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论语·学而1

编者按:从今天和本篇起,本博客将连续登出每天学工学农之余本人和本小组对于论语阅读的讨论和思考,同样作为讨论记录和最后论语报告的材料。

2019暑期婺源学工学农论语阅读与讨论·学而篇1
注: 杨伯峻译注版本: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大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3月。 钱穆译注版本:钱穆:《《论语》新解》,成都:巴蜀书局,1985年11月。 四书章句集注版本: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2月。 部分参考: 南怀瑾:《《论语》别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 薛仁明:《孔子随喜》,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年4月。 文中所有xx.xx均依照杨伯峻译注,表示xx篇xx章。
讨论篇章: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
  (杨伯峻)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钱穆)先生说:“学能时时反复习之,我心不很觉欣畅吗?有许多朋友从远而来,我心不更感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我心不存些微佛郁之意,不真是一位修养有成德的君子吗?”

  作为小组第一次读《论语》,首先需要厘清的是有关《论语》的读法和篇目问题。在之前的准备过程之中,本人也有一种思路是采用一种类似于薛仁明《孔子随喜》,鲍鹏山《鲍鹏山说孔子》的随笔式读法来处理这个文本,但是这与顾涛老师的问题意识和直面《论语》文本,疏通文意的要求似乎仍有距离,因此在实际组织讨论的时候,更多的是将这种思想和相关文本作为另外一种更为生活化的解释进行了处理。同时在第一天讨论开始之前,补充了林语堂《孔子的智慧》(其中第二章为孔子传)和钱穆《孔子传》两篇文本作为了解孔子生平所用(考虑到本组大部分同学并没有阅读《史记》的经验,就没有补充《史记·孔子世家》)。第一天的讨论主要是从关键字词的问题意识出发,希望梳理出一条《论语》论述的基本线索,初步感受文本,并且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之中,能够在文本之外思考出一些东西。
  首先就是“学”的问题。朱熹对“学”的解释十分直白:“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这个解释显然将“学”的范围从“诵读练习”(钱穆解,在其中也提到旧说学,觉也,效也),读书做学问扩展到了生活的层面,指在生活中时时练习的一种“学问”。参与讨论的胡卓炯学长提示我们朱熹的这种解释也有回应二程针对佛学提出的“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成分。其次,这个解释中也含有一种“性善说”的一位,而这可能是基于孟子的观点生发的(认为人性本善,学是为了摆脱被“阻塞”的本性)
  接下来是对“时习”的理解。有一种理解认为,学是一种模仿,那么习则是一种重复。但不论如何,学与习,两种不同的事物相辅相成。朱熹对习的解释从甲骨文中来:“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对习的解释,在杨伯峻的解释之中具有“温习”和“实习、演习”的两种面相,杨伯峻指出,“孔子所讲的功课,一般都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相关”,这实际上还是一种扩广。再来看“时”,钱穆解释有“年岁之时”,“季节之时”和“晨夕之时”三种,共同点都是“依时为之”。这种解释隐含着一种规律的意味。而“时习”一起理解,可以说是“无时而不习”,或者还有一种理解是经常性的学习(或者说复习)。这其中或许有着对其两个层面上的理解,一种是理解为一种知行合一,将外在事物(经过多次重复)内化成自身一个自然的过程(或许可以举礼这种由内而外的约束的例子);而另一种是简单的强调学习的过程需要进行多次重复。
  然后来看“说”,顾涛老师所说的“说”与“乐”的区别,是不是一种内在与外在的区别?然后对于为什么“学而时习之”就“说”的问题,讨论中得出的一种解释是一种向道德极点对标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过程(或者说,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包含快乐),或者是这个过程的结果。在讨论中还提出来,这种“说”是“学而时习之”所要达到的目标吗?在讨论之中,还联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章(6.20),提出,是否这种“说”的来源是一种学的主动性。或者说,从6.20来看,“乐学”是一种最高目标?讨论中也有同学提出,“说”与乐会否是一种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即“说”是一种名为快乐的情感,,或者讨论中还提出一种解释是“说”是一种量变之中感到“向上”的快乐,而乐是达到质变的“善”时的快乐。
  在这个问题之后,紧接着讨论了三句话的逻辑关系的问题,即会否是如钱穆所说,是“一理想学着之毕生经历”(与2.4相联系),那么三句话就是一种递进的关系。沿着这个思路,小组讨论了之后两句的“朋”和“君子”的含义。朱熹解,“朋,同类也”,或者如钱穆在朱熹解后加的一句:“朋,同类也。志同道合者”。那么联系之后“无友不如己者”(1.8),这与朱熹引程子的解释之中似乎认为的是自己德行高尚有些微的出入(但是或许又可以联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7.22)解释,但是这一章就没有局限在“朋”或者“友”的范围了)。那么如果按照程子的解释和递进关系的思路,在讨论之中涉及了“朋(友)”与“弟子”两个概念——最直接的,两者有何区分?是“弟子为学而学”吗?似乎也不如此(2.8有事,弟子服其劳;11.17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之后的讨论主要是对“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理解。实际上,《论语》中有两句与其相似的句子,在对比阅读之中能够更好的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4.3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对比的阅读,显然能够告诉我们这一句是对自己的一个要求,即“别人不知道我,而我不怨恨/只担心自己不知道别人/担心我自己不能让别人了解别人(这之中的“其”指自己)”,同时引出的问题是什么是“知”。14.35章说,莫我知也夫……知我者其天乎。而在《论语》最后一章(20.3)又对君子的自我认识提出了要求:“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因而下一个问题就是对“君子”究竟能不能达到的讨论。限于讨论时间,第一天的讨论到此为止。
  总的来看,第一天的讨论对第一章的一些重点字词和篇章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为之后的讨论提供了一种问题意识,同时也体现了这个讨论个人所希望的“提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想法,对于很多问题,由于进度等等因素都先被摆出来,但是并没有进一步的讨论以求得出答案。第一章作为《论语》全书的开始,也为我们展现了《论语》在其字面的教义之外对更广阔领域的规范和思考。通过前后文的联系和对外部文本的利用中,也为讨论增添了一些基础。
August 2, 2019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转载与引用请联系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