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果然是雷邓”

我不知道这是一种信任,还是一种刻板印象。

  焦虑,非常焦虑。

  但是我也能深刻感受到,焦虑同样是一个标签。这个标签其实并不能统摄我自己的内心状态。但是如果要表达的话,似乎又只有这样的一个标签能够不再做解释地“通行”,或许这也就是我为什么情商低吧。

  但这种情感只能在私密得到表达,经历了几次朋友圈和Tape之后发现“共情”真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而其存在或许就是天然不具有普适性的。但是,尽管人是政治性动物,但是有关情绪与思考,终究是一件个体的事情。

  某种意义上说,这其实也是一种标签化的存在,当说到一个人的名字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有某种想象或期待,这当然是人们日常交往所形成的正常结果,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这其实同样是某种“刻板印象”所可能的来源,因而交往在群体生活之中,永远是重要的,同时也是人能够形成“群”的基础性原因。

  但是,如果仅仅是从个体上来说,对于自身的这条描述,又会具有怎样的意义呢?首先或许需要指出的是,人是具有不同的面相的,“见风使舵”在这里,或许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机智与圆滑,或许本身就是对一件事物的两种不同描述。但是问题在于,在的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中,是不是所有都是“follow your heart”的,或者说,我们是否能在祛除这种“社会性”之后,给自己一个清醒的定位与认知?这或许并不是一个个体,因为你是一个个体,就能够拥有这样的个体性的。诚然,我们会从很多方面与角度受到他人的影响,人作为社会化的产物,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共情”——这对于思想史的书写来说,或许更加重要,甚至可能是某种具有基础意义的存在,但问题在于,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特殊性的消解,或者说,这种特殊性在理解这种普遍性的过程中,本身就是具有独特意义的。

  回到这句话,当然,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会有某种意义上的自豪,但是很快就意识到这其实意味着某种责任与限制,甚至在某些极端的语境中,意味着某种“理所当然”。这样想想仿佛总是能够像想到某种灰色的未来,或者就像一次次写过的那样,“自己是不是戴上了一个无法摘下的面具”。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这些印象真的是“好”的,或者说,是在某种框架性因素下使人变得更好的因素,那接受它似乎也并无不可——但是或许在这种功利,或者价值性的考量之外,情感因素也应该被纳入考虑范围,而在这里,就会明显感受到一种冲突和张力。

  张力,可以说是句经典的“文科黑话”了,但是其又真的是一个十分形象的表达:将木棍弯折起来的力,是比矛与盾更加具体可感的存在,但是为什么对此认同度并不高呢?大概同样是有着某种惯性。而脱离了这个常见的话语体系,或者说这种交往环境之后,一起似乎本不奇怪,或者说不应该的东西反而变成了奇怪的。这本身就是极具隐喻性的。

  ”去追去狂,去变成星光”,对每一个微茫的个体来说,这也只是一厢情愿罢了吧。

March 20,2021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