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我闻见茶的香

2019暑期婺源学工学农纪行第12天

  东方树叶,不是一天炼成的。
  我不愿意将鞋,也打上这样的称呼。
  附庸风雅的事情谁都会干
  但风雅总在那里,投来鄙夷的目光。


  这也大概是一篇隔了半年的文章了,大概率觉得待会我写着写着也会煞了尾。但这个题目还是很有意思的,从LSE实践的时候就一直心心念念地想做一个关于英国茶文化的report,最近翻照片又翻到在文科营听的一节课就讲到了茶叶的前世今生,又及《绿色黄金》等书籍对茶叶的关注,越来越觉得从一个小物件能够读出大历史的可爱之处。

  但还是先从茶叶本身开始吧,去婺源的这次也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接触茶叶吧。也算是真正明白了茶叶,原来还真的是叶子(不然还以为是什么呢?)对茶叶,或者说饮品乃至食物我大概是来者不拒的,因而对茶,尽管不觉得其淡(当然我也很少喝奶茶),但也只是当成一种平常的饮品罢了。至于茶道或是茶文化,自然也没有更多的闲心思去了解,只是知道其存在的水平。当然,也还是听说过炒茶、茶饼和茶的价值,但也一直以来觉得与我无关。

  我更愿意说,婺源的这一天实践(先不说其是不是遵照着这个实践的最初宗旨),的确给了人一个机会去从物质上感受茶叶的原料以致产品的全过程。在婺源这样一个具有浓郁地方文化(也且不说这个地方是不是被旅游以及这种文化拖累)的地方去感受茶叶,其实也让人想到最初英国殖民者在印度开辟茶叶种植园时在江南带走的茶师。时过境迁,给历史以注脚的是时间以及现实。而这之中的纷纷扰扰,则早已消弭。

  而去到英国,在大街上却很少看见茶餐厅或者茶叶的影子,更多的是茶包被整齐地摆在货架上。感觉西方的茶叶已经早已与中国脱钩(从贸易上也看得出来),这种茶叶文化与欧洲的社会变革和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成为了其文化一部分(只不过是那种工业的、城市的文化罢了)。在一种商品上能够同时看到农村和城市还是一种挺奇妙的体验

  茶的氤氲醉人,但氤氲之中又有多少是强打起来的激情,有多少是对污垢的掩盖。或许开了个头,在婺源的实践有那么一些不符初心,在英国承诺要写的报告到现在也拖了很久,在那些纷扰的负能量之中,总是要干了一杯茶,再出发。
August 12, 2019. Revised on February 25,2020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