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为新雅书院2019年暑假社会实践前期调研活动访谈记录,记录人李世豪学长。
我一直想着,自己对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一直是没有什么兴趣的,尤其是对《《论语》》这样的书籍,晦涩难懂,只求背完。——或许这也是对哲学思想的一种长久以来的偏见吧。它或许更多是给我们一种信仰,一种心灵上的指路航标。前人的智慧,就算苦口,也是良药。从本篇文章开始,本博客将会陆续推出2019暑期社会实践的有关推送材料与行记,既是一种纪念,也是记录一种思想转变的过程。
为什么读《论语》?
甘老师上次讲的时候我也听了,但是不知道设计这件事的初衷是什么。
我觉得用这个机会来读《论语》非常好。白天学工学农,晚上读书,这是很好的经历。不过这个时候读《论语》没必要特别当回事,因为晚上读书,跟白天的生活又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所以不必要当成很大的负担。
大家可能觉得《论语》是一个挺严肃的书,催眠,读起来也没什么效果。但是其实并不需要当成教材看。可以把《论语》当成一件文物,这件文物的思想受到了时间的考验,受到了推崇,就抱着这样的平常心看待就好。可以看看孔子讲得有什么道理,跟现代有什么关联,我猜想这是甘老师这么安排的原因。
在四书里面,大学中庸太抽象,孟子太复杂,只有《论语》跟大家的生活更接近。《论语》代表的恰好是传统生活中人的形象。可以尝试思考一下,《论语》里的孝悌等等,对我们今天有没有意义?对现在那些跟我们同年龄的工人、农村里的老农来说,《论语》又有什么价值?学工学农这件事情是很有生活性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考虑《论语》跟现代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
读什么版本的《论语》?
如果直接从原文入手,那可以买中华书局的《四书章句集注》。这个书的好处是:它就是古代的文本,而且恰好是朱子编的。如果觉得直接读原文有点困难,可以再备一本杨伯峻的《论语译注》,这是现代人里面公认的翻译水平最高的。有这两本书,了解基本的意思就没问题了。
甘老师推荐的《中国哲学十五讲》是可以买的,而且这本书也不仅是关于《论语》的,是关于整个中国哲学的,可以当作睡前读物读一读。
用讨论的方式来读《论语》好不好?
讨论当然要看做得怎么样,如果做得好的话当然就很有效果。不过对文本的讨论可以推迟一点,留一点消化的时间。这个需要学习组的同学提前做一点功课,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和问题,在大家没有发现问题的时候抛出问题,在讨论热烈的时候加以引导。这是个需要学术功力的地方。
如果直接从原著来读,未必一上来就能看出问题,可以参考一下译注本。除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也可以参考钱穆的《论语》新解。这个书的好处是参考文献比较多,提供很多种不同的解释,对比起来就能发现,看起来很简单的原文,其实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不过这个看时间吧。如果每个人每天都有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间,那都翻一翻也是可以的,至少要把读到的每一条目的意思搞清楚。对一般的同学来说,一本四书章句集注加上一本现代的译注就可以了。
每个小组要分开来读不同的部分吗?需要读哪些部分?
读当然最好都要读,但是讨论可以讨论不同的内容。每天读,每天讨论,讨论的可以是前一天的内容。讨论可以少一些,总结性质的。
我之前发过一个前十五篇里面的二百条给大家读,但是也不一定这样读。如果每天有一个小时的话,每天一篇,把前十五篇或者前十二篇读完是可以做到的。按照每天一篇来算也很方便。
怎么读《论语》?
高中你们读《论语》更多地是背,现在要理解意思,要有分析的工作,看一段话,找到里面关键的东西,找出来之后想一想为什么要讲这个。
要做到这个,一是要反复阅读,二是参考前人的说法。看一看杨伯峻怎么翻译,看看钱穆怎么解释,朱子又是怎么注释的。二程曾经说:要把孔子说的话当作是老师给的答案,把里面的提问当成身边同学提出的问题。就是如果这些东西在现在有意义的话,那么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
了解一下孔子的生平对理解《论语》肯定是有帮助的,可以去读一读钱穆的《孔子传》。也许可以尝试一下出发前读一下孔子传,了解孔子基本的生平,然后来读《论语》。
《论语》里有一些概念频繁地出现,这些肯定是孔子想要强调的。孔子在很多条目里都讲到了仁,而且具体的定义各个地方不一样。需要把所有的相关条目收集起来比对一下,看一看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又有什么共通的地方。除了仁,还有其他的德行,比如礼、智、勇。看到这些道德条目的时候要注意,它们都是孔子很强调的。还有涉及政治的时候,孔子会强调君对臣,君对民的关系。此外还有教化,还有文与质的关系等等。
可以约定好,每天读一篇,前三次试了之后,确定一下每天能读的条目,然后分给每个人具体的条目,任务就是讲这条里面最重要的东西,讲清楚意思。
你们在婺源这个地方读,更多地是一个氛围的熏陶,但是环境并不能给出更多的支持了。倒是可以考虑这些品质在今天最普通的老百姓身上有什么样的体现。这个也可以做一个讨论的环节。
孔子鄙夷农民的说法对吗?
