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关注的社会,究竟是否是过于黑暗的一面?社会的裂痕,在潜移默化之中,就已经无声无息的,在一个小小的工厂之中,让我们真实的面对。
我们去提问,但又选择不相信,对于不熟悉的事物,本能抗拒和怀疑。
身在集体之中,却无时无刻希望逃离,哪怕知道那只是徒劳。
面对人口的“刘易斯拐点”,是否解决只能指向机械?面对农村的荒芜,是否只是要去单纯地复兴农村的人烟?在农村的
在现代社会之中,会否资本家,也只是被剥削的一部分?都生活在一个资本创造、泡沫和循环的过程之中。这之中的意义,是否真的是如此明确?
又或者,我们为什么要去为每一个行为寻找意义?哪怕自己对此并不感同身受?
或许这是一种储蓄?
如果我们说,这个世界的真实是不能够被认识的,可能“不可知论”的帽子马上就会被扣过来,而我们的言论,或许从现在,已经与平日的谈话,拉开了距离。
问题是,我们不知道,这个世界真正是什么样的,而我们描绘的或许是真实,但是只是这个世界面朝我们的一面。
甚至描绘中还会不自觉的美化或是带上感情。
或许这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有一种价值,叫做“客观”。
我们或许不能轻易的认为一切就是如此地正确。
特别是在一本本书籍堆叠之后,我们又是否能形成自己的答案?
有的时候,一种感觉就是让人如此的难以捉摸。
哪怕对我们自己的身体也一样。
而在每个夜晚,能够去与他人进行一些困难的对话,或许也不是坏事。城市的回答问题第一次让人感觉是如此痛苦,但在互相的期望之中,有感觉客观的叙述是如此困难。掩盖一个空虚的灵魂,是比摆出多少本书,或是了解多少信息,困难得多的事。
哪怕快乐,或许都是分等级的。
我们或许总是想要的太多,又总是担心着世俗的考核,但对真正的知识或是德性缺乏感觉。
感觉,我甚至对一些词都感到恐惧。仿佛一用上,乍看上去是高深莫测,实则自己也不知所以然。
这或许也是语言的复杂。
而语言甚至都无法覆盖生活的全貌。
每种生活都有每种生活的逻辑与困难,而当两种生活碰撞之时,擦出的火花,或许是 给人以莫大的期许。
只是要赶紧在火花消失之前逃离。
而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何时就会分离。
时间匆匆,不留痕迹,
但感动和思考会。
[唐]王维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