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一期一会

我们将奔向各自的
那片碧海蓝天
而这是远行前
最后告别
谢谢你曾陪我走过那岁月
我知有太多人太多事
是一生一期
是一期一会

  最早听到“一期一会”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带该死四年前的北大模联。现在回西安你刚起来,只剩下了美好的回忆,与“先斩后奏”的刺激,它给我埋下了一颗北大的种子,同时也给了我国关的情怀,最重要的,或许是我明白自己模联,或者说社团生涯,在某种意义上画上了一个句点。其后,尽管又来了一次北大,同样是美好的回忆,甚至是和同样的人,但是最终的结果,阴差阳错的,我来了隔壁。
  这里面当然有很多故事,又太多人,太多事,有些人,或许我们现在仍然保留着连接,有些人,或许消失在了时代与岁月的风尘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多元性的体现,但多元同样意味着共同体的无限分裂,我们用贫瘠的话语表达着我们经过修饰过后的生活。我们总是想去“窥探”特人的生活,却不知青春,永远是“兵荒马乱”。


回忆披着下午
三点半的阳光
像影子般被拉得
模糊而漫长
它就在身后供
你我倦怠时
千百次回头望

  回忆作为具有主观性的历史叙述,总是不真实的——如果你认为真实是事物的原貌的话,那么一切语言或许都只能是对真实的无限逼近。但为什么回忆“披着下午三点半的阳光”?我的寝室位于寝室楼的北边,这意味着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寝室里是得不到太阳光直射的,寝室里的光线永远是经过折射之后的。永远需要增加的光线供给实际上给人一种永远活在黑暗中的感觉。但为什么要说“它就在身后供你我倦怠时回头望”?这里面其实有几个要点,“身后”、“倦怠”和“回头望”。无论是光明还是黑暗,子哟走到跟前才明白这“真实”的状况。困了、累了,心痛迷离,来时的路构成了我们自信的来源,同时也督促着我们走得更远。

我熟识的少年们
都终将成长
痛哭过大笑过
挥挥手去远方
他们会如我祝愿的那样
成为自己的太阳

  在某种意义上,这会是一种循环,一种“单向度”的循环。但是当我们得到一个“状态很好”的判断时,其实我们要明白,这种“判断”究竟一种鼓励,还是对于之前成果的一种认可——总而言之,这种判断与现在无关。我们享受着之前“光荣”三色的光芒,却殊不知,如果不抓紧赶路,光芒总有一天会将我们包围,那个时候光芒也会变成黑暗。


这一路风雨不休
得你们一路护佑
走过多少路口

  但是,人生绝不仅是匆匆赶路这么简单,甘露的同时,还要有着能够望向天空的灵魂,以及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帮助。最近面对大一的小朋友们,总是会说“不要把冲刺的力气用到了起跑上”,才过了两年,我已经记不得当时懵懂的我怎样扛下32学分的,也就更不能理解面对少于26学分的课程的那种畏难——但我仍然选择保持理解,因为每个人,永远只有经过一段独自探索,甚至是黑暗的时光,才能够发现自己心中的太阳。人生的道路永远迂曲。同时也就提醒我们不能“一条路走到黑”。哪怕我们有着“护佑”,但人生路,终究要自己走——换言之,我又有什么“资格”能够指导别人呢,这又是不是一种“好为人师”呢?这首歌的结尾唱到,“我在这半途,给你们祝福”,但同样是在半途,或许我所在的并不是一个“休息站”,而是一个巨大的,由迷宫组成的十字路口,尽管走出去的末段是笔直的,光明的,但是在这长达一年的追寻又碰壁,碰壁又追寻中,实际上是感受不到多少探索的乐趣的——对课程知识的热爱与对知识边界的探索或许可以另当别论,但当我们都要面对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时,实际上倘若放空,是并不好过的,而这或许给了我“填满一切时间”的理由,但是谁也不知道,这种走过路口的方式是否正确。


回眸时每次泪流
都因岁月温柔
那些你与我
一直追逐的
一再错失的
不曾得到的
希望那些
都不会被流光消磨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能深刻的感受到,“曾肩并肩往前的伙伴,在举杯祝福后都走散”,又或是像《未选择的路》一般,永远在路口张望着那条“未选择的路”,期待另一种风景,但对所见到的视若罔闻——在这个喜新厌旧,快速更替的时代中,“没有什么是永垂不朽”,但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得到了什么,想要得到什么。走了多远,又或许还有多久到达。

有人说这生命如长河
我们度的风波
是人世间最寻常的颠簸
它不足以让我们修成正果
却足以让我们难忘难舍
这些年我们曾
搂着肩高歌
曾碰过壁也碰过杯
谈过你的天高
我的海阔
曾意气风发也曾误解苛责
到如今都一并一笑而过
你往那天高
我向那海阔

  所以说,没有所谓“结果”的,或者说,我们永远无法看到“结果”的。我们能做的,就只能是享受这过程——连享受之前的结果也只是过程的一部分——而且不应该是主要的部分。“青春气贯长虹,进取盖过怯懦”,我们知道之前的自己“大胆”而“幸运”,而每一天我们都在创造着新的风险,得到着新的结果——没有人会永远成功或幸运,但拍拍尘土,总是会看到一样的阳光——哪怕是在不同的道路上。

……
放眼路漫漫
那远行的船
有回忆做港湾
正值年少轻狂
爱的都是虚妄
追的都是天光
梦的都是荒唐
却在心上
刻下最无忧的时光

  所以我们所有的究竟是什么?我们又有什么本钱去独自面对生活中的 风风雨雨、或许正如分析经济增长一样,在成功之后可以找到很多种因素,但是那些都是一些“X理论”,只能够解释成功,而对失败置若罔闻:所以这并不是“科学”,但是生活又真的是天衣无缝,一环套着一环的吗?

