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是种符号,还是种象征?

从电子记录上看,离离开这里,也有两天了。
     

引子

  实际上,我尝试着坐在当地的火车站里,等待着一辆,八小时后到达的火车,带我离开这里,去往一个经济发展更好,交通更发达,也更令人遐想的地方。
  我不知道,我是应该选择自己静一静,还是需要将这种情感分享。
  毕竟每个人都太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自己又有什么权利,去占用别人的时间?
  这是一种矛盾吗?还是自己过于软弱?
  我们想要抓住的确定性,最后还是变成了一场横跨中国的冒险。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要开始,或许直到结束也不一定明白。
  这就是我们想要的自由吗?   

序章

  放假前的最后一天晚上,我有一门极为重要的课程。
  课程十分精彩,又给人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在课程开始的时候,也有一行三人,登上了开往井冈山的列车。
  我们将于第二天早晨相会,只是我们不知道会是在何时何地,在何种方式。


第二天
  早上4:38
  设定好的闹铃如期响起,晨光微熹,拿起早已收拾好的行囊,在仍旧暗淡的光影中,骑着自行车穿过清华,四点半的样子,静谧而又安详,大概只属于不属于这里的人吧。


  早上5:15
  坐上约好的早班车,穿过空荡的北京街头,只有环卫工人在扫地,宽敞的街道上,顶着限速奔驰的车流,是这个城市生机的象征吧。毕竟每时每刻,这座城市总是有他自己的呼吸。
  在机场高速上,看到了初升的太阳,在雾霾的散射下,太阳惨白惨白的,仿佛光和热被春天的逝去吸走,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的留恋。
  快到机场,车流逐渐壅塞,或许这也是一种逃离吧。
  毕竟从这里出发,有太多的话航向可供选择,但每个人都只能去想到自己的方向。


  早上6:15
  在候补柜台登了记,大概想要去井冈山的人也只有我了吧。一趟永远也坐不满的航班,只是,他为什么还不给我登机牌呢orz…
  早上7:15
  直到这个候,飞机仍然有两排的座位空着,终于可以让人避免最后的生死时速了吧。走出那黑暗的候机区,才发现之前没有光热的太阳,已经将光线播满了每一寸角落。一趟小火车所勾连的,是中国的国门,与更大,更现实的世界。


  早上8:28
  飞机终于轰鸣着从跑道上起飞,让人过快地失去了方向感,那种熟悉的震动,大概是每次飞机起飞时候会让人用心感受的吧。随着这个世界逐渐被消解为一个个光点,每个人在眼里都是血肉模糊的,没有信号的天空,大概是人类创造的给普通人的一片自留地吧。
  不是一种轻盈的感觉,而是人类的科技与自然搏斗时的一种沉重。


  早上10:38
  马上要结束的行程,甚至能够让人看到地下的水田和菜畦。南北方的差异,就是这样来的呀。
  一座座连绵的山脉,和山上苍翠的树木,能够想象在清新的空气背后的闭塞。
  无论如何,我到了。


  早上10:58
  新的候机楼没启用,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简陋的结构式建筑。
  躲过房间里的混乱,给人一种逃离的快感。
  谁知道正是陷入其中太深了呢?
  登上一辆传说中的机场巴士,这里的交通给人一种深刻的不信任感——在长下坡、隧道和桥梁之间,用超过100公里的时速行进,给人的不是一种急迫,或者说效率,而是与这种景色格格不入的急躁心境。
  就像终南山也通了高速一样,那一方净土,也再也不能宁静了吧。
  我们是不是要在效率和宁静之中做权衡取舍?


