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论语·学而2

2019暑期婺源学工学农论语阅读与讨论·学而篇2

讨论篇章:
  『1.0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0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0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0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0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1.0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0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0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今天的讨论围绕着“孝”这一主题展开。孝也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顾涛老师提示,“孝”主要就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论语》中也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与仁这个《论语》之中的核心的关系,可见一斑。

  讨论从孝悌出发,在1.2则之中的问题集中在概念及句子之间的关系上。孝的概念,在之后2.5-2.8对孝的四问之中能得到某种程度的解答,但是这之中的“悌”确实需要进一步理解的。朱熹解释为“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那么这就是对不同人伦关系的具体分析。但是这种要求是否可以从中国传统的家族社会的角度,认为是对社会整体的一个要求?讨论之中被提出过。同时,这种对孝悌的要求也是否如“父慈子孝”一样,内在的包含了对长辈的要求?(就如之后所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19))如果认同这一点,那么对“为人孝悌”与“犯上”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就似乎更为顺畅。从这个角度来说,“犯上”和“作乱”不仅仅是社会礼法问题,也是对家庭伦理的一种违背,这两者具有了有机的联系,逻辑上也更为通顺。这之后提到了“孝悌”作为仁之本的地位,那么这与其他概念的关系,例如1.11之中的“道”的关系,就是马上要解释的问题。
  1.11的核心是“道”,同时就像顾涛老师之前提示的一样,为什么孝就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产生联系。同时“父在”和“父没”两个阶段的逻辑和行为的关系是什么?在钱穆的解释中,“道”犹事也,那么也就是说,这句话实际上更加强调了日常的层面,将日常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就“可谓孝也”。在这个解释之上,联系之前的两句话,讨论中也提到了这一则中的“道”与“志”和“行”的关系。是否是“意志的一致”和“行为像父亲生前”这两方面要求的组合呢?在朱熹的注解之中没有强调这个“道”的问题,而是着重在谈“道”与“孝”的关系问题。就像其引的尹氏曰:“如其道,虽终身无改可也。如其非道,何待三年。然则三年无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当然有理由相信朱熹在其他地方已经对道进行过解释。那么就来看这句话中的孝,讨论中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应该如何在“父在”时“观其志”,即脱离一个人行为的基础上单单谈论其志向。是其“言行一致”吗?或者我们用《论语》中一些其他的句子解释:

『4.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4.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有趣的是,在这两则之后马上跟着的一则就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联系起来,或许能够与“礼”产生某种联系,是一种外在受父母的限制到“父没”的时候就已经内化的过程。而在朱熹注释中对4.19则的注“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召己则必至而无失也。”讨论之中也认为范氏对孝的概括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子能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孝矣。”这句话与2.7、2.8则似能有很好的注解作用。
  接下来的讨论集中在四句“问孝”。
  对2.5则,主要的讨论是朱熹的注“礼,即理之节文也”。“礼”与“理”自己爱你有怎样的关系在本组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讨论,最后较为认同有道德意义和具体实践情况二者的区分,“理”是“礼”的核心义和基础,“礼”则更强调节度和秩序。当然,这个问题在中山同学加入讨论之后又有新的观点。之后的讨论着重于文本意,即回答一个似乎还比较经典的问题:“为什么四句‘问孝’的回答各有不同”。当然一个经典的解释是孔子“因材施教”,但是我们仍然应该明白是因什么“材”施这种“教”。从这个角度,简要联系了孟懿子和下一章的孟武伯,并且讨论了对孟懿子的教导与樊迟间的联系(提问樊迟和孟懿子之间的人物关系)。之后讨论了这一章解释“无违”强调遵守礼,是否也有对当时时代礼崩乐坏的针对性。(或许就像3.3所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又或者推而广之到国家,如4.13“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讨论中也有提出,“无违”指不违天道,也联系到之后先进篇11.9-11则。而对于“无违”的内容,是否真的只是“礼”?如4.18“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又或者之后的2.9颜回“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就按这些句子放到一起,又是否能够有超出当时语境的解释?
  对2.6则,在前一则的基础上,首先简要的说了一下孟武伯其人,之后对“父母唯其疾之忧”一句的予以,提出的几种不同的解释:

  1. 父母唯忧其疾(做爹娘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杨伯峻/钱穆/朱熹)
  2. 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朱熹)
  3. 子女只担心父母的疾病(钱穆)
  4. 子女体恤父母,加以谨慎(钱穆)
  5. 对父母能付出自己孩子生病时那种程度的关心(南怀瑾)

