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兵荒马乱是青春年华

总是有这样的一些时候,一段旋律在你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这好比是一种对当时生活的隐喻。

  这是在第一周内给自己留的一个坑,是在周三一天的课程结束之后突然想到的这样一个标题。也是一首歌的歌词。音乐总是能够将人暂时抽离出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人我们找到某种意义上喘息的机会,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终究是现实世界的反映,我们笑过、唱过,最终总是要回到各自的牢笼中,继续踽踽独行的生活。有些事情,私密到无法分享,有些事情,却是专属于一个语境之中。我们渐渐分离,愈走愈远,共同体不断相遇而又拆解,到最后,会连共同话题都没有吗?

  突然想到高中时候读的某篇“鸡汤文”,叫什么“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文章的内容不再熟悉,但是这这个标题似乎是专属于青春的,千年之前辛弃疾就说了,“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如果用当下的语境来看的话,可能还真的要“赋新词”,但是“愁”却可以找到各种的代替物,最近三联发了一组文章,有关“小镇做题家”与“内卷”,这两个概念在清华校园里已经被滥用到连理工科学生分析当下所处现状时下意识借用的两个概念——潜台词是,这两个概念实际上本身已经被攀附了某种感情色彩,甚至是“政治正确”,以至于含义已经推广到“刷题”与“竞争”这样两个本来应该是“价值无涉”的行为的,当然,我很高兴朋友圈的讨论中有同学也说到了这两点,但我对这个问题还是有那么一些自己的看法的,我并不希望将此讨论的范围扩大到对有关资源配置的讨论上来,同时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并不一定要得出解决的途径——这大概是一种同样极端的功利主义的做法,在这座园子的语境下,调侃的来说,“不解决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是的,大家对此“感同身受”,但我们似乎都被笼罩在对此的“失能之幕”(如果借用“无知之幕”的概念的话)下,去在这之中碌碌的,但是异常统一的追求着某种东西。

  因此我对这个问题的知乎讨论有着前所未有的鲜明态度,几乎所有的回答我都点上了“赞同”或“反对”二者之一的选项。在我看来,没有在清北受过教育的人大概是很难理解我们在说些什么的, 也不需要对外做进一步解释——因为这讨论与清北一样,有着某些“壁垒”与“门槛”——当然这并不是在说大学,或者说教育有着高下之分,只是当我们用平常的观念来讨论问题的时候,我们也必须适应“平常”的观念。而倘若讨论有了这个范围,其实往往就出现着某种“无力感”,在文章中,这种“无力”在于“用一把尺子度量一切”,而作为被尺子度量的被观测者,我们又还剩多少“自主性”可言?

  也就像这刚刚过去的第一周,特别是完完全全满课的周三的感受一样,大概就是某种碌碌吧,或者说得更为“精确”,或者说“好听”一些,叫“痛并快乐着”,不在乎“水课”“硬课”等等标签,其实我们都会做某种权衡取舍,只是你是否是完全理性的,还是会用行为经济学的框架来调整你的偏好。有些时候,这种判断注定不是全体性的,但是首要的,我想还是“无愧于心”。

  “愿我们都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时代的列车不断前进,而生活,在第一周周六的凌晨,在PPE8的同学再一次重逢之后,我们从一个相似的起点,最终走向了不同的路,哪怕风景相似,但各有各的悲欢。

  也正是所谓“兵荒马乱”。

September 20,2020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