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按:这本是新生演讲比赛我的演讲稿,最后的结局大概也能猜得到,我本就不是一个喜欢展露自己的人。把这篇放在这里,既是一种对一年前自己的映照, 又是一种,新的开始。
哪怕我们对科学世界,从现在开始,将会一无所知,但是我们永远都知道,我们无知。
从无穷大到一
读《从一到无穷大》
坦率的来说,我自我感觉并未读懂这本书,或许是由于个人文科的知识背景,或许是由于经历高考训练后的自己早已对探索失去了兴趣。但,扪心自问,这种懵懂与无知,又何尝不是人类对无穷大的世界探索的原初情感?
从原始人对数字的简单认识,到如今我们对于无穷大却没有合适的无穷表示,正如牛顿所言,我只不过是在沙滩上捡贝壳的孩子,无知是我们面对科学,乃至这个世界的常态。读这本书,在懵懂地读完后,无知首先冲击到了我。或许是对已有知识的一次次怀疑与扩展,才使我们成为着更好的自己。而对于自然界无穷的探求,也是一种由无知到已知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让我更加明白自己的无知。相较而言,明白世界的广博与努力的方向。
但,无知并不代表着放弃对科学的探求。不论是《三体》中科技封锁给地球带来的恐惧,亦或是《1984》中所描写的威权政府对科技的控制,都让我们对科学的冬天倒吸一口凉气。在军事理论课上,我们无数次地听闻科技对战争胜利的重要性而对生活和人类发展,何不如此?
我们无知,但并不畏惧。这或许是科学探究在无数次实验后取得成功,苦尽甘来的精神支撑与担当精神。
而正是这由无知到已知的过程,体现着科学的优雅。当牛顿的运动定律描绘着世间千千万万的运动过程;当人类的创造优势是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杰作,由归纳到演绎,科学的优雅不仅在于其形式,更在于其中体现的熠熠生辉的科学精神。相信大家对于科学的优雅早已有着自己只管的认识,如e^iπ+1=0这个欧拉公式,神奇的串联起了e、i、π、1、0五个最为基本的物理量,让我们惊叹于联系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而e的定义式之一e=1/1+1/2!+1/3!+…+1/n!,又让我们叹服于如此简单的字母之间蕴含着无穷的计算。更不用说书中对于π的各种解释……这让我们明白着无穷大就在身边,但人类的智慧又看似随意而有心地道出这这简洁的魅力。
之前我总是不能明白为什么ln被称为“自然对数”,而无意之中,在自然的很多过程中,却有意无意地隐含着它的身影。
科学的优雅,不仅在其本身,也在于将其叙述出来的风趣生动。为图书作序的刘兵老师在读书分享会上提到,他认为这本书“很有意思,而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其语言”。不论是用住在旅馆中的客人解释无穷大数的性质,或是用马克吐温的例子让我们了解气压的奥妙,。我想,其都体现着科普的初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和普及科学知识。这种生动风趣也正体现着作者的举重若轻。相信这是一种有着丰富的科学知识积累之后的吉光片羽。而与此同时,作者以其自身强大的逻辑与认识将物理、化学、生物乃至天文地理等知识有机结合。这或许是接受了多年分科教育的我们一时难以接受的原因。但也正如刘兵老师所言,一棵树里的蕴藏能说清是一个物理或是化学问题吗?世界本而为一,科学的优雅正是因为其是在无穷大中提出的一套互恰的解释。科学的优雅还在于其在有用与无用之间的转化,让人忽然感到前人智慧的伟大与万物的统一。
而当我们回望这本书出版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那正是一个科学发明和发现层出不穷的黄金时代的尾声。作者伽莫夫也是其中的一为代表人物。当时的发明与发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量子力学及核能的应用,晶体管技术与计算机等如今已成为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部分。殊不知,在一个世纪前,还是一片空白。在这本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译者因科学发展而对原文做出的注释,这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的体现,我认为也正是提醒着我们科学发展的无限可能。从一而无穷大,从无穷大而至一,是理性分析之后对科学真理的认同,是思想猜测的火花,正如关于宇宙大爆炸的无穷假说。而谁又知道,探索的尽头究竟在何方?霍金的结论优美动人,而谁又能证明其存在?进化论屡遭质疑,但如今又有多少反对的证据?正如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号中所说的那样,“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他者昌,逆他者亡”。正是在这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之中,科学的理性,人类的文明,向前发展。
但是具体到单一的个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或许用不能如达·芬奇一般对当代科学样样精通,也不可能如百科全书派般了解这世上的所有知识。对于知识,如果只是一种机械的记忆,那与AlphaGO又有什么区别?只有追求科学的精神,或许才是这本书中商量的珍珠。人生苦短,从无穷大的知识海洋中选择出一方自己所爱的池塘,如杂交水稻之于袁隆平,两弹一星之于钱学森。与此同时,在这个多学科交叉的时代,对一方的耕耘又注定需要多方的知识参与。这或许也是新雅“通专融合”,清华“人文日新”、“无问西东”的意涵之一吧。
从一到无穷大,让我看到了世界的广博,是在柴米油盐之外的万千世界,从无穷大到一,是无数盏灯照亮的未来之路。
这条路很长,愿你我共勉。
June 8, 2019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