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回首来时路,不见千重山

断更了一个月的blog终于能在考试周更新第二次啦,可能这就是文字书写所具有的惯性吧。

  不知道为什么,越到期末,自己白天反而更加不想干事情,只是希望时间以各种方式流逝,而自己看到时间的流逝又觉得心慌,或许只有在DDL前点完提交的那一刹那,大脑才会给人以多巴胺的快感吧。或许换一个更加具有哲学意味的描述,“越来越分不清真实与虚幻”,感觉自己的每一天都是命运握紧着咽喉,但在那一次次艰难的喘息中,自己反而得到了一种痛苦的快感。而这,或许荒诞得可笑。
  生活哪里缺少事情呢?只是自己愿不愿意去做罢了。与他人又何谈没有联系呢?只是自己想不想去交往罢了。但是正是在这看似一切尽在掌握的过程中,自己却仿佛成为了对生活最没有把握、随着命运推波助澜下随机游走的一个个体。在这种状况下,可能寻找某种“确定”,去为未来打下某种基础,是如此重要,但是我们又在亲手毁掉手中所握的那一丝微茫的确定性。
——2020.12.21 或许是深夜又或许是清晨


  今天刚考完两门课的考试,一门课是感觉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自己也就自然不关心成绩或是其他,考试也是早早的提前交卷,反正再在那儿干坐着也于事无补。还有一门则是收获着一如既往的感动,我其实没有想到自己的赶出来的论文会得到这么大的包容——从某种意义上,其实这或许是老师一种标准的降低——毕竟自己一年前也上过这门课程,还得到过这位老师的鼓励,自己选的题目又确实与这门学科整体都有些格格不入,以至于我自己都愿将其称为“奇技淫巧”。作为一门二学位课,我自然是不用关心成绩的,但是这学期吊诡的地方或许在于,我所“真正”喜欢 的课都与成绩没有多大的关联,而一学位的课尽管学分也很多,但是也只是希望上完就好了。我这学期经常说,自己不是一个典型的PPEr,从这学期的阅读与写作来看,自己离PPE的“政治正确”,大概又远了几分。不过这倒还没有什么关系,或许更重要的是甘老师所指出来的,自己对于经典文本的阅读与理解真的相当不够,这其实直接体现到阅读和写作上会是一种“茫然无主之胸”,也或许是“没有问题意识”的最终根源。我不害怕这之后有的四五个DDL,但是我希望能写出一些真正我还觉得满意的文章,哪怕它是一遍一遍地改出来的,也希望能对之后有些帮助,不过这一点又太过现实。我们好像知道自己要去哪,也知道脚下的路,甚至还走了几步,但是走着走着越来越怀疑自己有没有踏上这条路的资格。
  的确,大三意味着可改变的东西并不多,这本应是某种意义上的“收获期”,但在我这里似乎还停留在对大学的若即若离之中。当一个人越来越怀疑自己在外人心中的地位的时候,或许并不一定意味着是为他人而学,我也不断地在问自己是否真正享受这个学习的过程,是否是功利地选了一些课,读了一些书,我能够说服我自己,但是现在似乎越来越说服不了自己的未来。或许“功利”的评价本身就带有深刻的偏见与价值色彩,这个世界上,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古典学或是哲学这种“最高的东西”,但是作为一切事物逻辑的基石,我们至少是应该了解的,这也是一切人文社科问题的根源。最近一位老师新出版了一本书,书的内容十分有启迪性,但是更令我惊讶的大概是这位老师的教育背景由国际关系转到近代思想史研究,期间还对哲学与社会学有着深入的思考。再想想自己之前的一年,仿佛时间也就这样匆匆过去,尽管似乎报一些书名页能够说出一些什么,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方向并且做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探索之外,似乎自己也没干一些别的。换言之,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又多了几层,或者自己又能写出一些怎样的文字,自己其实心里最为有数,所以心里才如此惴惴不安。
  如果说不能拿到自己“应该拿到的分数”就能够被批评为不努力或者是其他,我也大概只能为这个氛围所哀叹了吧。难道花一个小时就仅仅是为了徒劳的记住几个无谓的,之后再也用不到的,也让人理解不了的公式么?如果是这样,那这样多得的五分又有什么意义呢?考试原来真的是一场记忆游戏么?当然,或许这样问的时候,其实自己心里已经是有了一种判断,并且这种判断导向的的是一种不同的评价体系或者说是方式吧,这也或许是身处在这所园子里的人,一方面能够看到头顶最亮的星空,另一方面紧紧盯着地面看有没有金光闪闪的五便士的悲哀吧。
  还是那句话,“不要将一个鲜活的个体加减乘除”,知识也是。
——2020.12.22 当代中美关系、新结构经济学与中国哲学2结课的一天


  历史学会说,对历史要有一种“温情和敬意”,不过历史作为一种时间维度的测量,或许一方面其关涉过去,但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其实都是站在当下去看待历史的,哪怕是最为魔幻的2020,也只是因为与我们息息相关,于是我们才如此感同身受。一切仿佛都没有变,但对于任何一个个体来说,都或许是一个经历“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份。很诡异的,这一学期其实自己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网购达人”,买了一本单向历,2021年的开头写的就是“要有一个远见,能超越你所未见”,其实个人一直是比较排斥这种功利主义呼之欲出的对历史学意义的表达的,但是归根结底,“此心安处是吾乡”,什么叫“勿忘心安”?这或许不仅仅是一个如家这样的地点或者是如血缘这样的关系所能够定义的,而是最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位置与自己的方向。傅高义先生的去世,让我久违的吃到了与自己似乎“密切相关”的瓜,但转念想一想,其实这也是一种对过去的重新诠释与思考。当我们都处于联系之中,但我们对这个世界仍然只能观察,甚至都不能观察出真相的时候,思维与定力就变得如此重要。
  或许有些东西是可以共享的,但是有些注定私人,当我们将关系还原成一个个的个体,这是一种绝情,或许也是一种新式的温存。
“再见吧,亲爱的旅人呀”

December 22,2020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