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摩尔斯电码和表情符号写成的《吹哨人》,固然是当代内地中国人跟审查制度英勇机智做斗争的喜剧性故事。然而内核却是一个沉重的悲剧一在某些场合, 现代汉语已经失去了正常表达和书写功能,已经无法用每个内地中国人都读得懂、清楚明白的汉语来认真地表达一-点信息。这就是语言死亡的标准定义。
我不愿意相信这是一场语言的重建。
今天也可以说是一个魔幻的一天,或者说,每一天都是如此特别以至于都可以用“魔幻”这个形容词来形容。那么今天又有什么特殊性呢?就算没有特殊性,也可以有理由去纪念这一天吧。
从“哨子”到“股市”,纷纷扰扰之间,网上再次泛起了许多“我们正在见证历史”的言论。然而我似乎更愿意把这种声音理解为是生活的历史感更加浓烈。我们什么时候会去主动意识到“历史感”这件事呢?大概是生活中的事太过离奇,已经超出我们日常经验范围之内,因此需要去历史中寻找某种对应,或者说经验,以让人“放心”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说明着人类“风险厌恶”的决策偏好。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好,但是在被广泛认为是“三千年未有之历史大变局”的今天,这样的话语或许说出来就没那么有分量了。
所以到底应该以怎样的视角去看今天所发生的一切?说实话我现在也越来越迷惘。如果我们都认为事实是有力量的话,那么这种力量在现在看来,远远没有被人类掌握(又那个时候被人类真正掌握过呢?恐怕之前的都是幻觉罢了)。然而人性还要在这之上去涂抹一层可笑的色彩,就像将油涂抹在事物的表面,放在阳光下,会反射出七彩斑斓的色彩。在这么些动荡不安(emm情绪上的,非实指)的日子里,或许更应该留出那么些空间,去到理论的世界里安稳的沉浮。
但是理论不代表着不关注现实,但是这种关注应该是更为深沉的,在那些十分能挑动起人们的讨论欲望以及探寻热情话题的背后,应该有一种理论的思考与基础作为支撑,去告诉我们,我们身处何方,我们向何处去。
本来还想对最近“言论自由”的纷纷扰扰说几句的,但在现实面前,语言似乎是无力的,那就不说也罢。
我深知以及确定,我仍然爱着历史,这就是全部,可以了。
转一篇胡锡进刚刚在微信上发的文章(我觉得这大概率不会被404)
为什么很多人还是紧紧盯着“哨子”的问题呢?首先大家认为这场灾难应当避免,或者不至于搞得这么严重。同时,这方面的认识也在微妙变化。原因是欧美应该“不存在这个问题”,而且如果说当初中国没有听见“哨子”的话,欧美就是连“敲锣打鼓”也充耳不闻了。回头看,各个国家纷纷中招,这当中一定有某种共性,不光是“哨子”的问题。
“哨子”之痛之所以在中国人这里就是挥之不去,是因为它的背后有着人们的两大疑问,一是对“舆论管控过严”的长期抱怨,二是对一些地方警察执法有些随意,可能损害个人权利的担忧,包括憎恶官僚主义。李文亮被舆论树为“吹哨人”,现在又多了一个“发哨人”,说实话是有点牵强的,但不管这些标签是如何形成的,那么多人追捧这些标签,真正的推力就是上面说的抱怨和担心。
言论问题是当下社会治理的一个关键争议,也是个长期问题。它的本质是如何把宪法第一条与宪法第三十五条统一起来。由于有西方体制这个外部重力场的干扰,增加了中国社会围绕言论问题达成高度共识的难度。这一争议可以说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是外国一些势力向中国寻衅的焦点之一。因此把这个问题处理好,或许可以看成中国未来社会建设的一个主战线。
{笔者注:宪法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宪法第三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中国无疑不能照搬西方那一套,他们的“新闻自由”是与他们多党制的政治体制相协调的。一些人要求中国的舆论完全按照西方那样安排,这决无可能,那意味着中国这个宪法的规定的共产党领导的国家要“多党制化”,或者“多政治中心化”。一些公知在这个问题上的主张是极端的,完全不切合中国实际。
另一方面,不能够走向另一个反面。不能把维护中国的政治体制与保持舆论的监督功能和传达意见功能,以及信息传播功能等对立起来,不能漠视舆论多元化和即时活跃的天然属性,追求舆论可控性的最大化。那会让我们的社会失去弹性,变得过度刚性,于国家的现代治理不仅不利,反而有害。
其实据老胡观察,中国绝大部分官员对此都是清楚的,从道理上说,他们也都反对“只有一种声音”。对于讲真话、不掩盖问题,他们都普遍抱有道义上的支持。问题出在很多地方和部门在事情涉及到自己的时候,本位主义立刻冲到了前头,这个时候他们为了工作方便,或者为了某个官员个人的利益,就会用权力压舆论,要求宣传部门和媒体“配合”他们的工作,并且偷换概念,把舆论支持党对国家的领导异化成对他们具体地方和部门工作的无缝支持,甚至帮他们掩盖问题,避祸消灾。其实这个时候他们是与党的执政理念和宗旨相背离的。
为什么删帖这么多?就像一支球队,锋线和中场出了问题,最后全指着守门员了。宣传部门和网信部门就是那个守门员。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遇事不敢面对,或者治理本来就需要有的舆论成本不愿意付出,对批评声音承受力太低,上来就找宣传部门帮忙“管控舆论”,删帖被当成了社会治理的万能神器。这是要不得的。
emm这篇文章最后的落点还是落到了对“公知”的批判核对体制的维护上。站在写作者的角度,这当然没有什么问题,甚至十分“安全”,但是就和今天同样一篇朋友圈所说,“老胡多说几句”与“所有事情都让胡锡进一个人来说”都是这个舆论场上一件不正常的事。回到写作者的身份,也是“人民日报”这家媒体(集团)一种通吃的表现。这个社会还是只有一种声音罢了。
March 12,2020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