《论语》里面孔子的确对农事表现出了不太好的态度。这个毫无疑问是孔子作为士阶层对于底层老百姓的一个鄙视。但是是要注意这个鄙视的态度是什么情况下表达的。孔子作为士大夫,觉得士大夫应该去学士大夫的东西,如果士大夫去学了农活,那是孔子比较鄙夷的。(这个没听清楚?)并不是说孔子就鄙夷农民,儒家一贯的态度是重农的。
经学有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之争,我们需要注意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问题吗?
这个其实是一个比较专门的问题了。简单说的话,秦朝时候焚书,在汉代的时候就首先是让老人默写出内容,叫做今文经学。后来机缘巧合发现了一些没有被烧掉的书,这个就叫古文。今文跟古文有一些文字是不一样的,解释是不一样的。概括来说的话,今文经学更注重微言大义,古文经学更注重名物训诂,是要把最基本的解释搞清楚。就是说今文更玄一点,古文更实一点。其实这个在《论语》上差别还不是很大,今文经学更重视的是春秋。我们最好先做古文的工作,考虑《论语》里面究竟讲了些什么。
孔子自己是北方人,但是朱熹是南方人。我们需要关注各地的文化传统吗?
重心南移之后,江浙这一块文风昌盛。可以观察这一点在当地老百姓的生活里面有什么体现的地方,比如写对联,方言里面包含的文言词语。这些其实都是社会实践可以观察的东西。这个可能需要了解的就比较多了,可以去了解一下县志。
我们进行社会实践需要补一补人类学吗?
这个我也不是很了解,因为我不是学人类学的。不过可以读一下美国对江南这一块的研究,比如一个美国学者韩明士,有写过研究江西的地方历史。想要加强对地方的了解的话,可以去看看这种书,了解一些背景。不过那个是历史,真正了解文化的话可能要从当地的文化入手。
对实践名中的“耕读”应该作何理解呢?中国传统有一些关于出世和入世的问题,应该怎么理解?
耕读跟学校里读书有一些差别。读《论语》不是为了知识,更多地是学以成人,学习做一个道德上完整的人。学这个根本上不是为了出世还是入世,而是因为这个是好的。跟出不出世没有关系。孔子称赞颜回“回也不改其乐”,是因为价值本身是有意义的,而不是为了换取别的东西。可以思考一下到底环境是重要的,还是人的德行是重要的。
可能这个实践最重要的地方就是放下清华学生的包袱,去体验一下生活,去体验一下古代人是怎么读书的。
有的时候感觉读《论语》的时候不自觉地会套进自己的观点去批评它,怎么办?
分析的态度可以有,质疑也可以有。但是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就是一个进步。实在不行的话最低的要求就是先记住吧(笑)。看了哪些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就可以多想一想。
朱熹自己是宋明理学的,从四书章句集注来读《论语》是不是会落到了朱熹的观点里而不是孔子自己的想法里面?
我挑选《四书章句集注》并不是让大家相信朱熹的思想,因为朱熹的思想跟孔子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有的时候你觉得朱熹离你很遥远,孔子反而很近,那么往往孔子是的确离你更近。
如果你读朱子就会觉得很抽象,很绕,因为他是试图给出一些哲学上的解释。我们首先要理解孔子,而能不能理解朱子就可以看个人兴趣了。这两者当然也有关联,毕竟朱熹做的也是理解孔子的工作,但是他是从抽象角度去解释。
老师您对于我们的读书报告有什么预想和期待呢?
如果这是一门课的话,那么要求就是读懂、记牢、了解每一个注释之间的差异,有自己的阐发。
如果是暑假来读这本书,就更多地要有体会,对自己做人、成长有帮助是最重要的。最后交上来的报告怎么样都没关系。
后记:这篇基本上是全部复制没有删改,因为首先是记得已经比较全,并且所有的信息都涵盖了,同时也是很为了保持访谈的原貌和提醒我们,从这里开始。我i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在高一一年的记忆几乎全部被抹去的情况下,还清晰地记得,有一天班主任抽查我前一天在黑板上写的一则《论语》,全班人都没有回答上来的情景,或许对于一直不喜欢记东西的我来说,对于《论语》的很多好感,都被死记硬背和默写时的恐惧所消解了吧。
但我们现在来阅读,再没有了功利性目标的情况下,还是应该静下心来,有一些自己的理解的。
June 29, 2019
本文文稿由李世豪学长提供,文中未标明的图片均为作者自摄,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