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政治?什么是先进?
何处是未来?又是否会有未来?
一种很复杂的情感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能消散。
前天,与夏清老师聊完,十分感动,并且对未来似乎有了些不切实际的期望,但是我仍然下不了这个决心,或者说,放不下心中的执念,与对自己现实的深刻鄙夷。
前晚,参加一个党组织生活,我还是认识那位学长的,只是这之中的断语,让我看到了政治,或者说小一点,马院,我认为的阴暗一面。如果能够回到这种学术生活本身,谁又想去进行低效率的人际交往呢?
昨天,我看到了清华园最热闹的景象,并且参与其中变成了人流中的议院。我很高兴自己都知道“不好”的书法被赞赏,去让我知道在这个院子里,原来认同可以如此简单。
昨晚,很感谢两位学长给我机会,让我在五个小时的时间中能够去观察一位教授的日常,同时思考自身。明白自己巨大的差距,才知道时间的紧迫与进步的空间。
今天,注定是对于这座园子的一个“大日子”,但是正如那位教授所说,“我从来不参与庆典,因为我研究仪式”,这种集体欢腾之中,保持一份冷静是殊为难得的。我不排斥这种情感的表达,但是这座园子真的需要这么“兴师动众”去庆祝一个被建构起来的日子吗?这是一种自豪,还是一种自卑的更深层次掩饰?
对,它只是让我不舒服了。
还是把个人和集体,分解为一个个没有相互关联的、抽象的原子吧。
我第一次感受到不敢表达。
我怕破坏今天朋友圈的气氛,害怕文字被过度解读,甚至被上纲上线。
我怕文字配不上这所学校的历史与老师的教育,害怕自己在人群中显得格格不入。
对象、疏离、异化,似乎可以找到很多词语,似懂非懂地,描述着这种状态。这种文科特有的学术用语构建起了一层门槛,让我感到一丝安全感。
但是这终究是脆弱的,只是因为自己心中是纠结与矛盾的,所以注定不可能拥有一种清晰的表达。
我单循《清华大学校歌》,那种雍容大度让我找到一种心安。
但是这首歌真的能代表这所学校,这座校园吗?这首歌,真的是属于这座学校,而且专属于这座学校的吗?
这首歌,一般在正式的场合都会唱起,但是也一般只会唱第一段——而这一段,恰恰是我最没有感受的一段。“肴核仁义,闻道日肥”“立德立言,无问西东”,这样的句子几乎从来不会被唱起。我仔细地看了新的校歌MV,坦率的来说,甚至需要一些文本细读的功夫才能看到每个画面背后的寓意——这五分多钟,每一帧,他都不是乱拍的呀。
但是这是不是这座园子里最为光鲜的部分呢?是学校想要被宣传,想要倡导的价值观的一种表征呢?
对,这些都是“正确”的,是在这个时代的洪流下,作为这座园子里的学生,享受着这个国家所能提供的最为优渥的资源,应该去做到的。
上一段的这种宏大叙事。我已经听了很多遍,但只有一个问题,’should be’ is not equal to ‘must be’.
我想还能“唱唱反调”,只是这种反调,也早就在这股潮流之中了。
我想,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是想写一下昨晚与那位教授的经历的,也作为一门课程结课之后的感想。
但现在我能分享的,是两条在校庆裹挟下的朋友圈中,我不敢发出来的内容。
“水木清华众秀钟”“赫赫吾校名无穷”,这是一种表达
“服膺守善心无违”“学问笃实生光辉”,这也是一种表达。
学问笃实生光辉。
祝清华大学110周年周岁生日快乐——尽管这样的拟人化修辞,本身就令人不适。
April 25,2021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