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究竟是在追求什么,面对着这个世界

  昨天晚上的戾气,看来是有些重了.
  但是这就是现实呀,夜晚总是和负能量更配呢。


  还是回到着一个问题,总是在寻我之愿望。
  我们究竟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这可能是一个教育导向的问题,但是教育却永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在这个世界里,有太多的路径,但是每条路都具有其特定的限制
  我们站在一条道路上眺望另一条道路,殊不知每一条道路的脚下,都已经写满了不可避免的限制。我们所面对的现实,也只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美好的一面。
  或许真正黑暗的一面,都已经被人“善意”地卷曲了起来吧。


  看来我们要相信这个世界存在的“多世界理论”
  毕竟永远有事件,终其一生也不可能去了解。
  我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窥探他人
  也就是这样给自己裹上了一个厚厚的壳   


附:一篇比较理性的微信推送
当我们在谈论GPA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原创: 宜城漫士 漫士呓语 2019.4.16

  思来想去,这篇文章还是要写。
  时间接近期中周,大多数人都要开始为着园子里的硬通货掉把头发,答疑坊的门口也排起了问问题的学生的长龙。GPA,这样一个贯穿清华园里千百人最敏感也是最根本神经的东西,以一种尴尬的方式引爆了大家的关注,其结果却是群情激愤。
  本号昨天也在第一时间用截图的方式转载了清新时报的被删文章,阅读量增长之快令人咋舌,足见切中隐痛之深。转载的目的并非搞事,而只是想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一个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其形象的高大和气度的宏伟,绝不来源于回避问题本身、低调处理一切,更不应仅仅是指出问题就删文公关,用解决提出问题的人来解决问题。它是靠直面肯綮、利落处理才能造就的。息壤终究无法治水,只能更加激怒被触到根本利益的莘莘学子,只有解决源头才是根本。
  但是,其实周围的同学也有些上头,这篇文章以一只很快就要面临出国并被GPA拖后腿的老狗的角度,平心静气的梳理一下,当我们在这里讨论GPA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躁郁些什么。
本文只说明问题和意见,不带有任何个人看法,并欢迎大家报考清华大学。

1.阵痛的改革

  五字班是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一步步凉的,无能为力。
  曾几何时(标准错误用法),三四字班的老人们看着改革的五字班,心里充满羡慕,在他们的推送里如下写道:
  如今看来是不是有些黑色幽默呢?
  的确,从五字班开始的学分绩改革初心是好的,这也是校长在面对改革之再改革时反复强调的东西。对接国外哈佛、麻省理工等一流大学的阶梯制绩点,其初衷在于让学生们不再为一分分的成绩斤斤计较,去让学生们真正解放、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初心是好,但是初心既不能当饭吃,也换不来offer。就像修来的福报没法安慰996一样。
  阶梯制绩点带来的问题,在上一篇寿命为一个小时的截图推送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而让同学们感到阵阵意难平的,主要是以下几点:
  首先,阶梯制的绩点,并没有消除为分数斤斤计较的问题。相反,它只是把每个五分区间内的狗血,全部集中到了89、94等模5余4的分数上而已。这是因为,89的成绩在清华只有3.3,而在隔壁却有接近3.7,落差之大让人心中作痛。清华的课程之难,已经让同学们精疲力竭(此处可见上篇推送),可是在这样变态的难度之下,绩点还低,难免让人心生“人间不值得”之感。作为一个有接近20学分的89课程的人,我也已经渐渐失了几乎学期填一张分数申诉表、然后和老师苦苦argue三个星期的脾气。
  有一个笑话说道“清华的学生的学习,究竟是为了成绩还是兴趣?”回答是“在GPA改革之前,这两者都能实现。”弱化大家对GPA的重视程度,不是简简单单让五分百分制区间变成同一个GPA就能解决的。因为大家对于GPA的追求和在乎程度,主要取决的,还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和GPA搭上多少勾
  所以,这便牵扯到第二个问题,那就是根源上的GPA导向和无法回避的GPA需求。就像园子里最近掀起的学风大讨论,其实清华同学们功利也好、水课也行、刷分也罢,归根结底的问题,不是任何一种具体的GPA制度使他们如此,而在于——他们需要GPA,或者,GPA对他们而言有利可图。如果这个根源存在,任何形式上的改变都无法改变为了绩点的功利倾向。
  需要GPA的含义,大致是那些结结实实的硬需求,例如出国党。很多国外大学甚至设立了机器筛选,对待GPA低于某一个阈值的申请将会直接发送拒信。而更微妙的劣势,则在于相对GPA的差距。很多五字班安慰自己国外大学主要看的还是排名,然而申请的现实却给了他们一个响亮的耳光。空口无凭,这是根据某机构不完全统计,今年清华和北大仅仅在经管商科类的部分申请结果
  (据说CS计算机领域情况也很惨烈,欢迎在留言区补充)
  隔壁两校在生源质量、培养方案我相信没有太大差距,可录取人数差别如此悬殊,相信控制变量即知究竟为何。浙大3.8或3.9的均绩通过百分制88转换后,在清华大概只有3.4到3.5,可谓欲哭无泪。
  可是申请者又没有办法在自己的文书里加上一大段解释,说清华的GPA究竟如何如何,说我们的课程如何艰难,说自己其实还是很强的……
  早就被拒了,还说啥呢?
  而除去这些硬需求之外,另一部分让阶梯制无法解决功利绩点问题的,是园子里的评价体系的导向。如果说今天听信了学校说GPA不重要的人,真的去选自己感兴趣的课,去选挑战性的课程,去做自己的“iTsinghua自定义”的生活,却又在这一番旅程结束之后,发现无论是奖学金、各种计划和资源配置依然按照GPA分配,因而与自己无缘。那么,任何一个对自己未来稍微有些期许和负责的人,都会认识到“GPA不重要”是一句漂亮的屁话,转而也被迫做起功利的刷分和水课的事情。
  配合阶梯制出现的第三个问题,是控制优秀率的合理性。这一点,在学校的解释中是说,因为发现各种科目的绩点出现虚高的情况,怀疑是水课抬头,于是添加了“任何一门课原则上A及A-不能超过20%”的规定。
  这个规定背后的逻辑,有三个需要解释的疑问。一是,身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何看到同学们的课程成绩偏高时,第一反应却不是学生真的优秀,而是担心他们在刷分和选水课?换句话说,我们期待大家好好学习,可是我们似乎根本没有做好准备、却在心底不相信学生们可能获得整体偏高的分数?
  第二,如果真的是有水课的问题,那么,为什么处理的方式不是找到水课而针对处理(例如针对性责令增负),却是一刀切全部加上优秀率的限制呢?诚然在这个制度下,水课的大量刷分情况得以缓解,然而这也让大量学生认真学习的专业课,被迫下调到89而欲哭无泪。这是应该发生的吗?虽然一再强调老师可以申请优秀人数超过20%,然而据很多老师反映,申请的流程比较繁琐,而其实大多数老师并不想费事,直接把期末题出的难一些控制下来就行。
  第三,这样的规定传递出来的价值观,似乎和纯粹学习一门课程本身背道而驰。在控制比例的情况下,一个学生某门课的成绩不再客观取决于他的实际水平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却取决于在周围的同学里所处的相对位置。在这个情况下,会有许多吊诡的情况发生。其一便是部分课程内卷严重,原本完成了基本内容即可的大作业,因为担心自己无法进入前20%,大家只能加上越来越多的工作,于是一个大作业最终就演变成了无休止的军备竞赛,所有人在其中疲惫不堪。又抑或,一些精明的同学,从此故意回避本系的课程,转而到别的系的替代课程里“虐菜”,轻松划水收获高绩点。这岂不是和设定优秀率的初衷南辕北辙?
  所以,回到我们借鉴的那些国外一流大学,他们设立阶梯制的同时,基本没有优秀率限制。并且课程内容整体偏少,使得学生能够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真的想要学好的科目里。在这种前提下,阶梯制是有效的,因为投入时间这件事投入的起,回报仅仅取决于我个人而不是超过了多少同学,与此同时考试没有刻意设置天花板。从而稍微努努力就能拿到满绩,自然也就释然,会把自己的精力转移到感兴趣的事情上。
  很遗憾,拼尽全力都只有89的贵校,不在此列。

