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贤老师在讲座的最后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被称为马克思的“千字文”,解读它不仅是因为它写于马克思思想发展变化的时期,也是由于其简短的篇幅本身信息量太少带来解读上的难度。联系王老师在讲座的开始用了十分钟为我们梳理了其文献学的脉络,讲座过程中不断提到的人名和历史事实,也让我感受到了对其解读的又一层难度。
我不由得想起,曾经高中老师在课堂上可能是半开玩笑地说:“你们学文科的,至少要把《共产党宣言》读一读,才一万多字,不长。”后来想一想,“不长”的背后,是《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等著作的堆叠和共产主义者同盟、“欧洲大革命”等等的历史背景。诚然,只读《共产党宣言》不可能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而对于“提纲”而言,我想,没有了解费尔巴哈的理论就来读“提纲”,也定然是不完整的。而对于“提纲”,阅读的层次中还有一层是恩格斯对其修改,及至后人的不断评论与探索。这些组合起来,构成了“提纲”在历史中的不同“问题意识”。这一点,也是王老师在讲座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
回到文本本身,文本的形成是有其目的和意识的。对于马克思而言,从某种意义上“提纲”本身是对其唯物主义的说明和对批评者的回应。而常言“不破不立”,在对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的批评之中,“提纲”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某种程度上的奠基。而显然,这不仅仅局限于费尔巴哈的范畴,对黑格尔的回应以及赫斯、切什考夫斯基对马克思的影响也能够在“提纲”中得以体现。这或许也是一种”历史的层累“。尽管对“提纲”的划分可能有不同的意见,但从第一段之中,能够看到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的看待。由此也能够看出在一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之下,意识到“人是受动的存在”和同时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并不是天然就紧密结合的。及至第二段对理论成为真理需要实践的讨论,之后对人在社会之中的角色和宗教的问题之中,我越来越感受到,曾经对我而言耳熟能详的一些句子,形成并不是如此简单。更为重要的是,其形成并不是简单的停留在一句“正确”的话上,其对于当时欧洲社会对世界的认识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的,而这也会转化为实践的力量。正如讲座中对现象和本质的讨论一样,或许这也是讨论理论和历史的层累让我有了一种实在的感觉。
在阅读和讲座之中,王老师对概念的精准定义和把握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这也不断提醒着我对理论经典的熟悉。听到市民社会与现代国家的二分与个人在其中必然的分裂,我不由得回想起上学期“社会理论”课上还对黑格尔、涂尔干和韦伯一知半解的自己。而这种二分在十八、十九世纪的形成及至现代,成为了理论不断回应希望解决的问题。能够看到从社会学的角度马克思对此作出的回应。以此同时,马克思的回应又远远超出了社会学的范畴,直观地(可能并不是“观察”意义上的直观),从“提纲”中的用词或许也可见一斑。而这也说明这其中的复杂度。
“历史的层累”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或许正是我们在解读过程之中所需要面对,并且在一层层探寻之中给我们获得感的说明。
后记:
听这场讲座时我总是在回顾上学期的“社会理论”课,但是似乎又抓不住什么,不知道这是不是这门课带给我的“收获”⊙﹏⊙还有一个感受,就是对高中那些简单的句子又有了新的理解,或许这也是文科“不用背书”的一个注脚。“政治有底线,学术无禁区”,当然是要“讲政治”,但是在学习之中,又或许总是需要容错,需要去让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事实和写作对象从而让我们得到某种程度上的客观。或许历史的魅力也就在于此。两篇文章(《共产党宣言》导读)都提到了现实,或许也正是“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吧。
December 7, 2019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