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纯粹的写作体验,或者说,纯粹的阅读和思考,想要拥有,却总是得不到。
经历了一年大学生活,这个博客也存在了半年,可以说,在上个学期,博客是所有事情完成情况之中唯一的亮色,但是细细回想起来,也只是为很多空闲时间找到了意义而已,在暑假,博客停更了大约两个月,一方面是纷繁复杂的事物让人很少去用电脑,其次是写作的精力主要放在无尽了repo之中。回想起来,这也完成了自己写作热情的一次释放。想起实践之中,一位学长跟我说的,你的文字似乎比你的思想要更为诱人。我没有反驳,这也似乎确实是一种我自己的体验:有的时候我只是想去说,但是又受限于自己总是向有一些自己的空间,两者很显然有那么一些矛盾,造成了一种几乎是一种外在强制地与他人的交往。在那热闹的外壳之下,是每次结束之后,自己深刻感受到的一种生命能量被消耗的疲倦,也一种更长时间的反思与期待。似乎,渐渐地,人变成了一个由活动支配着的生物,永远在一个个,硬性或柔性的DDL之中寻找平衡。我好想越来越小,有专属于自己的一个柔软的空间;但是我又是如此的害怕自己变小,在偌大的、精彩的世界面前,只能期待着芥子纳须弥。
越来越感受到一种对论文和学术的一种敬畏,发现自己写了越来越多自己都觉得不完美的文章,觉得这个社会总是会有一种预设的正确,然后自己用所有方法达到,不论自己喜欢不喜欢。以至于,哪怕自己的文字,也总是取悦他人的,用一种形式性的束缚限制思想,思路在跳跃之中,回归平庸——然而又何尝不是自己本身就只有那些想法想要表达呢?
而或许不仅于此,我们过早的接触到了一些“学术论文”,对那些纷繁复杂的语言迷惑,而自己对语言的控制,又远远支撑不了自己写长句的野心。在一句话中的繁复,或许是一红去包容一切的野心,但同时也是默认自己不能控制好则一切。而在那些若是若非的概念的堆叠与引用的追寻之中,文章究竟还是不是拥有着自己独特的声音和烙印,同样答案在风中飘。
或许只是先要打破自己,才能重新认识到自己吧。
我们,越来越担心自己所获得的一切,都是具有高度可替代性的信息的搜集。回忆起一节节大学的课,正如袁先欣老师所言,“我不希望同学们在我的课堂中收获的,仅仅是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与托派的争议”,那么我们所学的,在能够被讲述的知识之外,还能有什么,还会有什么?就像所听闻的一句,“迷惘,是清醒地看着自己沉沦”,实际上,又何尝不再很多时点明白还有太多的有意义的事值得去做,自己也是能够改变这个世界,哪怕是最微茫的部分。在清华的光环下,很多事情能够被合理化,但同时也会被污名化,而所有的评价,都是人作出的。而在这个世界上追求绝对的独立和追去关注一样,是一种消耗自身的过程,
或许也正是如此,才会不断追问自己,是否过于乐意释放内心烟火?也才会不断的思考一些,注定无解,或者说,注定不属于仅仅一个人的问题。不论是在空间或是时间之中,我们都是处在一个过于宏大体系之中的一个点,或许不是在任何一处,但又在任何一处。这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游戏,更是一种希望叠加失望的所谓客观。
新的学期,新的学年,面对的困难与挑战有增无减,在“进入PPE”的大命题之下,自己还要追寻国际政治的一个若有若无的“初心”,去了解更多,去面对更多。同时,还有更多的社工,以及一系列需要被提上日程的琐事:雅思、法语、乐器、书法etc.哪怕我们去反对所谓的“优秀”、“正确”,但是总是有着一种力量,拉着人向上走,不需要去问,他人的生活。
面对博客,我希望能在学期开始之前,对上个学期写下的超过十万字做一个梳理,这其中,肯定会删去一些,但是也就像不翼而飞的一周在在伦敦的照片一样,有的时候,很多因素汇讲具体的记忆抹白,去让人在模糊之中寻找“乐趣”,也让人去追问记录的意义。
回到那句话,真实自有万钧之力。按照这个思路,原有的文档,照片的重构也应该被提上日程。在电脑方面,最近最大的事莫过于九月底的计算机二级考试。暑假也是在考证的门口兜兜转转了一圈,然而可能还是要回到一种长期的理性上来:任何的测试本身都是不能带来实际的提升的,我们面对着、关注着那个最终的数字,而我们越来越忘记了在数字背后那个长期的过程,才是最有意义,也是最值得回味的。
