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 马可·奥勒留 《沉思录》卷九·VII
没到事情最多的时候就越不想干事情,这周也是一样。这周没有任何“显性”的DDL,因而似乎“放浪形骸”一些似乎从哪个方面来看也多少说得过去,但是这就给下一个周末留下了不知多大的“坑”,害,权当试验一下自己的“潜能”吧。下一周还有一个“新增”的退课机会,希望自己该是能够守住这学期32学分的“初心”吧。
我突然发现,自己也不知不觉的在运用一些自己现在看上去十分讨厌的语词,而当敲下这几个字时却不自知。就像有一些Pre,在写好稿子之后也仍然会紧张,仍然会留下太多的遗憾和不完美的地方。
我尽可以把原因归咎于之前似乎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技术故障,甚至可以归咎于网络这种本来就让人与人之间有了某种附加的隔阂的方式,但是这并不能消解我对这个Pre“外部性”的耿耿于怀,换言之,如果这个Pre仅仅是决定我个人的一些东西,一切都可能只是自我的反省与内疚罢了,但是许多Pre暗含的是你要去“代表”某些集体,,这就完全不一样了,哪怕你所代表的那个集体或许本来就很难说有某种“代表”,或者说也可能根本不“看重”这个,但是这些与Pre的结果相比,似乎又仍然是两个不相关的问题。
当很多渗入到日常的东西需要被量化,许多动作就会不自觉地变形和走样,但是缺少量化,或许又难以评判优劣,这或许是科层制管理一个难以回避的困境。而在这个“小小社会”中,“内卷”是对这种评判令人遗憾的回应。本来想着甲团评比之后发一条朋友圈,之后想这事写一篇文章把连接甩到朋友圈里,但是看看以上打出来的文字,又对这种文字的传播效果产生了深刻的怀疑。一门课的老师总是说,文字写出来必然是有其的读者意识的,没有读者也算是一种读者意识,文本的语境是重要的,在这个几乎不公开,对读者也算是一个popi提问箱的存在,它更适合做的是将原本炙热的情感冷却,将公开的变成私人的,将可能变得复杂的变成自我独享的。
说到底,甲团评比这个东西,当真正到了评比的时刻,做过什么或者没做什么似乎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将做过的东西表达出来。说者的感受与听者总是要在一个很微妙的地方找到平衡,换句话,揣度听者的预设本身是一件有趣但不确定的事情。但是重要的是,这个支部的成员收获到了多少。我还记得我大一参加社工课的时候,最后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对班团这个概念本身合理性的质疑。这一年,对我来说是特殊和不完整的,相应的社工,尽管最初给自己安排了很多,但是就和这学期的课一样,似乎到了最后,还是能够勉勉强强的平衡(当然最后成绩如何以及下两个星期望不到尽头的作业还是很令人恐惧的),我现在已经不敢想这个学期的GPA会变得怎样,仿佛心中总是有那么一些知识的温存在其中就是最大的收获。但是一切都是现实的,就像这次的甲团评比一样,当一切都要被量化,甚至要给出排序,人们心中那种自然的“争强好胜”就会沉渣泛起,我们将这种现象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内卷”。
“低水平而没有提高的增长”
因此我想,不论结果怎样,或许这个成果很大程度上也不是我能够把握的(当然最后的答辩当然是我做的不好),这之中最珍贵的,是一次活动中的笑脸,是能够感受到这个集体归属感的时刻。我承认我付出了一些,但是仅仅因为付出而被记住或许并不是一件好事。直到现在,我仍然怀疑“班团”这种共同体建设的意义,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在这个已经被框定的共同体中找到一些“人文关怀”。在清华的生活或许有的时候是谈不上快乐的,就像知乎那个问题,“你上清华后悔吗”,从每年的转专业等等行为之中也能够看到不同的人对自身现状的态度。个人认为,大学与高中最大的不同在于一切都是未知的,你的旁人除了交流之外,很大程度上,成绩、社工等一系列世界都是一个黑箱,尽管能够在某些时刻找到连结,但是这种连接更多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与老师,或者做很多事情也是一样,岁月的年轮仿佛突然把我们甩出,让我们在一个不熟悉的地方,有着无限丰富的可能性,但同时也是陷入着无限的迷惘。
你或许可以把这个过程叫做成长,就是将自己的自信打碎然后再一片片拼起的过程。能够到这里的很多人,之前的人生大概是没有多少伤及自信的经历的,而到如今,在一系列的评价体系和周围竞争的黑箱之中,自信的消失与重建,是一个痛苦而必须经历的过程。我们常说“心里有火,眼里有光”,或许党员更常见的语境叫做“初心”,我一直不知道怎样去定义这些词语,但是我想从行动上其实每个人都做了最好的回答,就是每个人都在这条道路上顽强而不停步的走了下去。
那么班团在这之中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了?我想这也是大学与高中的不同,在失去强制性的基础下,很多活动可以有着光鲜的宣传,但是其中的内核始终如一。这也是我为什么十分讨厌“办活动”的原因(或许参加活动还可以)。我们在消耗自己的时间之中寻找着意义,但是寻找到这种意义最快的方式莫过于去与前人对话,或者是展开一些看上去单调且乏味的活动,我们将这个过程称为,“以学术为业”。或许这种生活并不能被很多人分享,这就又回到了刚刚“初心”的问题上来,我宁愿说“累并快乐着”甚至很多时候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努力到无能为力”之时,也正是自己感觉这段逝去的时间最有意义的时刻。你会发现很多时候语言是贫乏而低效的,但是这并不妨碍它点燃我们心灵的灯,那一束微光,就是兴趣,或者说人生引领我们,让我们走向(至少是在下一个路口前的走向)未知的未来。
我们谈过很多的不确定性,但是现在回想起来,似乎连自己走过的路都变得如此的充满不确定。这或许是对历史一种“同情的理解”,每个人的轨迹都不同,也难以复制,因而很多时候比较实在是一件枯燥而乏味的东西,但是对知识的追求,内心的兴趣和人与人之间的相遇,是能够让心灵得到感动的,平凡生活中如若有此,夫复何求。
较之于此,一切评价标准、DDL或者是社工,又何尝不都是实现的手段呢?
希望我们都能在期末季过的幸福。
May 25,2020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