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个体话语与集体语境的变奏

  很久没有动笔,或许是一种被大量摄入的文字压迫的感觉。当然,这之中发生了大量的事情,不仅仅是时间的流逝与环境的改变所能够概括的。在不知不觉之间,博客也走过了一年的时光。这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值得纪念和感怀的一年。谨以文字的层累,去覆盖岁月的伤痕,去洗涤视野的黑暗,去建构崭新的基础。

  在我的心目中,博客一直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它赋予了人一种自在,同时虚无的感觉,仿佛是在大海中泅渡,空间和时间都仅仅成为了度量的标准。但又有着些许不同,或许将其比作为一个树洞更为合适——它是漆黑的,未知的,可能被发现或者是其中有一些原住民的,但更重要的是,它是可被发现的,可传播而自洽的,随口一喊就是余音袅袅。

  这种文字总是舒服的,键盘的滴答是未受过钢琴训练的人能够弹出的最美妙的音乐。但是加以时间的沉淀,却不一定总是让人觉得舒适,或者说,舒适的文字是危险的,可乐了感染人处于回音壁之中,像《三体》中所描绘的一样,拿走了这个宇宙的一部分,形成了一个可能自以为是广袤的,实则是自私的宇宙。或许很难去评判其正确与否,或者说,道德判断只是自我的应然而非实然。

  不要去说“用文字记录时代”这种豪言壮语,“新闻是历史的手稿”,但历史总是需要时间的沉淀。时间,一个多么迷人的概念,它可以包络许多事件,也可以归为空虚。时间总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你会发现鲁迅的语言总是会被他人不自觉的拿来(恐怕也没有“放出脑髓自己来拿”)。时间与意义并不相干,但是却会在屏幕上泛起波动条纹。在这之中,成长,或者说收获的多少,只有每个个体可能清楚。在这个混沌,或许混乱的世界与社会中,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很难用一种确定性来形容,但不确定同时可能是失序的前兆。

  恐怕这并不是一些人所喜欢的,尤其是拥有掌握集体舆论场控制权的人,但或许也很难用简单的“喜欢”这种语汇来形容,语言终归会落到现实之中,而现实,又怎能否认有时会超出应有的限度呢?在这之中,个体和集体之间,冥冥中有着结构的作用,它或许也能够被表达为“秩序”,它还有时是强制的,仿佛是一种“默认设置”。

  但是让我们还是回到个体层面。但是你很快会发现,当你想叙述个体的过程中,集体的力量在背后提供着一种强大的支撑。用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这段话的第一句,你会非常自然的敲下“我们”这两个字。坦率的来说,在文章中我越来越警惕,或者说讨厌这种“集合性人称代词”的出现——如果说之前还仅仅是对“我”这种带有强烈主观的代词保持警惕的话。

  或许首先将最近“读过”的书“报一报菜名”会比较好。(但当我昨天再打开“微信读书”的APP时,发现其“看完”选项卡居然没有了…)简单的数一数也会有七八十本。(见附录)但越来越感受到,数量越来越不能说明问题。那些智慧的结晶并不是那样好读,而那些让人感到舒服和轻松的文字,阅读它的时间又收获到了些什么呢?在短短的时间内“读完”(或许更好的描述是“浏览完”)的文字,又有多少沉淀了下来,又有多少挥发了呢?而在这个过程中,迟迟没有写下的文字,又会以一种怎样的形式偿还?你会感受到,灵感的闪光确如电光石火,当脱离了那个环境,甚至只是过了那么几个小时,去回首都隐隐感到其中夹杂着一层雾气。仿佛是刚刚从空气中凝结出的水珠,在意识中还带有丝丝甜味,尝起来却似寒冰。我不否认“颓废”的事实,仿佛是一种能够超脱出常规的时刻本身固有的印象。必须在逃避与面对未来的不确定之中,在适应与疏离热闹的社会与语境之中,跌跌绊绊的向前走。

  “镜子里面,像看到人生终点”。或许我们所期望的,也一直是镜像吧,水中月,镜中花,长山之外人未还,抚琴之人落满裳。你会很奇怪为怎么会突然蹦出的这些句子,似乎“工整”华丽,但却并没有附着一丝一毫的信息。这种警惕的背后,又是否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抽离?

