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觉得虚伪你逢场作戏

  是不是一个学期越到后面,反而会让人更深入的思考,这个学期开始的时候,对自己的承诺?
  揭开一层层的伪装,才发现在之前的道路上,已经莫名的产生了巨大的交集。
  同时也深知,自己与他人,永远处在巨大的不同之中。
  我们终究发现,如果说人生是一条大大河,那么我们无时无刻,只能去适应它给予我们的,奔腾而下,泥沙俱下的水流。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别的选择。
  清者自清。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你对这个国家有什么感情,我大约不会脱口而出那个政治正确的回答。
  尽管在高中的训练已经使我们对此太过熟悉。
  但是接受高等教育,一个原因就是让自己对原本正确事物的正确性产生更为确定的认识。
  正是在这种不断的重构之中,世界向我们展示着她的模样。
  而这种变化之中的世界观,就叫做”年少轻狂”吧。
  我们总是可以拥有两种面向,在现在,就像一只记得的前年的《南方周末》的新年贺词:

一种力量去远方,一种力量回原乡。

  仿佛这是如二元论一样,不断拉扯着我们的两种力量。
  我们本来天真地想着,能够先去了解,再去选择,但是事件告诉我们,你只有在选择之中前进。
  拥有他人期许的目光,或许并不是一件好事吧。但是倘若失去了他人的目光,或许也不是什么好事。
  我们就是在这样的选择之中,不断探求着自己的位置。
  或许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什么事情,是顺遂人愿的吧。
  我们在这种适应和改编自中,完成着自己的时间旅程,也同时,解构着这个时代。
  或许我们本来就应该,对这个世界保持怀疑的态度。
  而不应该是单纯的接受,任何势力给我们投喂的信息和价值观。
  失去自己的思考能力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件人人都希望别人能够,但是又对自己而言极为可怕的事情。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应该只是说说而已。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一种完全怀疑一切的思想。
  我们现在正在探索的, 未尝不是这个世界的确定性。
  就好像在大海中搜寻,应该知道自己应该向何处回溯。
  但是这样的地点,现在只有我们去为自己设置了。
  尽管在这个过程之中,这个地点可能是如此的飘忽不定。
  但是这也可能就是叫做成长吧。


  我们所面对的永远只是这个世界的一面,我们所笃信的,也只是这个世界上的一种选择。
  当我们所面对一个空荡的房间时,是否还能坚持自己内心的声音?还是被这个世界的喧嚣所淹没?
  没有人能确切的知道你现在的位置和方向,如果你自己也不知道的话——就像一个微观粒子,是没有轨迹的。
  我们永远处在一个测不准的环境里,每天接受着大量的信息,去寻找自己下一个随机漂移的地点,去尝试着接近,自己的梦想,哪怕他需要远大于我们自身的能量,而我们就像电子,希望凭着微茫的概率跃迁。
  不要到了一个新世界,就忘记了旧世界的模样呀。
  但是旧世界的生活,又的确与新世界,太不一样呀。
  理解不是真正的感同身受。
  我们只能尽全力去做到,理解的同情。


  诉诸情感,估计是人类最大的弱点了吧。
  在聚光灯下,不论是王源,或是曾轶可,都可以因一些简单的冲动,或者说,过错,掀起全世界的波澜。
  ——或许这样说还抬举了他们呢。
  但是有的时候,令人感觉到是意气用事的时候,里面却潜藏着一些社会的问题,例如香港一百万人的游行,又如坐在引擎盖上的奔驰车主。
  民主、自由和法律,就在这样的事件之中,一次次的得到着拷问。
  不希望每一次,都是会看到官方冰冷的定性,和互联网留言区里,一众无脑跟随的言论。
  尽管每个人都有麦克风,但是在这个国度里,有的人的麦克风被生生的剪掉了连接线。
  只是希望心里明白,不是这里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更不用提正确与否。
  社会问题,学理之争,舆论之战,有的时候,作为一个最为微茫的个体,我们也可以用一些未满的行动,表达自己的一些诉求。
  尽管这绝对,改变不了什么,甚至只有自己知道,但是自己知道,就行了,不是么?
  或许这个时代,最大的政治正确,就是政治不正确了吧。
  可能客观地描述这个社会都有点可怕。
  ——哪里有什么“客观地描绘”呢?


  在北京,就会发现实际上每时每刻,都笼罩着一种令人感到这个城市散发着强大的“闲人勿近”的气场。
  仿佛在这座城市生活的人,也带上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傲娇。
  我当然知道这样简单地贴标签不好,但是有的时候,当谎言说了千遍,也就成了一种刻板印象——毕竟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对这个世界,有完整的认识,不是么?
  仿佛这座城市从来就没有下过雨,但是我也从来没有晒到太阳。
  宽阔的街道,只适合匆匆的行走,这座城市注定只属于这个国家最顶端的人。
  可能就像《北京折叠》里面所描述的,我们有许多个北京吧。
  作为某种程度上在高考中的“既得利益者”,如今再回望这个体制,只能淡淡的丢下一句,不能理解,但是又是如此的心潮澎湃,希望能看到红墙翠古樟,谱写新篇章。
  算起来,今天又是一届学生的毕业典礼呢。
  还是一样的大雨瓢泼,还是一群人最后的曲终人散,就此别过,之前的确定性,变成了我们对这个世界最深的成见,我们永远甩不开这个标签,从而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路。
  它当然有举世公认的正确,但是标新立异到极致,也可以获得众人的认可。
  我们的大多数,实际上身体在平凡的道路上前进,心灵却无时无刻在巴望着标新立异的生活。
  对于一年前的自己来说,知道自己之后四年的生活,未免比高考题要难上太多。
  我们永远的失去了正确答案。
  永远只能通过网络去窥探他人的生活。
  维持着一个虚情假意的模样
  去回望已经永远回不过去的过往。
  原来我们,还是这样走过。


  一切选择都值得包容,但是请不要用别人的选择与路径,去局限我自己的发展,哪怕自己并不知道,要去选择怎样的路径。
  不论是学习,情感还是社工,都是需要一步步来的。
  在昏黄的灯光下去与前人对话,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光荣的理想主义。
  板凳需坐十年冷,披星戴月圣贤书。
  我们永远都过于不完美,甚至没有办法在任何方面与他人相比,到那时终究,我就是我。
  在这个国家的最高学府,去寻找逃离这个国家的办法。
  愿你有一个灿烂前程。
June 23-24, 2019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