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感觉生活变得如此复杂,之前那个总感叹“未来未来”的人,哪里去了呢?
我还是想用,两个月之前一篇博文的开头。
但是时间真的可以改变,或者说见证很多东西吧。
从香樟树下到水木清华
一个个意象重叠交错,组成失落时的一道光。
有一道光,暖暖的洒下来。
最近网络上有一个很火的讨论,“高考那年难忘的事”
一晃好像也有一年了。
在一个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中来看一年前的日子,我应该说些什么呢?是再也回不去的美好吗?还是一种平平淡淡地,从事件而来的真实?
时间,有时候就是会带来一种真实和逝去感。
当我看到考完试的那天下午,阳光特别的明媚,透过科学馆前的香樟树顽强的触及到那总是积水的水洼,班主任、母亲和阿姨一起向我走来,学校里基本上空了,或者说,在我的感觉中静的可怕,或许这是无声的宣判一个时代的落幕吧,至少对我来说。
就像《小时代》的结尾,那一抹红的可怕的,猩红的太阳。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去回忆,或者说,回忆的意义在何处?
或许强加意义就是现代性最喜欢做的事情。
那么既然已经提起笔,就还是多写一些罢,在又一个凌晨的午夜,在被黑暗和台灯的微弱而又温暖的光笼罩的夜晚,也是时候,去为死亡的一周投射一抹光了。
从来没有感受到的一种摇晃和无力感,或许就是从高三开始蔓延到身体中的吧。
一种永远感受得到的,不断被推着向前奔跑的感觉,在每一个节点都只是打卡匆匆而过,奔向下一个节点的急迫感,似乎正在给每个人的生活,或者是,对我眼中的所有人的生活加速。
原来世界,仅仅是一个无尽的循环,或者说,像游戏一样,不断打怪升级而没有总结,或者说,我们的大部分人找不到终结,或者自愿放弃了寻找终结的过程。
游戏人生,一场大梦。
于是,当这个世界变得灰暗,我们史无前例的愿意向自己敞开心扉,尽管对自己的话也总是言不由衷,就好似面具戴久了,就揭不下来了。
我们终究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模样。
仿佛我们对此无能为力。
我们太过于看重别人的看法,总是想一个对世界的精算师一样,对每一件事情,不论是大或小,耿耿于怀。
哪怕我们知道了这种心态的可怖。
但是随后跳进我脑海的,是人生中第一次,在一年之中,去到了这么多地方:西安、成都、重庆、都江堰、广元、邵阳、雅典、多哈、伊拉克利翁、杭州、井冈山、天津。如果加上高三自己去的北京和武汉,那也算是一种休闲了吧。
但是这种走在路上,也总是会有一种空虚的感觉。
诚然,对于一个城市我是期待的,不论是那沿途的风景,还是简单的享受,在路上的这种感觉。
但是也会让人总是去寻在,我们所珍视的博物馆之旅,是不是仅仅停留在拍拍拍就完事了呢?我们所经历的太多的路所看到的风景,仅仅是为了形成一张张数字存储吗?
如果是这样那与在家使用VR,或者说,众多现代性的技术又有什么区别?
我们终究被现代性裹挟。
但或许这也是因为,我们并不知道自己要去向何方。
这或许是一个永恒性的问题。
就像,我们所学到的,究竟是一样样的信息,还是知识一样。
我们终究被现实打败,被迫去平视这个世界,去承认自己的平凡、平庸与无能。
——或许这句话还可以反过来说,去遇到一群闪闪发光的的人们。
或许就是无数次的崩溃,然后重新获得认可的过程吧。
我们终究也是活成了别人眼里“平凡”的优秀的模样。
——毕竟这样才最“安全”,阻力最小呀。
那么,一年之前的自己,究竟干了些什么呢?
