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让人“吃瓜”的事情太多(这可能是我第一次使用这个词吧),让人总是有一种表达的欲望横亘在心,但是又总是担心词不达意,于是就一直拖着,用网络上言语的狂欢刺激自己,收获一种廉价的快感,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消费消磨时间的罪恶感。
于是,总是在音乐的世界和自我的实际里泅渡,感觉自己不属于这个世界的任何一端,仿佛风暴中心的一片晴天。
我不想去关心他人的态度,这个世界总是有太多不可理喻之人——但或许在说出这一句话的时候,自己也变得不可理喻了吧。我们总是会去寻求与自己认识相符的观点,殊不知这样恰恰是犯了这个时代的信息慵懒症,逐渐关闭了自己求知的大门,这样,这个世界与你无干,有的只是时间的流逝,和无意义的重复。
没有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最近在这座园子里的是,够多了,加上期中考试的压力,让人似乎有一种扼住咽喉的无力感。而更令人寒心的,大概是这所学校的上下层之间,所表现出来的深刻的隔阂。
经常会去想,为什么对于一件事,不同人的观点相差竞如此之大,这还是建立在没有想相互利益冲突的基础之上的。或许这也是这个社会的常态吧,官僚主义,高高在上,最终只有通过利益,永恒的利益,来将一切化成灰烬。这或许有些极端,但有何不是这个社会的一个生存法则呢?
当自己能力不够的时候,就要适应规则。
但这不意味着屈服。
可以卑微如泥土,不可扭曲如蛔虫。
不得不说这只是如此的现实与阴暗的交汇吧。
我不想描绘一个故作光明的未来。
可能我们就是被这个世界和大人的世界,赋予了太多想象和期望了吧。
或许还可以选择逃避。
但是不能逃避的是自己的未来和青春。
对这个社会和这个国家的失望,就是这样被一点一点建构出来的吧。
一步一遥,时光如飞鸟。
卢浦大桥的一跃,追问了什么?
或许真压抑到的一种境界,就会去选择一种解脱吧。
那段视频在网络上转载,混杂着指责家长和孩子的两种声音。
一开始,坦率的来说,我真的对那个孩子有一点怜悯和同情,因此在看评论的时候,总是格外的关注有关孩子的。
但后来又想想,这种感情,还是就放在心里就好,不然就会被扣上“冷漠”和“不孝”的帽子吧。
网络暴力,就是这样产生的吧。
这个时代不需要真实的情感表达,只是需要随声附和和政治正确。
有时候人的生命就是这样的脆弱和让人感到无力,只要一点点火花,就能毁灭整个世界——但或许我们应该问的是,这个世界,究竟给了我们多少留恋的理由。
当然如果要说的话,能言善辩的人,应该也是能说出很多的吧,但问题就在于,言语的片面性,让我们彼此之间处在一个深刻的平行世界之中,你说的都对,但也只是一些正确的废话罢了。
那种情感的流露,从文艺复兴开始,就是符合自然的人类最高追求呀。
或许只是想摆脱这个世界的有色眼镜自我地活一次吧。
不论对错,只是一种直觉——那是很难被说服的。
石头的交响乐, 烘焙着无脑“爱国者”的良心
巴黎圣母院的一场大火,烧出的是这个社会的民族主义。
我是真的不能理解,这场大火和一百多年前的圆明园的那场火,有多大的关联。
就算他们都是对文化遗产的破坏,那也没有上升到民族仇恨的地步吧。
退一步说,一报还一报,本身就是一种低下的宗教迷信呀。
有时候人们所支持的,恰恰是自己所反对的东西。
我真的很不理解言必称国家、民族,以为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人的想法。那或许是一个无知之幕下的一场集体欢腾,营造出来的,是一群乌合之众罢了吧。
这个社会需要有反对的声音,不论他是多么的政治不正确。
就像前不久被莫名封杀的李志,我真的认为,必须要承认,台湾岛内多数人的意见,就是维持现状,对统一没有什么欲求。这只是陈述一个事实呀!