  对2.7则,着重讨论了其中的“敬”,特别是对朱熹引胡氏曰:“世俗事亲,能养足矣。狎恩恃爱,而不知其渐流于不敬,则非小失也。子游圣门高弟,未必至此,圣人直恐其爱踰于敬,故以是深警发之也。”句,何谓“爱超过敬”?这种解释似乎更加强调一种外在的规则与法度层面。或者依南怀瑾与杨伯峻的解释,将这句话体会成侍奉父母不是简单的物质层面,还要是“存心严肃地孝顺父母”(杨伯峻翻译),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当然讨论之中对“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也有同学从生物的角度提出了某种程度的质疑。
  2.8则首先讨论了有关“色难”的理解,朱熹解“事亲之际,惟色为难”,或说“承顺父母之色为难”,那么是否能够与之前讨论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说强调的对待父母的态度上和知行合一的要求相联系。南怀瑾的解释之中讲这种对待父母的脸色推广到了师生之间,举了“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的例子。当然这一则朱熹的解释也将四则的“因材施教”做了一解释:“告懿子,告众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忧之事。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之后小组讨论回到1.6,也是将“孝”与师生放到了一起。杨伯峻的解释就提示“弟子”有两种意义:年纪幼小的人/学生。(稍微引申一下,想到《论语》中还有一个有趣的词“小子”,如8.3“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17.9“小子何莫学夫诗”)。之后小组关注了杨伯峻对“入”和“出”援引《礼记》的解释(实际上不熟悉《礼记》的问题在讨论八佾篇的时候出现的更明显)。当然,小组也也关注到了其与“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呼应。然后小组援引朱熹引尹氏的注:“德行,本也。文艺,末也。穷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以入德矣。”讨论了德与文的关系,其中的一个前置性问题是:是文是不是只是“诗书六艺之文”。还有有关礼与德的问题,回到之前引用的3.3“人而不仁,如礼何”一句,再看朱熹“非但失之于野而已”一句,何谓“野”?质胜文则野?这之中有是否隐含着“德在文前”的意思?德是否能够通过学来达成?
  之后讨论1.7则,就回答了德与学的关系。首先还是疏通文意,何谓“贤贤易色”?“色”指(尊敬的)态度、看法,还是能够直接解释成“爱好美色”(杨伯峻,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德性)。之后讨论了“贤贤易色”、“事父母”和“事君”的逻辑关系,这之中还是有对“贤贤易色”理解的问题。讨论中提出,这三者中的后两者能够很明显地对应孝和忠的美德,那么“贤贤易色”是否也会对应某种美德?或者至少是针对家庭这个范围来说的?最后的总结“吾必谓之学矣”,朱熹注“苟非生质之美,必其务学之至”,那么学的境界也就是有有德的境界?联系到第一天讨论的“学而时习之”,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将“学”替换为道德,那么遵守道德、实践道德作为一种(最为)快乐的状态也就更好理解了。
  之后讨论1.9则。“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这一则讲礼,但是由于是“父母的死亡”,也与孝产生了联系(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一则还有一个讨论点是从钱穆的注解里所说的“虽不肯定人死有鬼,而从人类心情深处立教,则慎终追远, 却有一种不可已”,可以来看一看孔子对鬼神和祭祀的态度。淡然这个在之后的讨论中还会进一步提到,这里只是引3.12“吾不与祭,如不祭”和11.12“未知生,焉知死”两则,引争议中不相信鬼神的态度和对祭祀之礼的坚持?
  之后到2.20和2.21节,探究了一下孝与“为政”之间的关系。因为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讲孝的章句,特别是四句问孝的句子都被安排到了第二篇,而第二片的标题恰恰是“为政”。2.20的“孝慈,则忠”与“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未之有也”也有些许联系,那么是对于一种秩序的推广?还有2.20之中一个文义的疏通:“使民敬,忠以劝”之中的“以”,是表示连词,那么“敬、忠和劝(劝勉,似乎有一种学习的意味)”就是一种并列的逻辑关系?2.21则可能是更加站在百姓的,或者说家的角度说孝的政治意义。就如2.20之中提到的或许是一种秩序的推广,这里的“政”与“正”有何种区别?正如之后几则问政的句子(集中在颜渊篇)“政者,正也”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还有孔子认为“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与17.1中孔子的阳货的回答“诺;吾将仕矣”似乎也有一种呼应。

August 3, 2019
感谢提供文稿的同学和学长们。文中未标明的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本文禁止转载与引用,不宜进行二次解读,仅作为参考和记录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