  中午11:45
  终于见到了,在一次迷之换车之后。
  整座县城非常小,所有的地方都被打上了井冈山的烙印,但每个地方又各不相同。怎么说,有一种彪悍而又淳朴的民风吧。
  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往往是让人接受现实,或者说,是跳出了自己之前的舒适区置于一个危险的境地才得到的——我不知道对于现代社会而言,这是不是一种悲哀。
  所有的现代工具仿佛是失效的,因为一切都没有一个准信,特别是这里的交通工具,浸满了一种利益的色彩——毕竟是穷乡的景区。
  我们仿佛是在一种脆弱的信任的基础上前进的,只能让人渺茫地相信,世界还是光明的。
  或许对于一个本就阴暗的人来说,要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困难的,特别是要去面对最为朴素的而真实的乡土社会的时候。   

遇见

  中午12:45
  在盘山公路上盘旋了近一个小时,以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前进的我们,有一种既焦灼,而又紧张的情感——至少,或许我是这样想的。
  路边是生活和景区的交错,总是有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标牌, 例如“大鲵保护区”,或者是毛泽东与贺子珍结婚时的祠堂……一切的一切,仿佛成为了理解这个社会的一把把钥匙——至少是表面上的谈资。
  我们直接到了乡政府——对于政府的预设,也在这一时刻垮塌了吧:一位年轻人早已等在了大门口——就是之前已经通过网络联系过多次的“星哥”。话不多说,直接将我们带去了住宿的地方。


  下午13:45
  稍作休息,便踏上了这片并不熟悉的土地。
  当然,第一印象是深深的震撼。这里的条件,似乎很难让人将此与“贫困”这样的词联系起来:依山傍水,小桥流水,鸡犬相闻,阡陌纵横,简直能够满足对于乡村美好的所有想象。
  后来我才得知,这房子和周边的景观,是统一规划之后的结果,怎么说,也是种旅游扶贫的措施吧。从我在当地还被迫换了一次房间的经历来看,这里至少不是完全的“荒无人烟”。
  而这,也可以说,反映了一种善良与逐利——这人性中两面的双重面向的矛盾。
  我们从八角楼走过——这是这个地方最大的旅游资源,而是在中国革命史上,赫赫有名的存在。沿着县道行走,未完工的栅栏让身边的茅岩河变得异常的危险与诱人——我们不约而同的想到了学生的安全问题。这个主题,也会在之后被不断强调:毕竟,相较于所有,安全,或者说,对人生命最基本的尊重,成为着一条不可变更的原则。
 每个人都知道这样的语句的分量,哪怕它是用一种轻佻的语气说的。


  下午14:15
  从乡政府的食堂到办公楼和政务服务中心,大概是这个镇上最核心的部分。
  学校也与政府只有一墙之隔。
  还是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地方呢。
  (大概是得知习近平于2016年的小年视察过这里之后,也就对这里的一切见怪不怪了)
  作为一个人口分散,但光听名字就知道其重要性的乡镇来说,这已经是能想象到的最好。
  穿过那道门,到了一个我们从未想到硬件设施会如此之好的学校。
  塑胶跑道,微缩的篮球场和足球场,两幢整洁的楼房。
  一切仿佛都是那样平静,甚至比一般的小学条件都要好。


  校长接待了我们,明显有着一种超出于教书育人的戾气。
  当然我也能够理解,毕竟来这里支教的学校那样多;毕竟是年龄快到了,不会有升迁期望的人;毕竟是见过总书记,一年多次接待,见惯了大场面的人。
  但是总是觉得与教育,还是差了那样一点距离。
  或许这是一种直觉吧,但这种直觉又很快地,被善意的谎言,和精良的硬件所打破。
  有的时候,人,真的不是所见即所得。
  我们都生活在密密的社会关系之中。


  或许是有些市侩的谈话了吧,但是谁也不知道有什么更加有意思的话题。
   或许生活,也就是这样沉浸在平常的日子里吧。
   学校门前那条一直不停流淌的河,仿佛能够流到一个未知的世界。
   或许长久活在这中淳朴之中的人们,是感受不到生活所具有的力量的吧。
   在这平静的村庄之下,一颗闪闪的红星隐约可见。
   倘若我们有时间看到历史的天空。