倘若我们连事实都不敢面对,只听惯了宣传而没有自己求证的努力,然后再做一些无谓的联想和想象,结局大概只能是贻笑大方了吧。
就像那在网上流传的MH370的阴谋论,大概也只能当作一个科幻故事,不,是玄幻故事来听吧。
但是你必须承认,这个社会就是这样容易被煽动。
而我们之中的大多数,无意识的成为了这个社会的大多数。
不论自己的行为如何,反正“法不责众”嘛。
谁闹谁有理。
因此,很多时候,“污名化”和“刻板印象”,并不是没有来由的;而那种莫须有的愤怒,更是对这个社会不尊重的表现。人人有自己的自由,也有人之为人的底线,在与外部环境的碰撞中,我们成就了自己。
附:一篇对最近一些事的评论
暴力·暴利·暴戾
原创: 山阑 俗文学 2019.4.19
近期网上飞传了三个“瓜”——巴黎圣母院火灾、蔡徐坤的律师函与上海男孩跳桥。平日里没时间静下来写评论的我竟也在这接二连三的价值冲击下不堪重负,终于“忍无可忍”,“是可忍?叔不可忍。婶不可忍。”
我不能忍,就和零九(某知名DOTA主播)的大鱼人七进七出一样,积压在心头的思绪一下子涌了出来。不能忍的其实不是事件本身,而是网络上卷起的舆论的风暴,就像迎面刮来的爽朗的刀子,初来新鲜,后来腥鲜。
在这里,我总结了三个与“暴”有关的词——暴力、暴利、暴戾,用以表达我的思考。
天灾一炬,神龛垂泪
在最开始看到巴黎圣母院起火的新闻时,我的第一感是——多么好一个文化名址就这样被烧了……熊熊的火焰中,飘浮着灰黑色的烟,翘动的火舌扭曲着空气的形体,照得通红的圣母院的塔尖与玫瑰花窗,融化在茂盛的火焰中,坍倒在历史无声的风中。
这一刻,我为人类感到惋惜。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么认为,有些人评论道:“好一个天灾报应,想想当时圆明园八国联军的劣行!”我暂且把说出此类言论的人放在“极端的爱国主义”之流里,他们擅于把历史的悲剧归罪于狭义的民族、人种、文化,并且用最大的恶意以不堪入耳的言语来咒骂,以至于我无法明确他们咒骂的目标人群,不知是我的无知还是他们的愚昧,似乎对于他们来说“万物皆可喷”。
然而,这也并不是爱国,他们只是将一种戾气发泄在一场熊熊大火中,打着“圆明园的公道”,进行着一场低成本的文化暴力。网络上飞一条无须过脑的言论,甚至让我们无须过口,这种网络语言的力度不比当着别人的面骂一句“问候你全家”弱。也许正是因为连口都不必经过,少了多费的力气,失去了肌肉运动的记忆,骂过之后倘若无事发生,这种口舌间的惰性让我们的思维被麻痹,道德的标准成为网络低门槛的垫脚石,贫瘠而无知的思维在平坦无垠的网络原野上狂放地裸奔,好一副辣眼的图景。
这仿佛就把放火烧平和堂、肆意乱砸日系车搬上了各大网络媒体的评论区,赤裸裸地将新闻的可评论性化为娱乐性、流量性,而这种流量最后变成了什么?暴利?谁赚了?大概就是某些秀了一波智商的评论获得了同类者的赞数的“利”吧。
“可以批评,但别侮辱”
这个小标题是我在今日看到的一篇推送里看到的,针对的正是蔡徐坤事件。我是通过朋友圈里传的鬼畜里知道的蔡徐坤,大概就是他成为了NBA中国区的代言大使,然后被那个圈子里不管内外行的人嘲笑了一通“不懂打球”,接着被做成了b站鬼畜。之后便是大家熟知的律师函事件了,结果b站上的鬼畜不减反增。
有的人说他玻璃心,有的人说他“你不就是这样火的吗”,还有人说“没了b站流量少一半”,并且还拿出吴亦凡、杨超越以及唐国强老师(当年的诸葛亮怒斥王司徒)来证明蔡徐坤“太小气”。值得一提的是,最初具有娱乐性质的鬼畜只是调侃的口吻,结果却越发不可收拾,从“博君一笑”的衍生出了其他“不堪入目”的。在我看来,鬼畜文化诚然是一种新兴的娱乐文化,并且这种文化的初衷是对生活中已有材料的再创造从而达到娱乐大众的效果。但是在这个事件里,某些评论者的语言暴力恰恰更“小气”,先是数落所有的“流量小生”,再是褒其他“流量小生”没发律师函来贬低蔡徐坤。虽然很多人都以“流量小生”实力不足、“德不配位”为由来批评,但是理性的评论才叫“批评”,过分的评论叫做“攻击”甚至是“侮辱”。