  不自觉的又回到了这种发出无谓的“大哉问”的笔调,这种笔调本身就与“认真的”学术书写拉开了距离,游走在感性和理性之间。而我们注定是要去回答更多的问题的,至少在现在这个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的时段。面向个人看似你行的问题,实际上希望隐藏的是背后无力思考的空洞。如果抛开时光再去看这段时光,可能就真的像是离开了形式主义工程的一座建筑,里面的各种缺陷,只有住在其中的人才有资格发言。是的,你可以将这段时光的意义赋值为“亲情”或者是“陪伴”,但是你会发现,至少在现在这个时段,很难回去,甚至连话语与理念(或许确实用的有点重了)之间的连接。既然不期待于互相理解或者说服谁,不想让本来运转良好的两个世界发生更大的交集,那么不如保持沉默,让时光还原成其本来无趣的模样。当然,这之中还有着疫情让这个世界凝滞的因素,它让很多事情变得遥遥无期。

  如果说,在家里的生活处在放飞自我与谨小慎微的叠加态的话,那么自己独有的网络空间,则更是一个无声飘过的地方。他的广阔性能够满足很多的“欲望”,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疏离和迷失。或许这也会是这个个体化社会下消解感情之后的模样。最近弄到了一把梯子,重新跟这个“世界”建立起了一层联系,在小屋与大事的对比之间,却更容易让人变得“冷静”。用柴静书中的话来说,要将他“在水中晾晾”才明白本原。这几个月让人看到了种种可能是难得一见的事件,给生活的背景板上增添了一抹“历史感”。2020年开年以来发生的一切事件,更加说明了这个时代的波谲云诡,也让人看到线上线下,国内国外众生相。

  总而言之,就是越来越明白保持独立与远离“现代性”的重要性。在稍纵即逝的“热点”和庞杂的信息流的背后,真的都是需要我们关心和思考的吗?某些人的一言一行,一份文件,一个制度,又是真的那么“有意义”的吗?经历了一些事,在医院你会更明白的感受到“生死”与“生命”,而在生活中,(或者更准确的来说,是在日常中)你会更明白的感受到理智、思想和崇高的重要性。

  我也越来越清新的感受到,对于“集体”和“主流”的思考和警惕是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那些“危险”的有关党、国、意识形态的话语,或许迷人,但并不能找到落点, 你会清晰的体会到一句总是被我提起的话,“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或许这次的疫情就是最好的说明,首先“怒其不幸”,在自媒体与国外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之下,电视中一派“平安祥和”。记得那时也是我最近发朋友圈,和对于疫情发朋友圈的唯一一个高峰。然后便是看到了对于红十字会、地方政府和体制的各种批评与辩护,这些在李文亮医生的逝世后达到了一个高潮,其中不乏阴谋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泛政治化的要求和批判。并不想评论什么,只是想去评论中多找到一些事实的成分。

  这个时候才会反映出“一分史实说一分话”这个历史课最初交给我们的道理。“信息透明公开是最好的疫苗”,但同时任何文字都是带着感情和写作者的个人色彩的。举个例子吧,前些日子有一篇“爆款”,甚至众多中央媒体都引用和转载了,叫“各位,这里有点不对劲,对比美国2009年的H1N1病毒和中国2020年的新冠病毒。”,我本来对文中一些观点还“认真”地查了查数据(或许是上文献检索课后的癖好),写了一段话,想发朋友圈:


  查了查数据,越来越觉得这篇文章非常tricky。给我的感觉,文章对比的结论是中国政府反应不慢&不应该因疫情而种族歧视。问题是,这两场疫情真的可以对比吗?

  文章提到了2012年的报告说约6000万人感染,30万人因与H1N1流感有关的疾病死亡(注意不是因流感死亡),那么算算死亡率也才0.5%。这个对比恰恰在结论中的死亡率比较(NCP,SARS,MERS)中被忽略了。进一步的,2012年的报告远不是“最终调查报告”,只是对09年美国H1N1流感的一个新研究,其中有CDC的参与。报告中也提到了这个数据仅仅是一个估计,因为许多患者并未进入医疗系统,而且估计的人数中也很难区分美国国内和外国,以及H1N1与当年流感季因其他流感而致死的人数。另一个简单的质疑是,H1N1中有许多人并未进入医疗系统,为什么其死亡率还是很低。(As of mid-March 2010, the 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estimated that about 59 million Americans contracted the H1N1 virus, 265,000 were hospitalized as a result, and 12,000 died.)

