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本身并不能给我们提供任何东西,那么什么能够成为给予的来源?
在长途旅行上千公里的时候,这一个看似原初的问题,一直萦绕在远行的最初。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我们或许会去诉诸文化,的确,横平竖直的汉字,组合起来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灵感
或许会诉诸词句,的确,音韵和语意能够掩盖现实的残酷。
或许会去诉诸风景,的确,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没有人能够描述。
或许会去诉诸心境,的确,独属的故事只应该讲给一个人听。
孔子在远行的最初,想没想过这些问题呢?在华北平原的茫茫旷野上,在山东丘陵的沟壑纵横里,在没有现代通讯工具与话语的情况下,我们的孔子,会遇到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不论如何,孔子也是一个人,有血有容,喜怒哀乐。
是不是反倒是我们,在盛名之下,只敢去揭开“圣人”的一面?
我们所认识的事实,或者说被灌输的观念,终究是需要我们自己用心智去信服,去检验,通过思考,通过怀疑,去得到自己的判断。
毕竟,从本院开始,就是可以怀疑的呀。
而我们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都有自己的知识背景,这既是我们理解的基础,同时也是限制我们理解的局限。我们或许选择各自不同的道路,去维持一个形式上的共同体之下的百花齐放,但是选择优秀不意味着负重前行。当然你能够理解在追求优秀的过程之中的苦难,但苦难也不一定造就辉煌。我么能够气虚者看到中国社会的某些侧面,或许不是真实,只是被形塑的描绘,当我们总是可以用自己的感受,去认知,去思考,去体察。可能也不会有一个正确答案或者正式的结果,尽管我们可能会被要求这样做。在一种任务的压力下,所有人都只会向前跑,而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向前跑。
这或许会是某种放松的时候吧,也是从另一个郊区,去脱离自己的母亲,去检验家庭的生活状况?我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但能够期望的是一种不一样的生活。不一样或许本身意味着不确定,这本身是一种意义,或者说挑战,我们也只能在这之中随波逐流,就像孔子不知道未来的路在何方,甚至可以贫困,可以痛苦,但是始终是快乐的,人生是昂扬的,讨论是比烟火气更通透的。
或许不太能够理解境界与意义,但是自身的情感,是否是一种忤逆或是屈服,是能够被认识的。
当然,不反对确实有些时候需要蛰伏,但是更需要弄清楚,蛰伏是为了什么。
在饮早晨的露水的时候,往往也会有雾。
在漫漫黄沙之中,也会有双清澈的眼眸吧。
在动荡中寻找自身。
August 1, 2019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