  走进或许对我们而言有些许狭窄的教学楼,李鹏总理的题字历历在目。
   一切仿佛都特别的新,新到有那样一些不真实。
   这是五一之前的最后一节课。
   我难以想象,对小学一年级的同学教“浪漫主义”、“诗圣”、“诗豪”、“诗魔”,究竟是一种水平的优势,还是一种最为巨大的可笑。
   只是我当时,心中都被一种满满的感慨所填满。
   那一间间正常大小的教室里,只有寥寥几张课桌椅,每个年级,也只有几位学生。
   或许对外人,他们是不陌生的。
   哪怕是那饱受过生活煎熬的智障儿童。
   很多时候,我并不敢去看那双澄澈的,甚至是无瑕的眼睛。
   我担心自己还是无知的。


  推开或许有些生锈的铁门,那一册册的图书,一台台的钢琴和完备的实验仪器让人啧啧称奇。
   可想而知,这之后是具有巨大的政治利益作为推动的。
   毕竟是在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场合。
   但是具体到孩子们呢?让他们在这么小的时候,常常曝光在镁光灯下,在先进的仪器和贫困的现实之间不断的穿越,真的是一种教育的成功吗?
   或许我仍然只能悲观地说,这个世界,终究是不平等的。
   我们,哪怕在这里真正的做上十五天,还是离真实的农村有着深深的鸿沟。
   不知不觉之间,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在逐渐的切断。
   就像被折叠起来的北京,穿越不同的世界,需要的是运气,和勇气,而不仅仅是抽象的物质。
   而我们能带来什么?或者问,我们能收获到些什么?
   我不忍心去用“理解的同情”这样的字眼。


  下午16:15
   从学校出来,不觉天色已晚——在乡村,没有太阳的日子,总是让人有一种时间停滞的感觉。
   在这个小镇上格格不入的巨大的,被用作旅游的广场上走一走,发现在整墙壮观的毛体书法背后,是一个个计算机写就的没有自我的灵魂。
   那被区别对待的“古迹”,潜藏着一种隐形的个人崇拜。
   说实话,对这种生硬的“爱国主义教育”,我是相当地不感冒的。
   拾级而上,回到短暂投宿的人家。


  下午17:15
   晚餐时间。
   还是在镇政府的机关食堂
   普通的两荤两素
   具有江西和湖南的混合气息
   两百公里的路程,确实能够让人感到熟悉吧
   吃完饭之后沿着河流漫溯
   在路边光鲜亮丽的房屋背后果真有更多的故事
   那紧闭的邮局,或许承载着从过去到未来的通路
   毕竟不论如何,闭塞成就了这个地方,也阻碍了这个地方。

现实

  夜晚是属于电影的
   或许我不是太能够在这个地方笑出来
   只是一种默默地欣赏吧
   只要有梦谁都了不起
   渐次熄灭的灯光,没有蝉鸣的夜晚
   久违的宁静与闲适


  现实是具有两种面向的
   生活是一种,理想是一种,物质是另外一种。
   在象牙塔里面的我们,终究还是对这个社会缺少自己的感知。


  五一假期的第一天
   景点周边一座充斥着商业气息的院子
   据送我们来的司机说,在之前,这个地方也主要就是靠这种“不靠谱”的培训挣些钱。
   我不知道应该是快乐还是悲伤。
   或许换个角度来说,我根本就不应该下这样的判断。


  一碗热腾腾的米粉
   能让人找回南方温润的感觉。
   但是随处可见的市侩
   在与政府官员的交道面前,能够看出来一种理想和物质的脱节。
   楼下被教官训斥的“游学”学生团,是不是有我们两年前的样子呢?
   或许我并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出现在这里,但是只是静静的围观,也是一种意义吧。
   或许我们根本就不应该说意义。


