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能真的理解你啊
觉得虚伪你逢场作戏
我一直都会记得一句话
强大到无往不利
1月11日,我本来以为这个学期所有的DDL,都能在一月十号那天,因为天然存在的DDL而画上一个句号,可是现在看来,既然DDL是人定的,那么也必然能够通过一种“合法”的认为手段加以改变,况且,就算有些是自然的力量,我们也会在关口处找到一个借口,叫“人定胜天”。
这是2021年的第一篇推送,内容和以往一样是一些絮语的集合。面对这个大时代,渺小的人总是太容易失语,我们总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最终发现确定性建立在他人之上,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又哪里谈得上确定可言?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生物,因为它有感情,有思考,能做出判断和选择。奇幻的2020我们已经领教过了什么叫“琉璃易碎彩云散”,2021,摇晃的航船,总该有一个确定的航向。
1.2
匆匆忙忙,写完一篇大作业,实际上或许只有自己知道,这篇作业是三份拼成的,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随随便便就上了八千字,但是既然本意不是“卷”,那么或许也还可以原谅。可能一个更大的问题是,这样子“浑浑噩噩”的生活,还要持续多久?
本来想发一条朋友圈,忍住了,毕竟那没有任何意义。昨天,一年中的第一天,仿佛真的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新的开始,希望能去尝试一段新的感情,但是彼此都不知道所谓的“感情”从何而起,因何而生,去向何处。
两个人今天在一起自习,可能加起来也没有说几句话吧,只是在一个共同的空间,做着各自的事情,毕竟,每个人,都还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呀。而且这让我其实感到有一些“不适”,尽管自己的内心仿佛能够感受到某种“暖流”在涌动,但是我不知道,这是否仅仅是多巴胺的物质性刺激。
当昨天在自习的末尾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我自己也是没有料到的, 只是仿佛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在催促我前行。但是,大概彼此都是理性的吧,但真正落实到语言的时候,其实都增添了许多模糊性的空间,更像是在学术丛林里探险,或者换一个词,“围而不攻”。
希望这只是我和你的秘密吧,最多加上当时的那位旁观者。谁知道这样尝试的结局呢?
1.5
打开一个连续三天打开的窗口,并没有写下任何文字,思绪似乎总是在飘荡,对文字似乎失去了情感。
今早上“史无前例”地早起,在“本应”贪恋在床的时候完成了一场考试,“就仿佛是一场梦,过了很久也还会很感动”。毕竟是一门上了两次,过了两年的考试,仿佛这会让人有回到过去的错觉,“昨日之我,今日之事多烦忧”,毕竟时过一年,心境不同,需要做的事情也不同,尽管同样是二学位的考试,同样并对自己的前途没有什么“决定性”的影响,但是考试这种行为本身所带来的仪式感,让人不自觉的还是认真了几分。讲到底,一直有人问我为什么要选国际关系的二学位,仔细想想,这个问题本身的合法性似乎并不是“不言自明”的,换言之,为什么我要对自己想做的一件事提供合法性的解释?这是否本身就是对自己行为不“循规蹈矩”的一种代价?这座园子,一直是有其“正确”的导向的,,最符合官方说法,也是对同学们应该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应该就是入学教育里一直所宣传的“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以及附属的“七个一”的要求。坦率的来说,作为育人的一种量化指标,或许这还真的没有设么问题,但问题是,这所院子里的人是如此多元,这代表着这个国家在某些共性下的最为多彩的侧面,但是这,不论是对于社会,还是对于校方而言,在某些时候,都是难以接受的,换言之,如果我们将高考看成一场选秀,看成一场“造神运动”(如今的某些选秀节目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那么由于传统。这大概是全国人民都无声认同,但是又是一场最大的玩笑。一茬茬,或许不仅仅是对韭菜的形容,同样我们也能够看到一个词,“莘莘学子”,春天代表着朝气,植物的生机勃勃与人之间的这种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类比,在另一个有些负面的角度,似乎同样能够找到其的合理之处。没有人知道,我们将终结于何处,是如古树名木一样历经千年仍然沧桑;还是如沙漠中的胡杨,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朽;还是一排排的小白杨,或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在选择的多样性与人生的短暂之间,一切仿佛都可以被解释成某种先定,当我们用一个极端理性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仿佛也能得到一幅世界的图景,只是这幅图景,太冷血,也没有任何有关生活的情调:就像《明星大侦探6》的第一案所告诉我们的,“我是一个理性人,我的一切都可以被预测”,尽管我不喜欢这一期里的很多剧情,也不喜欢最后解小学二年级的环节,对于最后的有关家庭与女保护的主题自己也没有什么感觉(可能是因为个人成长的原因本身就是缺少一部分爱的吧,你会发现尽管一切都在刻意淡化这种影响,但是这种不同实际上是一种底色性的存在),但是这种“理性人”“科学化”的假设,随着现代社会中生产力发展越来越靠技术进步实现越来越风靡,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不言自明“的正确,但是仍然掩盖不了这种极具逻辑说服力的说法的背后实际上是一个极为悲观,甚至是反进步的假设。但事情发生,又哪能是完全没有逻辑的呢?