  再来看看美国的这个流感季,它同样非常严重。CNN上个月11日对美国今年流感季的报导“The CDC estimates there have been at least 9.7 million US cases of the flu, 87,000 hospitalizations and 4,800 deaths as of January 4.”,这个数据与当年报告的1.2万人按比例换算差距并不是很大。有一种声音甚至认为在09年的H1N1流感中,世卫组织宣布PHEIC是“反应过当”。
  如果自信是建立在不可比较的(且可能虚假的)其他情况之上时,或许还真的失去了自信力。


最后想想还是算了,自己明白比说服人有时候更为重要。重点只是,不要在弄清事实之前评论(尽管这可能本身就很难做到),以及,多一些包容和理解,毕竟网络上泥沙俱下,生活中产生联系的对象也是殊为复杂。或许这也是个体化之后带来的现实。

  最后,怀念园子里的许多(而不是一切),怀念错过的冬至与一二·九(尽管很难说对其有多少“好感”)。纷纷扰扰之中,也许没有答案,但却可以有一个更为充盈的自己。


附录:休学后(觉得打下这几个字也有了一丝重量)阅读过的书目与短评(P.s打√的是,可以重读的?)

  1. 钱穆的《中国社会经济史讲稿》√
    一本小书,五脏俱全,或许还有些条跳跃。内容和观点清晰明确,值得重读。(也是为PPE研讨课2开了另一种形式的头吧)
  2. 阿图·葛文德《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
    “真正地”住了一次院就能明白生死有时不过是一念之间。这本是从西方(主要是美国)的角度给了我们一种思考。在美国老人独居和进入专门机构的方式中固然有文化的因素,但于此带来的过度医疗、医患关系和生死观,有些也有跨文化的作用。可以被提炼出来的有:安详的离世而不是在最后走过没有质量的时光,有家人的陪伴,正视死亡,提供信息和说明但又不强求的医生(和外部环境),总而言之,它为我对生命的思考增添了一种厚度。
  3. 勒庞《乌合之众》;
    很符合现在的语境(突然想起来《鼠疫》也是这段时间左右看的),因为之前读过就没有细读,基本的意思很好概括,群体内个体的失智和易被煽动。但或许更多的思考是,就像这篇文章的标题,如何保持自己的个体性,同时不违背人的群居动物本性。或许追溯历史(而不沉湎于历史之中)是一种答案。(但尼采又告诉我们不要对自己自视甚高,因为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跳脱出历史,在历史之上创造未来?又像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的断章:“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没有教训?”人与历史,两种对象密不可分)
  4. 桑德尔《公正》;
    也是之前思修课推荐的,大致读过一遍,对这种“正确”的价值观更加警惕了吧。
  5. 许知远主编《共和为什么失败:重返1913》√
    这是一本历史杂志,因此内容也比较驳杂,其中讨论了宋教仁案, 洪宪立宪,苏联解体,琉球建国等问题,是不错的补充材料吧。
  6. 许知远:《溃败的前夜:从甲申到甲午》√
    同上是一本杂志,甲午是一个近代史上的大题目,紧密相关的不仅是中日两国的国运,更是从物质到思想的现代化方向的选择。我们回顾或许是为了纪念和现在,但之中的个体和思想本身就值得敬畏和再研究。
  7. 弗兰克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很早之前在购物网站上看到的,但是内容失之泛泛,可能对每一章都用一本书的篇幅来写会更好。其中还有若隐若无的西方中心观和对中亚的特殊“偏好”(或许更多的是篇幅上),13、34、39的著作明显要上乘一些。
  8. 柴静:《看见》;
    也是一本很早之前就读过的书,记得在高中的时候有两次玩自己还随手翻阅过几遍,每次都能够与当下的生活找到一些呼应。当然这并不一定是好事,那些文字令人感觉过于舒适,过于真实。除开对作者本人的讨论,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在生活中冷暖自知。
  9.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一本具有“戏说历史”性质的书,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软件的原因,排版和内容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尽管有一些结论,但是论证和语言过于轻佻,在我眼里只能将它当成小说。
  10. 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历史上的民主与国家意识》√
    一本论文集,能够让人更好的思考“民族”在中国历史中的脉络,具有学术含量。
  11. 杨奎松:《“鬼子”来了:现代中国之惑》√
    本来是奔着作者的名字翻开了这本书,读完觉得差强人意,对于国家、民主和中国近代的特殊性描写的比较到位
  12. 沃尔夫:《自由主义的未来》√
