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本期起将会增加一个标签“林枫计划”,主要是记录林枫计划讲座的感想和有关政治的一些随笔。尺度或许会有一些控制,内容或许会有一些保留(毕竟是某种程度上的公开言论),但是还原到一点,你想干什么,你想知道什么?我想,对我而言很难说“理想信念”,更多的是一种单纯的好奇和“反叛”:何者是真实?何者是民主?何者是正义?这些问题,有些已经被问了千百年,有些是在GFW,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下的产物。或许其中有些能够在一步步的学习中得到解决,有些或许会成为一生的主题,害,谁知道呢,只是记录,就是最好的注脚了吧。
十分明显的,这次的讲座并不是局限于文本本身,而是在一个历史和现实的路径之中让我对《共产党宣言》有了更好的理解。这仿佛是在一开始就与我在报名“林枫计划”的时候写下的一句话产生着共振:“上个学期上‘社会理论’课时,老师对同学中有对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感兴趣并且进行研读的同学感到十分好奇和感兴趣,这使得一直在向党组织靠拢的我希望在对社会现实的理解中增添一种理论的视角。”只是或许不论是从理论或是从现实出发,对于目前的我而言,寻找真实具有最强的力量和吸引力。
我不由得想起暑假去一家工厂做社会实践之后的分享会上,许多同学看到工厂厂主的“文化”、“慈善”和工人在流水线所叙述的“幸福”,就断言马克思所描述的,已经不符合现在中国的现实。但是从另一面看,那在八小时工作制之外仍然轰隆作响的机器,工厂里缺失的劳保用具和那一张张比我们也大不了多少的女工的脸,又何曾不是从事实上说明着马克思的基本判断?事后去问在那些同学之中有多少人读过《共产党宣言》,得到的大多数是否定的回答。
这或许就已经能够说明问题,尽管或许不是所有的误解都来自于无知,但是无知的确带来深深的误解。而在这个过程中,是不同的宣传、学习和实践,这这个过程中,也必然会带来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或许会像讲座中所说“犯理论的错误”,或许根源是在各种偏见的有色眼镜之下,但是具有问题意识本身,我认为就比不假思索的“全盘接受”、“高度认同”要更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心里觉得不踏实,就去钻研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多看几遍。”而也正是在具体的语境之下,理论不是大而化之的。
我们常常会说,“理论自信”,这种自信的来源,个人认为,一个很重要的组成就是对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而随之而来的,就是对理论的教育和学习。这次讲座中令我感触颇深的一点就是对马克思西方化理解的警惕和从实践中来、问题导向的风格。或许对于曾经接触过一些社会理论的我而言,朦朦胧胧的感受得到市民社会、国家和民族之间有着某种关系,而这之中是马克思的国家学说之中一个可以讨论的地方。但这种感觉终究是要在文献之中找到基础。同样的,当讨论民族、平等和反对党的过程之中,也是需要回到《共产党宣言》的具体语境和历史脉络中去看。或许也只有这样,看似空洞的意识形态话语和表述,才能更好的入耳入心入脑。我们或许没有办法摆脱西方的一套话语体系和理论阐释,但是在这之中,要清楚这些话语背后表达的真实是什么。
相信,《共产党宣言》仅仅是一个开始,在寻找真实的马克思,寻找真实的社会的路上,自知前路漫漫。
后记:
实际上感觉这篇有些脱离文本…《共产党宣言》当然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也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入门的一篇基本著作(好在还不长ooooorz)。因此我们大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命题,“没读过《共产党宣言》没资格谈马列主义,而读过《共产党宣言》不一定有资格谈马克思主义”。当然觉得如果真的要讨论,《宣言》当然能够串联起很多东西,但是或许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文章的气势和讨论的问题。说回来,我们常说“理论自信”,但是面对理论,我们又还能保有多少的“自信”呢?
当然还要说一个问题,我们所接受和学习的“马克思理论”又有多少是苏联的成分呢?当我们用一种面对社会学家的视角面对马克思,我们又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呢?或许再向前一点点,就会有政治的红线了吧。
December 7, 2019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