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这是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春》的开头,而在刚刚敲下那一行字之前,我本想对其进行一些戏说式的改编,想了想,觉得怎么也不太合适。
一切都像欣欣然睁开了眼,而有人告诉我,睁开眼之后的世界与之前,还有什么不同吗?
它绝不应仅仅是始终时间上的区别,也不应是一种强行营造的仪式感,但是否就是在每天的这种平淡无奇之间放任自己沉沦?时间似乎是不能改变什么的,历史的“经验”有时有着一种强大的惯性,会将人媳妇想一个更加悲哀,或者是更加阳光的地方。当然,在不同的地方,或者更为具体的来说,不同的社会,所面对的“更阳光的地方”却有着不同的判断。
这或许是因为身处在不同的地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可避免的会被打上地方烙印,而不同的地方,逻辑分异和文化差别,常常会让人怀疑这是否还是一个具有共同特征的社会,我们是否又仅仅是“想象的共同体”中的一员?这种微小但是又不能忽略的张力无时无刻影响着人们的判断和行动,从而构成了这个社会一派和谐之下更深层的隐喻,也仿佛是为这个社会增添了一种,混合着现代规范和乡土逻辑的底色。
这是十分荒谬的,但是又是如此真实的。
而当从一种,甚至可以说是“社会形态”的一端进入另外一端的时候,是会给人极大的冲击和不适的。而这种感性的体验,又没有办法在人心中形成一种理性的判断,及这两种社会究竟孰优孰劣。但一个绝对是正确的判断是, 这个就是这个社会的复杂性所在,也是这个社会不断得去强调“和谐”、“理解”的重要因素。而仅仅停留在文字、讲述、理论黄志忠是不可能给人赋予一种“理解的同情”的。你能清楚的感受到其能成为问题,但是不知道这个问题的解药和根源在何方。
“恨是根源,爱是药方”,但这个世界上,大概也不存在无来由的恨,与无条件的爱,当然我们不可能用一种极端的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思想去看待这个世界,但是我们却每天都在计算和衡量着一些东西,从而做出某些看起来正确的选择。我们从历史中寻找经验,从现实中寻找帮助,但最终还是会落在我们自身,让我们在不同世界中去作出不通讯行动。
听起来,像一场游戏,不是么?
或许这场游戏是最真实的吧,没有什么能够撤销。我们甚至被自己的生活所框定,不再熟悉这个世界的风景,直到有一天突然抬头才发现是如此明媚。我们逐步走向了一条自己的轨迹,给夜空增添一丝光亮,很难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建立。
冬天来的是如此之快,以至于过了一小会就认不出这个世界。昨天下午去上课的路上,枫叶被风吹落,在林荫路中翻飞,阳光斜照,诉说着秋日特有的温柔。今日冷空气到来,一片昏暗,原来在北方也能有如此的阴冷,在一场小雨过后整个世界充满着一个个小水珠,连缀成最温柔的薄雾。
太多的人在这条路上奔跑,去向各自不同的终点,我们彼此分离,但在空间中相遇,我们彼此不同,却共享着名称和时间。尽可以只考虑自身,但还是逃离不出关系的网络,在评价和选择之中,我们是否又能看清什么?在一个个连缀的故事之中,我们又能看到一幅怎样的图景?
天是真凉了,故事也要重写了吧。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如此低落,甚至还不敢于别人倾诉,我能够写出许多文字,但是文字背后又意味着什么?空洞的灵魂吗?
既然生活没告诉我们,就自己寻找答案吧。
愿岁月将我们带向远方。
September 9, 2019. Revised on October 24, 2019
版权所有,文中未标明的图片均为作者自摄,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