    在这个全球自由化,只有成为了某种普世价值的时候,这本书用一种简捷而不简单的笔触回顾了自由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13. 波伏娃:《独白》;
    由两个短篇构成,反而是被用作书名的《独白》一篇个人觉得有些“以文害意”,或许是没有准备好面对不论是自己,还是他人的内心。
  14. 徐瑾:《白银帝国》√
    对中国的白银史一个比较好的总结,也是一个有趣的角度。
  15. 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
    全书是一本散文诗(?)集,有很多句子比较符合比较负能量(?)的自己,有机会会在blog上摘录一些。
  16. 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
    一本小说,简洁明快,更多的带有提纲或是总结的性质。
  17.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写于九十年代,是对鸦片战争史现代比较权威的著作了也颠覆了很多传统的认识。
  18.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
    沈志华老师是国内在苏联东欧史方面的专家, 后一本书史料更为翔实,论述更为有力,只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两本书都能够让人感受到删改的痕迹。
  19. 丹·琼斯:《分裂的王国:约翰、男爵和<大宪章>》;
    对英国中古史片段的描述,感受最深的是对如今的一些名词加深了理解。
  20. 魏斐徳:《中华帝国的衰落》√
    对中国近代变化从市民史和社会史角度的描写,角度多元而鲜活。
  21. 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万古江河》;
    因为19年高考清华校长赠书的原因开始阅读,感觉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可能是自己比较本能的对这种“大叙事”有一些警觉(或许也是看到了施展的《枢纽》之后的感觉,题目太大越容易失之泛泛),对中国历史真正复杂的地方感觉说明力度还不够。
  22. 道金斯:《自私的基因》;
    思修推荐,结果给我的感觉的有些过于“生物学”,用一句高一时候一名搞生物竞赛的同学告诉我的话来说,一切生物生存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适合度”,即把自己的基因传播得越广越好。
  23. 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
    一些人都推荐这本书,尽管没有完整的阅读《资本论》,也还是觉得这本书尽管指出并分析了当今社会一些经济现象及其社会根源,但与《资本论》相比,用这个名字还是略有名不符实
  24. 基辛格:《论中国》√
    这本书(的一句话)最近在社交媒体上经常被引用:“总是有一群很好很好的人在保护着中国”。但实际上给我的感觉,书中这句话偏向的是如周总理那样的政治人物(再多说可能就不是言论自由的范围了吧)如果多了解一些基辛格的履历,或许也会对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和其文字有更深的理解(同样的还有布什,中美之间的政治互动和耦合从个体角度看挺有意思的)
  25. 牛津通识读本《现代主义》《政治的历史与边界》《社会学的意识》《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文学理论入门》《美国总统制》《马基雅维利》《黑格尔》《法哲学:价值与事实》《中国文学》《犹太人与犹太教》《法国大革命》《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腐败》;
    一股脑的全写上了,里面有些(例如讲《黑格尔》和《政治哲学》)至少让我个人觉得还需要进一步阅读才能弄明白(尽管上过政治理论,这学期也还要读《法哲学原理》),有些(如《美国总统制》和《中国文学》)用一种简捷的方式给了我一些新思考,总而言之如果是想走马观花的话,这套小书挺有意思的。
  26. 加布瑞埃拉泽问《岛上书店》;
    非常感人,也与现实有着一种呼应,涉及的社会问题也广而深刻,书籍的力量可见一斑。
  27.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读过《他改变了中国》之后再来读,的确感觉这本要更有“历史感”。令我惊叹于对于一些事件没有回避(当然从内容上看也还是可供商榷)。
  28. 利兹·克里莫《我可以咬一口吗》《你今天真好看》;
    有意思的漫画书
  29. 刘慈欣:《中国太阳》《乡村教师》;
    实际上在最开始的几天看了挺多刘慈欣的书,之前也慕名读过《孤独深处》,瑰丽的想象背后是对现实和未来深刻的思考。
  30. (网络小说)《暗夜将至》;
    暑假和寒假读了两本长篇网络小说,光从文字量来说,真是诧异于为什么能写这么长的,这本书比前一本相比跳脱出了“打怪杀敌”的窠臼,但仍然只能说满足了人感觉里寻求刺激的一部分。
  31. 太宰治:《人间失格》;
