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布尔迪厄·理论与现实

导言:
  上一学年“高考行思录”的主题团日和支部事业的最后,阎琨教授用布尔迪厄的理论对当时活动的缘起《无声的革命》、支部事业的数据调查、主题团日现场的辩论进行了总结。本学期的主题团日和支部事业由此出发,在阅读介绍布尔迪厄思想理论的《文化与权力》的同时,通过调查中学校史和129运动让支部成员体会到了教育的变迁和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同时,在团日现场我们邀请到了九字班的王敏、张浩然同学对他们寝室的家庭教育调查报告进行介绍。这次报告同时是“大学之道”课程连续三年的国庆作业,在与当时作业的对比和理论的关照中,支部同学更理解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布尔迪厄对文化与社会结构之间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在这之中教育作为文化资本的重要积累方式和表达形式得到了特别的关注。在书中提出布尔迪厄的研究焦点集中于“文化的社会化如何把个体和群体诸于一个竞争性的等级体系中,相对自主的斗争场域如何使个体与群体陷入有价值的资源的斗争,这些社会斗争如何通过符号的分类得到折射,行为者如何通过各种策略获取利益,以及他们如何在这样做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再生产着社会的分层秩序。”
  上面这段话似乎很抽象,但当我们看到上学期主题团日最后对当今中国教育现状的描述:
 社会对超级中学有需求,另外民间的资本引入不足,国家的资本又难以容纳太多的中学。国家对此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这之中,超级中学出现了“魔鬼化管理”、“过度应试化”等等广受批评的现象,但是与此同时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通过超级中学的教育改变了命运,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赞誉。而在此之外,还有一种中学定位于出国留学。

  倘若我们将自己的高中经历与或多或少了解到的当今教育的竞争与这段话相联系,或许也能够找到一点理解的感觉。在此基础上,来看看同学们对其是怎样看的。
  首先同学们回到了布尔迪厄所要解决的矛盾如何解释人类的行为既受约束(社会性)又具有主观能动性(个体性),由此出发对其提出的两个重要概念“习性”和“场域”做出了理解。
  习性强调个体的主体性与社会的客观性相互渗透的现实,是一种深刻内在化的行为导向。场域界定社会的背景结构。这两者都相对于外在环境有一定自主性,例如习性在规范性的法则隐藏不露的情景中最有效,当涉及重大利益时容易被理性替代。并且布尔迪厄在社会的规则和规范外提出了一个时间的维度,并且将其认为是个人能动性的体现。
  在教育的具体语境中,不难看到经验和资本、社会结构和倾向对教育选择起到的重要影响。在布尔迪厄的分析中,社会等级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资本与从属的文化资本根本对立但也共同描绘出布尔迪厄的权力场域。可以说
 


【 (习性) (资本) 】+ 场域 = 实践

  而在教育实践中,不难看到在对教育体制的质疑与每个个体在体制内决策两者的差异。
  从概念到分析,布尔迪厄著作的一个核心目的是展示文化与社会阶级如何相互关联,他认为文化事件是潜在的阶级差异的标志。布尔迪厄使用这个概念时是稍有模糊和瑕疵的,通过与马克思和韦伯的阶级概念作比较,我们能够看出布尔迪厄通过资本数量、资本结构、资本如何变化来主要界定社会阶级地位,同时也没有忽略性别、种族、居住地等因素。其认为阶级冲突的本质是越来越多采取投资文化与符号区隔的形式。而教育体系恰恰凭借其“保存、灌输、神化”文化遗产、文化规范;再生产不平等的社会并将以上合法化的三个作用,将阶级与权力场域相互联系,形成一种作为社会分类的学术分类。这一点,不难从十八十九世纪英法的“贵族教育”,甚至是印度上下层之间巨大的教育鸿沟来理解,甚至在民国时期学生运动与工人运动似乎隐隐存在的一层隔阂也能找到这种分析的影子。但布尔迪厄同时指出,教育场域自己具有“外在的社会守恒功能”和相对自主性,自主也意味着依赖。当我们现今讨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时,又何曾不是对教育这种特性的一种反思。
1
  在这一点上,就不得不提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布尔迪厄提出,知识分子作为符号生产者,在战略上讲,处在塑造阶级关系的特性的位置上。其举了法国知识分子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作为说明,先不去争论这个判断的正误,布尔迪厄自己也承认知识分子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的矛盾地位:

权力和权威:来自拥有的大量文化资本
被统治地位:文化资本从属于经济资本
  而知识分子的基本信念由教育机构塑造。布尔迪厄认为,知识分子的自由在于摆脱经济与强制来进行的批判性研究的自由,最高的表达形式是科学。社会科学本身的任务不是在社会斗争中袖手旁观,而是要把这种斗争本身当做研究的对象。通过揭示社会世界是一个为了争夺有价值的资源、争夺等级化的安排定义而展开冲突与斗争的场域,社会学揭穿了社会世界的理所当然的特征——掩盖权力关系。

2
  知识分子不属于统治阶级也不属于被统治阶级,同时也不与两者孤立。他们并非脱离阶级的自由人,而是为特定场域利益束缚从而能够在现代社会中起引导作用。由此分析,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群体中的特殊群体,结构上相似的被统治地位和离政治经历权力越远越倾向于质疑和保守的特点,使得“知识分子的利益可能根本就不是阶级利益,而是学术场域自身的利益 ”但在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一二九精神蕴含着觉醒和团结的精神,集体的力量,家国的情怀与文化资本和符号汇聚起来,最终汇成了一二九运动的洪流,实现了“知识分子”与时代的一种结合。
  从一二九的风云到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能感受到理论的张力。回顾历史,能够看到从各个学校的校史中反映的时代与教育变迁;从一二九运动中看到清华人始终未变的初心。面向现实,九字班同学的一份优秀的家庭教育调查报告,则让一年前做过相同作业的同学们有了更多的思考。上一学年,我们关注教育体系中的招生,强调公平问题,而本学期我们关注教育问题背后的理论和社会背景。作为教育体系的参与者与某种意义上的成功者,在教育与社会的结合处,我们能充分感受到其复杂性。


后记:
  这本来是这学期主题团日的总结推送,文稿部分是各组的阅读后感想整合。对于这次主题团日,当然知道它远远称不上“好”,或许更多的是让我一时快意,并且完成了“上面”的要求。当然,新雅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但我也理解这种特殊有一个层面是“读书”。我们尽可以去用一些很宏大的语言去叙述一件事,去赢得别人云里雾里之中的掌声,但只有自己知道,真正要去读一本书,并且达到能把它讲出来的效果决不是那样简单。或许之前我就应该有预感,读书报告远远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保证质量,但是之后情况的变化,或许也是远远超出所有人的想象的。我宁愿总结说是这次“意外”才使得这次的主题团日“差强人意”,而真正去在理论和受众之间达到平衡(要知道这并不是有着很多共同点的“共同体”),或许也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很抱歉似乎我并不想走这条路。或许还是静静,能够有自己的空间,而且是真正自己能够掌握的空间(这或许不仅仅是客观层面的判断)。
December 7, 2019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