说到底,自己恐怕还是一直在逃避”责任“二字吧,甚至这个学期都已经对踩DDL熟视无睹了。而没有心的文字,又怎能说服别人呢?
1.7
从昨天到今天,整个朋友圈都在叫冷。
这个世纪以来北京最冷的一个冬天,没有雨雪,只是单纯地低温,和疯狂的大风。
大概是第一次明白了很多词语的真实含义,这绝对是人生中一段非常宝贵的经历。
除此之外,似乎再多的语言都不能描述出感受的真实。
昨天又是一个什么都没有做的日子,打开相同的一个文档,开始整理之前的笔记,思绪却似乎总是陷入之前思路的漩涡之中。昨晚PPE8与赵老师聊了五个小时,说实话,真的没有想到可以聊这么久,也正是我今天为什么要熬夜,想将这一切终结在昨天,在一次大的输入过后,总是需要去用更深沉的姿态消化,并且先去完成手头上现在看起来越来越紧急的DDL。
“君子之学为己,小人之学为人”,在价值的思考之中,应该为自己找到一个锚定点。
希望能不负自己,也不负他人吧。
1.8
今早上又是一个有关于世界而不是有关功利的早上,但是渐行渐近的DDL要求我必须在今天做一些事情。可能今天早上能够说“做完”了的一件事情,就是这学期是SRT报销还没开始,似乎就快要结束。一切都能在10号画上一个句点吗?现在看来可能性在急剧下降。但是从历史的眼光来看,一个时点,怎么也构不成天然的分界线,就像水流,当我们去某一个点测量其性质时,水流仍然是流动的,而我们经常比喻的“时间的洪流”也正是如此。
美国、石家庄,这个世界再次展现出其魔幻的一面,但终究,这些事情与自己的现实无关,但反而能够扣动许多心弦。我们重思许多概念与价值的意义,去接受现实给予我们的比戏剧更魔幻的场面。同时也不断的反思自己的变化,去在摇晃之中处理好内外的关系。
1.9
不想写论文,就是单纯地不想写,看着电脑上的光标闪动,一个又一个小时,文档仍然是空白,但是又觉得做了一些正确而没有意义的事情,所谓“自由而无用”。
无用,可能确实,自由,却有不同的理解。
言论自由,人身自由,在“抗疫”与“抗议”之间,仿佛这个社会与世界又在摇晃。
今天早上考了两小时考试,然后在寝室大概无所事事了一个半小时吧,看到历史课老师正好组了一个饭局,也就想过去听一听,首先,还是要说收获颇丰,或许也是最为切近的一次,最为具体的一次,去思考今年下半年自己的选择。
或许,这也是一种陌生化的好处吧。尽管知道,如果要做自己的这个专业,清华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同样也面临一个十分具体的家境的问题——尽管一直说“不用担心”,但是这种非常现实的压力,与人生之后的不确定感,还是扑面而来。而在我面前的这位老师,在十年之前,或许也同样经历着那个时期的彷徨。在每个个体不同的焦虑中,这种特殊性变成了普遍性。尽管时岁流转,但是“太阳底下无新事”。
在宏大的关怀背后,总是需要有一些“笨功夫”;同时,在众多的“预设”之上,自己又究竟有些怎样的基础,会去向何处,或许自己也不敢说有十足的把握。这个世界的改变是要靠实践的,但实践往往又是比空想困难得多的一件事。哪怕在续集之前就许下了一个宏伟的目标,甚至有了一个还算清楚的时间表,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实自己就会将其击得粉碎。是呀,我们每个人都太特殊,但同时我们有共享着一些一样的东西,比如说,一些共同的语汇。尽管从学术训练的角度,我们有了一些不同的技能与关切,但是在面对这个世界、追问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又是如此一致,去苦苦思索千年之前人们就已经提出的问题。
但是问题是,我们究竟是否具有自己的思考呢?
就这样熬着,熬着,不然怎么叫“熬夜”呢?
实际上也没干些什么,只是喜欢上了这种剥削自己身体所带来的快感。
这大概是一种十分“病态”的喜欢吧
然而这世间纷纷扰扰,究竟是谁病了呢?
从选下个学期的课到完成这个学期最后的课程任务,时间好似一个循环,个人新的希望,但是同时给人以现实最重的一击。甚至,感觉一个学期还没有好好感受,甚至都没有写下一篇自己满意的文字,就要匆匆挥手作别。
新的一年,这个学期最后一篇DDL敲完最后的句号,自然是一个总结的时刻,我仿佛能看到这个时刻的到来,但是自己与这个时刻之间的距离,实际上不仅取决于人为规定的DDL,更取决于自己的努力。这个学期很难说得上“丰富多彩”,但是在自己天天叫嚷着“学分很多”的时候,自己似乎也慢慢的在学着与DDL共舞,去不得不接受一些自己的无能与失败。
然而更多时候,这个学期,自己所谓的面对,只是拖到最后一刻打一个照面罢了。我真的很感激这个学期所有任课老师对我的包容与关怀,其实自己会有那么一种紧迫感,或者说由现实而来的考量,自己毕竟已经大三,而且还过了一个学期,尽管前路似乎已经确定,但是这条路,终究还是要自己走。
“没有人真的理解你呀”
Jan 12,2021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