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几篇微信的文章,让人在烦闷的期中周,也想写些什么。你尽管我十分清楚的知道,自己写出出来的文字一定是十分支离的,但是这并不影响,在这个树洞一种真实的抒发。
你会看见,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和一群你难以认为和他们是在一个共同体中的人。
首先还是要说几句《少年的你》,影评,和不是影评的评论也看了几篇,基本上是正面的,当然其中也不乏负面的例子。当然或许这些都不重要,对影片的内容和演员的表现,或许都会有自己的判断。只是在文章下的评论,你才会看到什么叫做偏激,什么叫做“建设性的沟通”。这是网络的匿名化所带来的言语的随意化,同时也将一些观点无限制的放大,经由语言的修饰和似是而非的认同,成为了一种模糊的“舆论”,或者说“民意”。在这个语境下,正义与正确被消解,只剩下主流与非主流。而这也正是影片中“霸凌”的另一种体现。
当然你可以争论,正义和正确本身就不存在一个完全绝对的标准。但是这也并不是我们去心安理得的做一个“乌合之众”的原因。冷静,并保持前行,理想的方舟才不会迷航。《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辞言犹在耳,在这个互联网冲击传统媒体的时代,拥有自己的判断、思考和视角竟似乎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而这也在我身边有关教育的讨论中被逐渐变成现实,比如,昨夜今晨被炒热的CPHO泄题事件。很多人在讨论,这件事究竟“有没有石锤”,但是不论如何,这件事对竞赛的影响恐怕是难以消除的了。追究事实固然是一种理性的讨论方式,但是当现实被集中在个人身上,利益和名誉交杂,再加上模糊的权力介入,这一片本应属于知识和能力的捷径,被一小部分人利用,成为否定全局的声浪。只是想说,在没有接触或者参与过竞赛的人之中,对竞赛能够有与正确沾边的认识的,仍然是殊为难得的。当然要肯定,确实,在高中的竞赛确实是有功利目的的,但是这又马上与选拔制度联系了起来,南京沸沸扬扬的“减负”仍历历在目,这边一位教育局长为应试教育摇旗呐喊的呼声也震耳欲聋,只能说,没有经历,就没资格评价,而就算经历,也不一定有资格评价。或许我们很难去从教育的“目的”的角度去讨论现行制度的正确性,例如阶级流动,或是培养人才,在这个被封闭的,具有高度竞争性的体系之中,一个完全的最优解,或许真的是一个NP问题。
社会和人性,有时就是这么复杂。就像对深圳某中学新招聘的20位老师中,有19位清北毕业生的惊呼一样,新闻,是平常不经常发生的事情,而不经常发生,并不代表着事情天然不合理或是有猫腻。
对待所有的宣传,或许都应该保持同样的警惕。
再来说说与自己更近的,与清北有关的几条推文,两条讲北大,《所有成功北大男的最终归宿都是李国庆》《写在曹直22岁|另一种英雄主义》(写这篇文章才看到是去年此时写的);两条讲清华,《浅谈清华学风、课程内卷、特奖与其他》《内卷还是巨婴?你本可以不那么焦虑》(好吧现在有第三篇《也谈你校本科生培养的问题》),甚至一千公里外的复旦都因为快递的事情弄出了一篇爆款《失去平静的南区,失去平静的我们》。这与近期(或者是之前)官方推出的几篇推送,例如《清华四年所教会我的》,《那些在清华期中考挂了的同学,后来都怎样了》《陈旭:坚守育人初心,勇担时代使命》似乎具有完全不同的画风。这或许是一种天然的隔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张力给了我们一种喝了会说了的思考,究竟什么是我们现在所处的现实,我们所认识到的现实与他人所认识的,与学校所认识的,与社会所认识的究竟一不一致,在这座超过十万人的园子里,在这所承载着某种国家意志的园子里,又应该怎样定义成功,我们从这里收获到了什么,我们又是否变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问题都指向每一个个体自身,相信也会获得不一样的回答。“独立之精神,自由之理想”,个体与社会之间天然存在距离,不能期望着社会变化,个体自然变化,甚至是变好,这是讨论之前,首先应该对自身有一个向内的体察。
其次就来说一说向外的问题。当然,就像鲁迅讽刺的铁皮屋,现在的人真是越来越懂得“抗争”,这当然给我们揭示了社会一定的黑暗,让这个不完美的社会变得更美好,但是同样也给在这个体系中生活的不是那么顺遂的大多数提供了一种借口,这两种效应相辅相成,正如这个社会冰冷的人心和同学之间随时可能收获的感动。我们在这之中变得圆滑,变得世故,变得不思进取,这是环境带来的,还是我们带来的?恐怕不存在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
或许一个更大的问题是,我们是否需要一个“更好”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之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我们又是否应该被教育的流水线在最后一个环节仍然塑造,成为“听话、出活”的机器,成为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可能在这个体制中不够优秀的人,都没有办法谈论这一问题。
所以回到这一个看似残酷,但是某种程度上真实的句子,“考上清北,是园子里80%的人一生中最大的‘成就’。”
我们当然要看到,从培养方案到课程设置,从教务体制到评价机制,这之中有太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但是事物也正是在这种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前进,用革命的语境塑造改革,用情绪的方式挑动理性,本身就是这座园子,来自这个社会的一种悲哀。
——赵晓力
生活和心境能够自己选择,任务或许也可,但是我们究竟能不能躲开他人的目光,去追求连自己都不知道的自我?
在讨论之前,或许首先应该掂一掂自己的分量。
我可不是在谴责改革,和对改革的努力。
做好自己,行胜于言。
庆幸在繁忙的期中之内能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身体的困难,不能抑制心灵的火花。
庆幸自己的专业,能够不断地打开广阔的星空。累并快乐着。
November 1, 2019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