也许未来会有那一天
当你闭上双眼
恍然又回到了
那段华年
那时梦仍遥远你我仍少年
以为踮踮脚就能触到天

  所有或许不去想,回首的时候才能够发现自己做成了原来自己想都不敢想的一件事情——但这个机会突然到来的时候,你只会觉得肾上腺素上涌,当实践盖过了情感,你既可以说这是“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但同时又可以说这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我们又有多少机会,能够不去计较结果地“投入”进一件事呢?更糟糕地,当生活的一切都被“编码”,有一个确定的轨迹与目标,那我们与机器人又有什么区别?“成为你自己”!先哲的话音如当头棒喝,“不要成为你讨厌的人”。

多年后当你
正漫步过长街
在人海中擦肩
熟悉的一张脸
会释然吗
当初挥汗挥泪时多少不甘
都早在岁月中一一圆满

  于是乎,一切都结束了,一切都只是虚妄,但这些会回忆,构成了如今的自己。这不是一个“接不接受”的问题,而是“在一个新起点上,能够达到一个怎样的境界”的问题。当然,这世上不只有向前,人生从来就不是一个只有一维的线段——当然你自己选择了一个确定的评判标准,这是你对生命做出的选择,但问题在于,我们本来有无限可能,但是当我们进行观测,得到唯一确定的一种的时候,请不要忘记,我们的心中,其实永远充满着着无限可能。

也许未来会有那一天
当你闭上双眼
恍然又回到了
那段华年
那时还不知倦还不懂怀念
以为路的尽头就是永远

  许多会议的切断都是在不经意之间,我们所熟悉的生活原来是如此脆弱,原来,我们还可以如此的“适应环境”。所以“永远有多远”?没有热能够回答,但是一点是肯定的,就是我们在不断的“前进”,我们比昨天的自己,“好”了那么一点带你——当然你可以抱怨,“一个人生命的所有痛苦,都是因为对自己无能的狂怒”,有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接受自己能力的极限,有的时候,可能要不断的挑战它,但不论如何,我们都应该知道,我们正在干什么。

多年后当你正重翻老照片
那一幕幕画面
在脑海中重现
会微笑吗
当初玩笑出口的多少诺言
都早在岁月中一一兑现

  因此,尽管我们是群居动物,我们不得不考虑到他人的眼光与想法,但是我们终究只能活成一种“与众不同的模样”。语言的魅力在于将两个具有异质性的个体通过一种不完全的描述,与“自以为”的理解结合在一起。那种不掺杂其他因素的情感与交流是值得珍惜的,尽管它甚至说不上“有什么意义”,但是在一起,在这里,便是人世中最美的状态。

这风雪长路
朋友别停步
我在这半途
给你们祝福

  说好是“下午三点半的阳光”,为什么又是“这风雪长路”?我其实不由得想到的,是高三的时候,寒假自习(当然,我是最讨厌这种自习的),突然下的那场纷纷扬扬的大雪——这么说来,我还没有看过一场真正的,北国的雪,今年的寒假放的很早,恐怕要看到北方的雪还真的要等到大四了——那个时候大概心情会是不一样的吧,尽管某种意义上,我这个学期是在逃避,逃避这个专业本来应该给予我的挑战。“雪一片一片一片,拼出你我的缘分”,雪落无声,只有风,四开、八开的声音,在北京向南辽阔的平原上呼啸。没有人告诉我们走向何方,就自然没有“半途”的概念,那么,一起努力吧。

写在后面:当我敲下这一行文字的时候,已经是十月五号的凌晨,按照清华的校历,十一假期已经离我们而去,也就是说,这个学期剩下的两个月,将是漫漫长路——没有休息区的那种。我之前总是在和别人说我的学分,某种意义上是希望寻找到一种理解,但是我并不科恩因此而获得任何的恩典——不论是学习上,还是社工上,当然不同课程的要求或许不同,但是“学到东西”或许是花了时间之后都想要达到的效果。上个学期我写,“自己要沉淀一下”,或许生命中总有那样一些事情让我们“欢腾”,但是,孤独的滋味才是生命的常态。
  “希望我能活过这个学期”,这或许有些贩卖焦虑,那么,就在一个有缘分的时刻,让我们在这里重逢吧。
  因为作业和时间的关系,从今天开始我或许不得不要调整自己的作息,依然自己的每天都更有精力,同时,Blog的更新频率会下降,但绝不会在出现暑假一样一两个月不更新的情况,我会慢慢的把暑假的游记补完,同时看情况写下自己新的动态——既是一种回忆,又是一种鞭策。
  祝你我都有一个更好的明天。

October 3,2020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