不得不说,替许多“流量小生”招黑的正是部分“面临智商挑战”的粉丝,不厚道的说一句,大多数这类粉丝是那种懵懂的未成年人(ps:不可否认的是,对于社会进步来说一代更比一代强)。但说出暴力言论的不只有懵懂的未成年人,还有自以为精神成年的成年人。也许这种网络上释放暴戾情绪的暴力倾向是人类的共性,也可能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发展的国情所致,未做研究我无法判断,但可以确定的是造成这种行为的直接原因是思想的发展还没赶上高层次精神需求的认知,其中就包括对于影视乐曲的审美、文学建筑的鉴赏、哲学科学的理解等等。
偏偏就有人愿意使用我们的无知来赚取流量、牟取暴利,这可以是高明的盈利手段,也可以是残忍的剥削手法,这些全然取决于它引导的社会舆论风向是否健康,好的就该赚钱,坏的也该赚钱,一个是社会对企业家的奖赏,一个是对于群众无知的惩罚。
因而,在我们想通过评论来促进文化发展的时候,请先仔细思考,在发送评论前口述个两三遍,替自己的言行负责,更是对社会文化的负责。“流量小生”的存在固然有争议,但是,与其批评过后继续谩骂不如在批评之后给出积极的建议,别把情绪用理性的借口发泄在别人的身上,“将心比心”这个词放在哪个时代都不过时。
“你在桥后看我,我在桥下离去”
我是在一条视频中知道上海男孩跳桥事件的,第一反应是出于对生命的敬畏的默哀,然后才是了解原因。新闻已经对事件的起因报导得够清楚了,并且这个事件背后引发的讨论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亲子关系。
我在这想谈的不是“亲子关系”主题本身,而是对于人们对这件事情观点的一些启发。评论区大致分为两类——怪母亲的和怪孩子的。一派说母亲教育方式不对、给孩子压力太大,另一派说孩子不孝、不顾肩上的责任就选择跳桥。我选择的这两方的描述都是以最文明的方式来展现的。
且不谈“自杀权”、“教育方法”甚至“人的责任”这些东西,因为我不“懂”。在评论区里,人们畅谈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并且用各种“科学依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不论自己的观点如何,他们总是能得到一个结论“xxx错了”。也许是我糊涂,我看完这个事件后,我不知道哪一方有错。孩子?母亲?社会?人们执着于这种是非对错,本性的执拗迫使他们给事件下一个定论,然后就仿佛完成了一项宏伟的论证般洋洋自得。
有的人会说家长的言行严重损害了孩子的内心因而是父母的错,有的人会说孩子太过自私放弃承担所有的责任因而是孩子的错。斯人已逝,其谁与归?不论生的死的,都不该背负这样的责备来过之后的日子,无论虚无的实在的,在所有人的精神世界里也是存在着的生活。不是所有人都会成为父母,但每个人都会是个孩子。因此,在我们看待这个孩子时请把自己当做一个孩子来感受,在我们分析这个家长的做法时请至少以人的角度来选择一种善良的方式来揣测。
少用一点戾气去评论这种事,诚然我们可以从这种事情中学到许多教训,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于生命的敬畏、生活的感知。我为某些公知在微博上说“孩子不孝,更何况还是个男孩”感到遗憾,我为某些同龄人说“我完全无法理解这个孩子的想法”感到惋惜……最后,我为这对母子承受的过度责怪而感到难过。
本来只打算写三小段短评,没想到写到这了,但其实还有很多话没说出来。可能有人会说什么“洗白”、“不懂事”、“不爱国”,我也不敢说自己的观点多么正确,可能词不达意,表达也许有偏差,但大部分确是我内心的想法。
网络上的舆论暴力太普遍了,通过流量来谋取暴利也不少见,人们借着老生常谈的口吻来掩盖自己的暴戾也常有。只是通过这三件事,我就想说:
精神文明是全人类的,不是狭隘的各种主义能分割的。
人们要经得起批评,也要学会正确的批评;鬼畜虽好,可不要贪杯。
亲子之间也许情感不平等,但人权平等;责任更像是一种生活的希望,而非道德绑架的理由。
祝愿你们每一个人——受人善待也善待他人。
April 26-27, 2019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