  之后,这位一直负责与我们联系的政府官员,或者说,一名大学生村官,跟我们说了很多。
   或许在这个时刻,他能够从繁复的身份和公文之间解脱出来,去部分地抒发一个相对真实的自我。
   不论是从对支教的期望,对当代大学生颓靡生活习惯的俸禄,还是对当地教育现状的反思,亦或是对自己所生长的这片土地,自己所拥有的前途和命运,都是某种意义上的交流了吧。
   我真实的感到,站在艳阳照耀下的茅坪河畔,在政府大院里,真的有了一种,自己是这个国家国民的感觉。
   对这个国家来说,这个社会是如此复杂,以至于我们永远无法把握这个社会的全貌,就连所接收到的信息,也是片面的。
   但是这是我们放弃对这个社会希望的原因吗?或者说,我们应该怎样地去看待这一个世界?我们还值得,真正的去热爱它么?还是说,我们就随波逐流的,从这个国家数一数二的高等教育机构中走出,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去无视这个社会上存在的疾苦,去心安理得的,享受这个社会上的不平等所带给我们这些,既得利益者的高光?


  从对支教的期望——当然安全是最重要的;
   然后到对“行为人师”的期许,第一次感到这个词徒然增添了几分重量。
   回忆自己的大学时代,总是觉得有一种现实的魔幻色彩
   ——我们终究与这个社会原远离,不会去接近这一片乡土,去追求一种物质上的成功
   甚至,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可以被量化
   每个人都在挤破头保住自己的阶层位置
   甚至,还有太多我们不能说的话。


  回到基层,很多东西,是我们所不能掌控的。
   哪怕在学校里学了再多,到了现场发现满满都是新问题
   别人还会把你高看一眼
   原本壮丽的想象,就在这时光中逐渐消磨。
   说什么精准扶贫,首先把政府前面那户人家是生计给保证了好不好
   我们,拿什么改变整个世界?
   哪怕我们受到的,都是这样的教育。


  很多时候,直到遭遇了现实,我们才觉得身不由己
   因此,在这碌碌的忙碌中,找到自己的满足感就至关重要
   哪怕每天面对的都是熟悉的村民,这种满溢的感情也能成为前进的步伐
   谁能说对未来没有什么梦想呢?但是这种理想总是会被覆盖在层层叠叠的社会关系之下。
   不确定,正是生命赋予我们的可能性吧。


  空气真好,阳光透过树荫射下道路
   整条街上一个人都没有
   这也是一种南部小城吧。

视界

  说到底,调研的行程,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
   但是这里美丽的风景, 和淳朴的民风,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要多呆几天
   那位村干部也十分热心的带领我们参观当地,在全国都有名的景点
   青山有幸埋忠骨。


  拾级上山,无名烈士墓高高耸立
   那些不知名的烈士,在建党的最初,长眠在这座山上。
   还有太多太多,知道的,或不知道的英雄们
   沉默地,绕行一周
   没有鲜花,没有牲祭
   这种感受,只属于现场的真实。
   就像在八角楼里的韬略
   一排排平房,沉淀着近代以来的梦想与征途。


  那一条茅坪河缓缓而流,流到新建的黄桃基地
   或许我们去的还太早,漫山遍野,都是绿色
   属于山沟的开阔与平静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在这暖暖的阳光下,只想望着天,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
   只是在城市里,我们被过早地,剥夺了这一乐趣。


  今夜是属于《亲爱的》的
   可能多少有些太过沉重
   但是这之后的《武林外传》真的让人笑不起来
   我们所处的社会关系
   是不是现代性所带给我们的解脱一定是好的
   我们只有去理解、去感知、去分析
   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可能是在这里的最后一晚了吧
   望湖山湘水,难赋深情。
   我们就此分离,在同样的地点,度过不一样的人生。

尾声

  或许这还是一篇刚一开头就煞了尾的文章
   从山沟中走另外一条路回到新城区
   突然发现这种光鲜亮丽,城市的牧羊背后,是一户户山野里的灯火,和各自生活着的人们。
   整个城市安静地令人发怵。


  我在火车站,从下午坐到子夜。
   华灯初上,新城区过早的归于沉寂。
   那一直延伸的道路,仿佛通向着信仰。
   井冈山再见。

后记

  我们还未到黄昏就早早预见了光线的暗淡
  但是我们永远希望,眼里能够有光
May 5-7, 2019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