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我在清华,等你来

自主招生 随感

笔者说:此文为班级支部事业撰文,文中观点…我也不知道能不能代表我自己。作为一个“既得利益者”,对问题的看法难免偏僻。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高中的又一次怀念吧。
注:本文中的“自主招生”为广义说法,包括竞赛保送,自主招生与综合评价等。

  昨天,一则消息突然冲入我的朋友圈:2019年高考,只剩100天。或许这又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吧,一方面,让人回顾过去的265天,另一方面,让人不由的期待接下内的100天。不论与过去一样华丽的晚会,还是那正式地甚至有些搞笑的成人誓词,都化作了青春里,回不去的一种梦,不是么?
  而让这种梦有触感的一件事,莫过于对我而言,贯穿了我的高中时代,甚至有些梦幻的自主招生经历了。
  或许是从一开始就模模糊糊的接受了一些竞赛教育的缘故,因此对自主招生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吧。在当时,某些时刻下,我甚至会将其当成一个“take for granted”的事件。我也没有忘记当时在竞赛上并无所获的我听闻从我母亲口中转述的我当时班主任的说法:“你孩子的文化成绩这么好,就算竞赛降10分,也可以让他进入清北了”。在这段如今看起来甚至有一些模糊的记忆里,那种班级内部(因为大家一起在一个班里学习文化课)的学科交流和讨论,甚至是面对语文课的不同看法,都让我感觉到一种“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了”的感觉,也是在一种煎熬和权衡之后,我从竞赛的这条路上直接转到了学习文科。我也不会忘记在决定作出的这个夜晚:那是个雨夜,与一位老师交流很久之后独自走进幽深而无光的楼道,在教室外听完了我原先的班主任讲的最后一堂晚课,几句的简短的交流之后,他跟我说,就算你之后去读文科,不要忘记你是从这个班走出去的。随后的一切发生的如此迅速,迅速的有些不自然。在其他人的世界里,或许这并不会掀起一丝波澜。在空荡荡的教室里上晚自习的日子,望着他们所独享的那栋楼,仿佛就是选择了两条不同的路。而我,也可能是那个班里,少有的几个自己选择离开的人,在竞赛的压力之下,你会发现,有作文只能写出一句话的同学最后拿到了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金牌,同样,有人能够完美的答完理综试卷,但最后却选择了复读。竞赛所代表的自主招生对我而言,有的时候凝固成了被遗忘的记忆里所玩过的一场最失败的游戏,我只能看着他们读学习了很多很多,去经历一个个关卡证明自己。当然,作为竞赛强省中的竞赛强校,我所经历的竞赛这条路上,他们能够得到相当好的资源,也能够得到其他人的理解与认同,更重要的是一种自信。或许竞赛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被操控的,但真正的强手是不会被埋没的。他们也不一定都是所谓的“偏才”“怪才”(当然不排除有),也不都是为了获得降分而去拿到一个奖项(当然不排除有)。我只能说,他们所经历的是另外一种高中生活,在他们内部,从来都不存在“囚徒博弈”。他们也许会“装逼”,也许会在高一的数学课上高喊着“用导数做不就可以了嘛?”,但在其下的是难以想象的汗水与压力,是一种不能被否认的对知识的追求。
  直到高三,当我要去准备自主招生时,拿着一道我想了整个晚自习的数学题给他们做时,他们可以在读完题后毫不停顿的向我滔滔不绝的教授,,并且相互讨论这道题曾经是那次考试怎样改编的时候,我发现我与他们之间已经有了一道无形的铁幕。而当我听闻其中的一位同学因为“化学里的有机推断题做不好”,而花了一天的时间背完了所有高中范围内的有机方程式,之后做这种题游刃有余的时候,我也认识到,竞赛所带给他们的,绝不仅仅是降分优惠,或者是学科的专业技能那么简单,而是一种面对挑战不退缩的信心和一种可能我难以理解的学习能力。
  也正是如此,当我在上大学的第一节课上看到那位同学坐在我旁边,一起在学微积分的时候,不由得感慨,不同的路,兜兜转转,殊途同归。(然后我的微积分就只有2.3)
  或许对我而言,在敲这些文字的时候,也是抱着一种自主招生的“既得利益者”的心态的。在高考中爆炸的我用着自主招生所得来的分数来到了现在这里。这样一种兜兜转转而来的,是一种对这个制度能够减少高考的不确定性的思考,和对那甚至有些梦幻的自主招生经历的回忆。
  故事,要从高二的那年暑假说起。
  众所周知,高二的暑假,是清北综合营和学科营的时间。这种制度下,在综合营的种种不透明和高校所拥有的一种几乎是基于情感的考量,给了清北在这种制度下近乎针尖对麦芒的来由。在那年暑假,我最终没有参加任何有关自主招生的活动,但这种活动所带来的在好学校的好学生中所带来的某种焦虑和不确定性,或许已经在我心里泛起了一丝涟漪。也因为如此,在这个阶段,或许我们还是要承认,自主招生是有利于所谓的“强校”的,原因很简单,在有限的资源面前,大学希望用尽可能少的成本获得优质的学生,而在“强校”中寻找,由于教学质量和生源的保证,这种机率无疑要大得多。同时这种操作还能够赢得中学的好感,进而传递到这所学校的家长和老师中,从而使这所大学(此处讨论仅限于清北)获得更好的“观感”(尽管必须要承认某些时候大学的观感确实能够不断刷新下限)。而之后招生组在学校与优秀学生的座谈和宣讲,可以说,其实也是加大着对自主招生资源可获得性的倾斜。再此之中,高校的做法是在当前基础教育条件下所做出的理性选择,个人认为其无可非议。
  而之后就到了神奇的文科营了,不得不说,从个人角度而言,是深刻的认识到我的高中能够给我多大的自信,也是在这之后获得的这种确定性,让人对高考的态度可以有一些偏移——例如去读一些有趣的书︿( ̄︶ ̄)︿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三之后的活动,明显功利性质更加强烈了,但是所有人都希望给这些活动包装上一种“增加考生对学校了解”的印象。我不知道这是好还是坏。当然,在现行的高校人才选拔体制(包括新高考改革之后),可以预见这种公平性与效率的争论还是会在自主招生这件事上得到体现。而对于高效而言,或许其最根本的还是希望通过这种机制选拔出“可造之材”。尽管这可能十分难以确定,但作为研究性大学,在这种考察机制上,不应该让公平有他的位置——公平应该是靠基础教育的发展完善来获得,而不是建立在一个扭曲的基础教育上通过出口的变化使机会不均等。
February 28, 2019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