更大地,同样希望对生活有一个重构,可能被提上日程的晨跑,每天24点前的睡眠,逐渐将寝室变成一个只有关睡眠的场域。在自习室尽量不带手机,每天的手机使用时间小于2小时是对电子产品第一步的计划,仍然使用rescue time和forest进行记录,将知乎、豆瓣和微信算作娱乐是一种底线的态度。更加立足课程本身,去真实的感受文本的力量,不论是对口味的国际政治,还是可能明知自己听不懂的社会理论与希腊哲学,一以贯之的态度是,只有先经历,先阅读,先思考,才能达到这个文本本来的意义。
我们仍将长期处于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训练期,这其中属于个人的时间是如此丰富,优势如此宝贵。我们需要群居性的生活,但是也更需要找到一种虚幻的集体感和认同感之外的生活动力。我们所需要开启的是一段生活,而不是简单地在园子里变成有生命的行尸走肉,我们不是对任何思想或历史的简单复述(但是这有的时候也是必要的),更多的是理解那种思想的力量,去寻找文本带给人微茫的乐趣)则在十九英、中现经与社会理论等几门“硬课”之中都有体现,只是由于自己没有阅读与思考,也只能停留在“感同身受”的层面了吧。
我们处在复杂的生活逻辑之中,也是生活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希望将自己完全独立出来有自己的空间或许很难,但是在学习时和大块属于自己提高到时候,也应该有隔绝外界的能力,而在交往(这或许是一个极度泛化的概念)之中,又能够去运用不同的逻辑。我们在不同的世界的坐标轴中定位着自身,而自己究竟如何,只有自己才能给出一个最靠近真实的答案。
很多更为具体的事需要被提上日程,例如对于博客,一些时候的分享欲需要被克制,不再坚持每天更新一篇具有强烈形式性和栏目设置的博文,而是能够选择一块是讲,将其作为一周的一种DDL般完成对一周的梳理,而那一块时间,也会是属于自己一周的一种放松吧。对于笔记,在积极地推动无纸化的过程之中,需要协调手写和文字的比例,确保可识读性和每天晚上的整理。进一步深化每日地计划和总结,利用晨跑或早餐的时间,在to-do中倒入一天的任务并且在23:30从学堂回宿舍的时候总结。在时间管理上下功夫,强化运动时间和强度。
或许很难理解外界,但是至少自己要知道一天干了些什么,应该要干什么,而不是用一种最基本的欲望和快感毁掉一天又一天——毕竟从某种程度来说,给自己的放纵也太久了一些。
有些时候,这个世界会诡异的重复一些事物,在这种重复之中,一些事情会被消解,一些情感会被发酵,一些感受会不断重叠。仿佛一部有名的老电影,胶片在放映机前一遍遍滚动的过程,也是一种不断地再加工和再创作的过程。
比如说,京广线的衡株段,沿着湘江,至少有一百多公里。
我相信在博客之中,有关铁轨、铁路的叙述肯定少不了,这或许也是一种现实的自然流露,而坐在最后一节车厢,你甚至能够看到蜿蜒的铁轨的痕迹。也只有这时,才能发现我们永远不是在一天平直的道路上行走,而是和湘江一样蜿蜒,在隧道里划出一道长长的弧线。潺潺的流水,声音大概早已被人声淹没,但是作为一种环境的烘托,在出城之后很快的就能让人感到世界的不同。默默地,很多时候时间的流逝真的只变成了数字的堆叠,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之中,人总是需要找到一个平静的处所,去让人反思所经历的一切。而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断地看似在随机游走,实际上又何尝不是只能看见一个短期的最优解?而时间总是匆匆的,它不等人意识到流逝,人们就早已错过。在这个社会原子化的倾向之中,一切连接都似乎是如此微茫二不能确定,而我们在他人面前呈现的,或者说,在不同地方,不同时候,不同的人面前呈现的,究竟哪个才是真实的自己呢?沉沦,夹带着历史的脚步,如此轻快,但又是如此沉重。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而我们所面对的,有时不是仅仅是一个个时间节点,去做出一个哥,可能之前也没预想过的选择吧。然而现实就总是这样突如其来,夹带着人的太多心绪飘落,我们似乎就是这样,既能够看到头顶上的太空从未如此浩大旷远,有重围感到自己的脚步,需要前行如此之远,但又是如此沉重。我们所需要考虑的,又究竟有多少是真实的问题,又或许我们所做的预设和面对的社会,又有多少真实性?答案在风中飘,而风在现实中吹。
我们拥有了多个世界,但那仅仅是数字的增加吗?
September 5, 2019
版权所有,文中未标明的图片均为作者自摄,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