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少年只属于远方


离开这里,我要离开这里
告诉世界,我名字叫千玺
房间拥挤,小镇缓慢安静
可我的梦,在指引我飞行

  今天刚好是十月的最后一天,太快了,快得让人怀疑这一个月都发生了些什么。但是不能总是如此这般感叹,时间对每个人而言永远是公平的,并且是守恒的,但是时间的长短在不同事件中似乎是会变化的,而在碌碌中活着,也就约等于浪掷了时光吧,毕竟,有那么多事情等待去做,那样大的世界等待去探索,但是自己却因为种种原因,当然可以被说成是借口,一切却悄然发生。甚至是在一条他人不能理解的道路上奔驰。但是最终,我们到达了什么地方,只有自己知道。


一步一遥,时光如飞鸟
人们不得不告别呀,对不起

  这一个月都在为腿伤的事情奔走,最后变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丝线。很难说这真的是一种“病”,或者说总是在心头萦回,成为一件不安的因素。这是外在还是内在呢?这件事将远方和现实联系在一起,我又应该如何面对远方呢?在一天天的堕落之中,我又应该如何找到自己的模样呢?
  这肯定不是一时的刺激能够解决的问题。
  这两天里,上次去医院找医生,得来的是一次次失望和希望的循环。而我们眺望远方,去思考国家之间的关系和概念之间的联系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在两个领域之间来回摆动?只是今日,我们所感受到的成功的喜悦越来越少,感觉生命的道路更加黑暗了。但或许也正是这样,才是一段上升的历程。

天有多高,我渴望知道
少年只属于远方,
往前吧大闹一场。

  今天去看了《少年的你》,说实话在这种条件下让我去看的影片,确实是对其抱有希望的。作为一个看过的电影用四肢都能够计数的仁,我觉得我们有任何的理由去“专业”地评判它,而只能是接着这部电影为由头,去抒发一些自己的情感。我也完全不能保证,这其中有没有易烊千玺的粉丝滤镜,或者是自己生活的投射。
  但是我还是要说,影片就是影片,我不会去考虑原著是否陷入着风波,或者是影片是不是对社会现实“精准”的描绘(我的意思是,抛开影片中似乎具有的时间线问题,例如手机的型号,手机系统的版本这种本身具有虚构合理化的事物)。还有前置的一点是,必须要看到这部影片是删节后的版本,而且肯定删节占的比例很大。从我在欧洲看到的一部描述二战的限制级影片来说,其实是希望更能够有机会看到这部影片本来的叙事线条的,尽管影片中有很多蛛丝马迹,这或许也才构成了超越影片画面语言的内涵。
  首先要说的是,他确实让我反思了我自己的高三。对,是高三,而不是所谓的“校园霸凌”。我曾经很多次说过,我的高三真的十分平淡,以至于拿到高考成绩的那一刹那,在火车上的我心情并没有什么波澜。从社会大部分人的角度,这种反应是极其不正常的。也正是由此,我对于高三,可以说是很少具有“理解的同情” 的,尽管从任何意义来说,我都是这个体系的“既得利益者”,但是我自身的经历却又远远的超出这个体系的常规所能概括。也就能不用说,去看到这个社会的校园之中,有一群以欺凌他人为乐,或者说小混混的存在。可以说,高中的环境给我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问题,就是这些题目,为什么还会有人不会做。这个问题背后,无疑具有个人和环境因素的作用的。其实在影片中也能够看到其对家庭、校园和社会都是希望有讨论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影片,尽管已经是社会的阴暗面,但仍是能够被描述的最亮丽的阴暗面。这种诡异的倒挂,实际上隐含着这个社会更深层次的问题与这个社会管理者的不自信。
  其次,就是这部影片给我带来的无时无刻的真实感和影片和现实联结的思考。我们将电影具有满满求生欲的文字部分去掉(这或许更多的可以激起社会问题的讨论,但是一部影片能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上呢?)我确实看到了很多高中熟悉的场景(除了那场试卷纷飞),看到了一个略显疯狂,明显被扭曲的社会却在我们的身边无时无刻上演的循环,这本身已经超越了霸凌的这个社会问题,而更多的要指向教育本身,而这又会是很长的讨论。同时,影片之中是否具有真正的“正义”,或者说“公正”呢?又或者说,对这个社会法律的阴暗面,又应该怎样去看待他们的“梦想”与努力呢?或者说,这个社会本身就在光线之中藏污纳垢,黑暗是无可避免的?事实上,正是这种失焦造就了问题解决的困境,而放在青少年心智的语境下去讨论,这个问题会不会是有解的,或许答案只能是在风中飘。这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真实感来源是影片的背景。当然能够看到这部影片主要的取景地是重庆,也有人写过重庆独一无二的地形所造就的空间感为影片提供了一定的合理性来源。

风筝为何飞得高
因为地上有人蹒跚奔跑

  最后还是要来说一说角色和演员。当然因为删减,部分情节的转换令人有一种如隔三秋感,换言之,这部影片的叙事节奏在我看来是有一些奇怪的,当然我能把握到影片中的一些点,但是整部影片从叙事是来看是比较平淡的。而在这之中,演员的表现反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加分项,我并不是十分感冒大量的脸部特写和对目光的雕琢,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这确实对我而言是自然的。只是有那么一些时刻, 这种过度的渲染反而会让人有一些出戏,去关注演员本身,而不是这个角色的功用。对于角色的合理性来说,从小北与陈念相互熟识之后,事情的发展尽管能猜出高潮,但是对我而言这期间的逻辑实际上是不清楚的,当然,也不指望叙述能把这叙述出来,这或许也是一种生活的复杂性。影片中有隐喻,例如陈念,“成年”。影片中反复出现着对“大人”的追问,而少年到大人的过程很,真的只是时间或者空间上的吗?
  不仅仅是影片之中,也是现实中的我们。
  或许也真是这种同龄人的思考,才会让人不断的去看向头顶的星空,似乎是如此容易达到,同时又是要不断的挣脱地球引力的过程。
October 31, 2019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