记忆是特别容易失去的,就像这个时代所产生的海量信息。
我们终究会将眼光局限在某个特定的区域。
我们与只能去理解一些特定的事物。
毕竟我们对很多事物,就是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例如数学与物理。
我只能去从哲学,或者是感性的角度,去理解其“美好”
去变成一个随声附和的机器。
反正只要说“对”就是了
——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是无穷无尽的人类世界和在历史长河之中所形成的知识呀。
在我残存的记忆之中,高一基本上被抹去了,能够时时刻刻提醒我的,无非是存留至今的很多许多关系了吧——有的时候,关系就是这样神奇,你甚至都找不到其缘起,就已经去接受已经形成的既定事实,
高二是兵荒马乱而充满着可笑的自信的,在课本和社团之间狂飙突进,在一种自由的空气中,找寻着自己的模样。
那时候的自己,大概是快乐的吧。
不论是沉溺于英语智慧中,还是在文综的题目中找到刺激,莫不如此。
仿佛自己能够成为一颗闪闪发光的珠子。
——那是多么美好的一种幻象!
然后就到了高三,尽管之前也会被不确定性所困扰,但是也只有看着倒计时一点点减少的日子,才能感到一种现实的压迫。
这座城市的流光溢彩,与书桌上,永远能够垒起的教室里最多的书,构成了自己的一方小小天地。
在一段段的历史叙述之中,我知道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知道了霍布斯鲍姆,比尔阿兰特,知道了徐中约、史景迁、黄仁宇,知道了陈旭麓、沈志华和吕思勉。
还有太多太多有趣的灵魂。
——或许直到现在自己的基本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还是在那个时候完成的吧。
在每周,甚至是每天的《南方周末》、《环球时报》、《参考消息》和《看天下》、《环球人物》、《中国新闻周刊》、《南风窗》之中,世界的一切,仿佛有都与我有关。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我真的好享受那种有自己的时间阅读“闲书”的时光。
哪怕自己的时间被劈得再零碎
满足于一种信息的获取。
或者说,对现实的天然兴趣。
——我们的思考,也就是停留在历史文献“划分段落”,英语阅读“寻找关键词”之中了。
——我不知道,是为着适应了信息化时代的阅读习惯而感到庆幸,还是应该感到悲哀。
我们已经不可能完全浸润在古典之中了,或者说,要有很大的努力去清除自己的偏见与习惯。
——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高三的第二重记忆,大概是逆反吧,尽管大部分都是,在自己的脑海中喊得声嘶力竭,但在行动上温文尔雅的那种。
——我们已经摆脱不了一种设定了
或者说,甘愿在一个集体中被隔阂,被透明化。
我们那时,把这种行为当成“自我意识的觉醒”。
战战兢兢地向老师请示“逃”掉一节自习课
以为有自己的思想,但最终只是被放纵在自己的一方小小天地之中,仿佛是一只只有先将自己裹得紧紧的,才能破蛹而出的蝶。
那种大量的阅读,真的希望是成为人生的常态。
但是在功利主义的洪流之中,我们只能是去截取其中令人感到直接的欢愉的部分。
——我们终究丧失了对美的欣赏能力。
或许这是对这个世界最大的叛逆。
高三剩下的,可以谱成一曲协奏曲;
他应该是有两个声部的,毕竟在教室和寝室里完全是两个世界。
——或许冥冥之间预示着我们之后都要在无数的世界之中穿越,去寻找自己在每个世界的精致模样?
他应该是有很多很多乐章的,但是大部分的乐章都千篇一律,极少数的乐章又过于慷慨激昂
仿佛只需要几天就能决定之后的命运。
就像一只被扯下了根须的苇草
我们不会思想。
他应该是有丰富的副歌,但是总是压不倒昏暗的旋律的。你不得不承认,那是一段奇诡、幽怨而非常的光,我们维持着表面快乐,实际上每个人都不知自己将要去向何处。
我们都沉默的接受命运的审判
于是我们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那一件件小事,就不要再回忆了吧。
莫名其妙现在对我印象很深的,是刘颖老师在高考,应该是三天之前的早自习跟我的谈话。大概没有什么要说的了吧,只是蓦然地,能够让人想起高一,在熙熙攘攘的楼梯口,让我坚定了自己学文志向的那次谈话。
好聚好散了吧。尽管我仍然倾慕那一塔湖图。
永远被老师批评字写不好,结果现在笔记和作业全部电子化
总是被老师觉得想的太多,结果现在CNG仍然是每月的快乐源泉。
装逼,或者说的精致一点,“维护个人形象”,是推着人不断往前走的一大动力。
只是我们不明白自己要去向何方就被裹挟着前进。
墨蓝色的卫衣,它裹紧了怕。
伴我三年无悔呀
年华别败给了风沙。
May 23-24, 2019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