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作业
《独立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维》是一本通过丰富的图片与事例提高人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论证水平的书。全书从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和重要性出发,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错误和论证技巧,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理性的处理和利用信息的画面,而这是提高信息素养所不可或缺的。
独立思考,首要的因素就是“独立”,而独立的重要性常常被人所忽视。不论是对权威的服从还是对所获得的信息不假思索的接受,都是思考的一种懒惰,或者说,将自己思考的空间简单的被别人所占据。这种行为可以理解的地方在于,只有了解前人的思想才能让人更好的进行思考。
但正如钱颖一老师在对经管学院通识教育的一场总结中曾指出的,通识教育要让学生从“无知的确定”到“有知的混乱”,再到形成批判性思维。**[1]** 批判性思维在多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如对挑战、自尊和民主的独立的看法。**[2]** 在现实中,思想偏狭依然广泛存在,如绝对主义、害怕挑战、自我中心主义、种族优越感。**[3]** 这也是《理性思考》一书中所不断强调的对证据、理性和情感、宗教等的对比和思考。
思考的外化是通过语言论证的逻辑。但语言是可以具有欺骗性的,如在一个问题上选用不同的词语会误导人们的判断。 [4]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也指出:“经验自身即为包括悟性之一类知识;而悟性则具有此种规律……此等规律在先天的概念中表现经验之一切对象,必然与此等先天的概念相合。” [5] 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事物,任何通过语言所描述的都是这个事物的一部分。这种描述能够为我们的基于证据所产生的推断提供基础。 [6]
但值得注意的是,倘若完全依靠人的本能与记忆,所获取的信息并不一定能成为证据,如传闻、视觉错误与概率错误等。**[7]** 只有通过理性的加工与处理才能形成知识。**[8]** 或许这是巴普洛夫所提出的“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的某种说明,但这也时刻提醒着我们对所接触的信息保持怀疑和敏感,如对大众传媒和被信奉的科学保持一种怀疑的态度。
大众传媒对民众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也是双面的。首先,大众传媒具有自己的立场,这决定了在其报道中多少会掺杂进利益的因素。如在大选的报道中对候选人的宣传多少和在评论中加入自己的立场,从而左右选举结果。 [9] 从电视辩论中尼克松和肯尼迪的分别,到奥巴马与罗姆尼所受到的曝光度不同,再到特朗普在大众传媒的不看好声中当选,反映了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时影响民众状况的一种微妙的变化。在《智识分子》中分析这种原因时说,尽管选民处于爱国之心无私的投票,但因为自己观察角度的不同,往往使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10]** 这种新闻的偏见与消息源的不同往往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特朗普在推特上怒斥传统的大众传媒“假新闻”与最近CNN被爆出的利用“白头盔”组织摆拍的事件,都对受众辨识这种信息的真实性并加以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与此同时,在信息化的时代里,人们逐渐习惯了这种“资讯流”式的新闻,而缺少对新闻事实的深入分析。 [11] 而正如书中提到的对新闻的感情色彩、假设和事实以及能够使用的批判性思考的工具的反思,对大众传媒的信息我们能够建立起初步的独立思考。**[12]** 常说所谓“孤证不立”,“检查信息源”等,也是常用的方法。
而对于科学类事实与报道而言,因为其具有的专业性与复杂性,往往普通受众并不能进行深入的理解与交流。但这并不妨碍对其的传播过程做检查所能发现的报道之中的问题。如通过对进行报道的人物以及其背景(如赞助方、学科背景等)和同行的评价进行考察,往往能够让人快速掌握一个问题是否被有偏见的报道。**[13]** 而关于科学的事实,在那些高大上的名词背后,往往所用的原理并不神秘。在某种程度上,科学的标准就在于其“可证伪”,是一种在社会科学的规律性基础上的对因果关系的考察。在现代学科体系创立的过程之中,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已经越来越深的渗透进社会的每个角落,这也为批判性思考的理性成分增添了基础。我们不能否认在科学的发现中有许多“突变”的时刻,但也应该看到为了验证这种“突变”所积累的大量事实,如引力波的发现,光量子假说的证明等等。与此同时,在生活中也应该有一种基本的科学精神, 面对被看似科学的概念包装过事物多一分谨慎,如“量子水杯”等。总而言之,科学为认识世界提供了一种理性化的,可复制与可判断的范式,增添了人们思考的理性,但科学并不能被机械的套用在社会生活之中,也不能与社会生活毫无关联。
“思想的跑马场”是信息时代吸收过多“信息”而非知识的产物,在这之中培养一种理性自觉和质疑精神,加之合理的收集信息的手段与逻辑论证的方式,面对海量的信息我们应该有更为充分的自信。
1.参考[美]博斯:《独立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维》第2版,岳盈盈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7-8页,由“二元对立”到“相对主义”到“承担责任”的表述。
2.同上,第15页。
3.同上,第22页;
4.同上,第89页。
5.[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3月,2017年8月重印,第16页。
6.参考[美]博斯:《独立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维》第2版,岳盈盈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33页、第88页。
7.参考同上,第4章。
8.知识是人们认为正确的、得到证明或者证据支持的信息或经验。参考同上,第87页。
9.Judith A.Boss: Think: Critical Thinking for Everyone Life,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2012,p342;
10.万维钢:《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2月,第33页。
11.Judith A.Boss: Think: Critical Thinking for Everyone Life,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2012,p346;
12.Ibid, p343;
13.Ibid, p351;
April 4, 2019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