    听过很久名字,读完却没什么感觉。
  32. 卡尔·波兰尼:《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根源》√
    一本有意思的书,不否认它只是一个方面,但也值得重读。
  33. 理查德·霍尔:《季风帝国:印度洋及其入侵者的历史》;
    基本上驾驭住了这样一个大主题,但描写上略微偏向了西方。
  34. 蒋勋:《蒋勋说文学》(从唐代散文到现代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
    作为调剂,挺不错的。
  35. 霍布斯鲍姆:《论历史》;
    霍布斯鲍姆被广泛的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之前也读过其“时代四部曲”,一个词,“详略得当”。
  36. 彼得·汉德克:《形同陌路的时刻》;
    文学作品,疏离感令人感动。
  37. 卡勒德·胡赛尼:《灿烂千阳》;
    听过这个名字的应该大多数读过《追风筝的人》,相较而言觉得这本书并不是那么“讨巧”,有些地方让我觉得比较”刻意“地增添了苦难。主角是女性这个点被反复使用,或许也是一种政治正确。不反感女权,只是不喜欢反复的拿它说事儿。
  38. 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基本上符合我对一件事物能体现出大历史的预想。其中问题十分复杂,作者在对中国近代的棉花生产的描述上还稍欠功夫。
  39. 李慎明:《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
    这是CCTV一部纪录片的解说词,内容很正,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尽管肯定是被筛选过的),建议搭配沈志华老师的相关书籍一起食用。苏联解体也是一个大而复杂的问题。
  40. 林肯·佩恩:《海洋与文明》√
    尽管有过分强调“海洋的作用”的成分,但也不可否认,至少个人觉得对海还是有一定的疏离,这本书部分的吹开了些雾。
  41. 傅高义:《日本新中产阶级》;
    有人说日本的昨天就是中国的今天,不完全对,但一些主题,比如教育、亲子关系、社会观念确实显得真实而深刻。
  42. 约瑟夫·奈:《论权力》;
    一本小说,从权力的社会性上让我看到了一些价值,但后文并让人印象不深刻。
  43. 贾雷德·戴蒙德:《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有的国家贫穷》;
    题目很吓唬人,实际上内容无非是资源诅咒、气候、文化上,失之浅陋。
  44. 马尔滕·波拉:《黄金时代的荷兰共和国》√
    感觉在对资本主义史的叙述上,荷兰并没有引起我们很多重视,这本是补充了一些视角和观点。
  45. 郑永年:《民主,中国如何选择》;
    作者自中国的主流媒体上挺常见的,当然论述也就很正、
  46. 哈罗德·布鲁姆:《文学作为生活方式》√
    值得思考。
  47. 阿比吉特·班纳吉:《贫困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和《21世纪资本论》关注的一些问题相同,主要论点是资本红利超过了劳动创造的价值。更多的,就不提供评论了。
  48. 迈克尔·霍华德:《欧洲历史上的战争》;
    笔触简洁,事实清楚。
  49. 卡蒂·马顿:《布达佩斯往事:冷战时期一个东欧家庭的秘密档案》;
    从个人视角看待的布达佩斯事件以及苏联时代的新闻自由,有一些东西。
  50. 克里斯托弗·加尔法德:《极简宇宙史》;
    当成科普来看的,感受到了作者经历让语言平实简洁,讲到了一些宏大问题的边缘,但我仍然认为看过最棒的科普是《上帝掷骰子吗》[笑]
  51.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是上课的讲稿,符合图书的“通识教育”定位,内容也有一定深度。
  52. 加缪:《西西弗神话》;
    不用多说,挺深刻的。
  53. 宫崎市定:《亚洲史概说》;
    当做是对研讨课2的preview吧
  54. 张维为:《中国震撼·中国触动·中国超越》;
    对作者不多说,本来是三本书,但是作者反复提出两个观点,并且用其见识压人,我只能说,你说的都对。
  55. 维多利亚·希斯洛普:《岛》;
    挺让人感动的作品,关注麻风这种病及其下重建的社会关系。作者将其设定在希腊给我一种亲切感。也有一些《幌马车之歌》让我了解的历史感。对当下的疫情,也是一种从政府官员、社会舆论和传染病学者的批判。当然,也有一丝和平主义的色彩。emm实际上可以重读一遍多写一些。

有些杂,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刷新自己的视界的过程,有一些书看见书名还能直观的说上两句,有一些书则是殊为陌生。由于是电子阅读,也没做笔记,或许也可原谅?其中冷暖自知,会发现真正“有价值”(判断起来可能也不容易)的事物必须咀嚼,反复咀嚼。
February 10-11, 2020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