2.沟通的困境

  在第二部分开始之前,依然要重申一下本文的立场。本文只阐述客观事实和群众期望与诉求,不攻击任何一方、不谈任何阴谋论。
  在上面这些客观的问题之下,是学校和学生双方的沟通困局,以至于造成了现如今双方都极其委屈的局面。五字班从大三上开始未雨绸缪,向学校提出需要针对出国进行GPA的变革,却一直没有看到实质性的进展,一直等到申请季到来才有了一份出国成绩单,还因为没有公布具体算法搞得两头不是人,心力憔悴,颇多怨言。
  而学校,坦白而言,并不如很多同学所想的那样顽固和强硬。至少,从上个学期开始,很多变化在悄然落地,甚至并不悄然,很多同学都有切身的体会。那就是优秀率的限制放宽到30%,很多课程申请超过限制,并且添加了一项老师可以自己划定分界位置的新型算法。所以,很多学生都在猪年除夕夜之前,看到了票圈一众的学期均绩3.8、3.9,而这,绝对和学校已经开始的绩点政策变化密不可分。
  我们并不知道校方在GPA改革之改革最早提出之时,也即去年,为何没有太多实质动作,但是至少加紧赶出出国成绩单这件事情,我认为客观而言体现了学校一定程度上的诚意。我并不同意动辄就构建起阴谋论的腔调,因为纯粹树敌无法解决问题,而最终能够帮助六七八字班GPA问题的,依然只有学校。我只希望,学校的这份努力和诚意能够以更切实的方式和更高效的效率,落实到之后的六字班及代代同学身上,不要让他们眼睁睁的重蹈五字班的覆辙。
  的确,改革不易,那么此时对立的双方不应该是学校和学生,而是所有师生和出现的问题。基于此,我收集了周围大量同学提出的部分改革意见,简单整理如下:
  1.给出一个清晰明确的出国GPA成绩单上字母ABCD同数字的计算方式,公开在出国成绩单上,并保证此方式在保证排名的基础上,可以让清华的出国学生在GPA一事上不吃闷亏
  2.依然保持现有阶梯制在校内的各种情况,但是保留百分制成绩,使得在出国时能够用百分制成绩转化为WES的认证方式
  3.进一步放宽各专业课的优秀率限制,让学生的成绩仅仅和自己的付出有关,而非需要以囚徒博弈的方式超过别人
  4.相较于水课,清华更隐蔽的问题是“石头课”,即任务重、考试难、讲的差、营养少的课程,这部分课程往往不进行调分,这些课才是阻碍清华学生能够好好学习真正有用东西的顽疾
  最后,我并不知道这篇推送能活多久。我之所以写出来,还是因为我爱这个园子,且相信他一定会为学生考虑、行动。这样,我可以自豪的说,我不后悔报考清华大学,我也真心欢迎学弟学妹们报考这样的一所清华大学。
April 22-23, 2019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