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初春令月,气淑风和

Sentence

路过我们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我们,

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

Poem

点绛唇·梅

[宋]朱翌
流水泠泠,断桥横路梅枝亚。雪花飞下,浑似江南画。
白璧青钱,欲买春无价。归来也,风吹平野,一点香随马。

     词的上片状物绘景,短短四句,有声有色地展现出一幅寒梅傲雪图;下片赞美江南早春无比迷人的自然风光。全词清新明美,平淡似水,却蕴涵深味。
  词的上片写词人看到的画意,其中也透露出春意。虽然“春”字出得很晚,但第一句“流水泠泠”,如鸣佩环的描写,已全无冰泉冷涩之感,从而透露出春的消息。由闻水声过渡到看梅花,是渐入佳境的写法。“断桥横路梅枝亚”中“横”、“亚”二字,双重空间显现,已具画意。而梅之异于百花,唯在其傲干奇枝,迎霜斗雪之姿态,故卢梅坡诗云“有梅无雪不精神”(《雪梅》),可“雪花飞下,浑似江南画”绝非凑句,而是烘托突出梅花神韵的笔墨。“飞下”二字写出江南雪的特点,是静谧无声的瑞雪。它成为词中盛开的梅花的极其生动的背景。至此,读者已大有“人在画图中”之感,“浑似江南画”一句恰如其分地点出这种感受。
  词的下片即写词人感受的春意,和观梅归来其乐融融的心情。刚刚经历过隆冬的人,会特别觉得春日可爱,那真是有钱难买的。价值连城的“白璧”,毕竟是有“价”的,而春天却是“无价”的。“白璧青钱,欲买春无价”二句,还有一层较隐微的含意,那就是“春无价”又意味着“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李白),欲买不来,不买却会来。下句“归来也”三字大有意味。如果用“归去也”三字,那就只能理解为赏梅者兴尽而返。但“归来也”,既可作词人游过归来讲,连上句也可作“春”已归来讲,这一点很关紧要。能体会到这一层,则末二句“风吹平野,一点香随马”,便全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之感了。“一点香随马”,造句清新俊逸,它既使读者联想到“更无一点尘随马”,又使读者联想到“踏花归去马蹄香”。然而“马蹄香”只能是春深之境,而“一点香随马”确是早春之意。那暗香追随的情况,非梅莫属。人的心情如何,这里已不言自明。
  通过分析可知,仅看到此词“自然”“不事雕琢”是不够的,还应看到词人在驱遣语言的分寸感上所具备的功力。虽然用意十分,但在措语时,词人只肯说到三四分;由于造句考究而富于启发性,读者领略到的意趣却是很丰富的。词的上片主景语,下片纯属情语。不管是写景抒情,都用疏淡笔墨。空白较多,耐人寻味,有如一幅写意的水墨画,也与咏梅题材相称。


     为什么我会觉得百度文库上找来的赏析如此有道理…?
  在这个春光大好的时节,那种平静而淡然的心态,或许也是一种最可宝贵的事物了吧。

Excerpt

  太过重视古代的研究没有价值,除非他对我们当代的生活具有生动的重演或借鉴价值。
  传统变成了文学,政治散文融化而为情诗
  人们希望借不做错事而保持和平,那是不够的……但是,一个人愈想和平,他就愈容易遭受攻击。他看出,对于安静的渴望,并不是一种防护力,除非配备用于战争的装备;他又认识到,在四方扰攘中,只耽乐于自由,而不热心战争的人,很快就会被毁灭。
  人与人之间也像野兽和野兽之间一样,自然少有心满意足之时。因此,无论任何形式的政府,绝不能永远使其臣民满意。
  在全体人民中,谁算是公民?严格的说,凡是出生于或被收养于罗马三个缘起部落的人,都是公民。实际上则意味着所有15岁以上的男性(不包括奴隶及外国人)以及获得罗马公民身份许可的所有外国人,都是共鸣。像这么被人羡妒及人人都想争取的公民身份,实在是空前绝后的。它意味着公民只是一个小小团体的成员,而这个团体不久就统治了整个地中海地区。它带来依法拷问与监禁的豁免权,以及上诉权……
  与这些特权俱来的,是一些义务。–保守与贵族政治的体制
  罗马法的公布与世俗化–那些坚决而有秩序、善讼而守法的罗马精神的铸成,那些人都曾尽了一部分责任。经由立法程序、副执政的公告,以及后来的皇帝命令,《十二铜表法》虽曾一再修正补充,然而历时900年之久,始终还是罗马的基本法。
  在这部法典中,诉讼程序法已经相当复杂。差不多每一位政务官都可以担任法官,然而只有副执政主持的才是正常法庭。他们对法规的修正与解释,则使罗马法成为鲜活的、成长的法律,而不是死板的前例。
  尽管《十二铜表法》十分严厉,但在罗马共和国时代,自由人被处死刑的情形还是罕见。
  共和时代的军队也常打败仗,但从未有一次失去战争的信心。
  –那是一种粗陋的制衡混淆
  只要罗马的敌人还逼迫他们去团结、能有先见及保持英雄主义,罗马依旧是伟大的。当罗马征服所有人后,繁荣了一段时间,便很快开始衰亡。
  市民们皆不听善良的劝告,因为肚子没有耳朵。个人明知故犯的背叛国家,儿子背叛父亲,女人背叛男人。
  新一代的罗马人,继承着世界主人的地位却没有时间或根本不愿意保卫国家。
  被剥光的希腊人,为罗马人提供了精神的衣服。
  希腊人征服罗马的方式,是将宗教和喜剧基于罗马的平民,而将希腊的道德、哲学和艺术基于上层阶级。希腊人用这些礼物、财富合谋,腐蚀罗马人的信仰和性格,这是大希腊人对其征服者长期报复的一部分。
——[美]威尔·杜兰特,阿里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凯撒与基督》


     总是对这样具有“漫谈”性质的历史书非常感兴趣,虽然我可能并不知道自己获得的是一些信息还是对历史真正的思考。
  希腊与罗马的历史,可以说影响了之后整个西方文明的发展历程,正如春秋战国之于中国的意义相仿。尽管很多事情我们已经无法再由现代的眼光去评论,但是那闪闪发光的思想与历史中人类的深邃和好奇,才是我们阅读时的意义。“太阳底下无新事”,我们之后所做的所有工作,可能都是对其的一个小小注脚吧。
  因此,会深切的感受到语言的贫乏,在历史,或是哲学叙述的虚虚实实里,去理解与认同一种思想的难度。在事件的具体解释里,所接受的究竟是一种观念,还是对于一种逻辑性命题的思考?毕竟,总是有太多东西等待去发现,而总是要用别人的语句去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或许是一种幸运的悲哀吧。

Comments

   总是对未知充满好奇,但是又总是浅尝辄止。在生活的现实性之中,需要的应该是一种好奇心,是一种对生命意义与生活方式的追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三个简单的问题,或许不能概括哲学的全部,但是能够给我们阐释的自由。在这种最为深切的踽踽独行之中,依靠是很少的,甚至别人的依靠是一种美丽的梦幻,终究还是要学会摆脱拐杖去自己行走于天地间。“眼里要有光”。
   我们总是说,要有一种“理解的同情”,那么,是先要理解,还是先要培养出同情的基因?如果连自己都失去了,总是跟随着一种看似正确的观点,或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可能同情的应该先是自身。要培养出的“眼高手高“的人,首先应该”放出眼光,运用脑髓,自己去拿“。
April 8-9, 2019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