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我们需要怎样的批评

批评的自由也有限度,更重要的是,批评不是只为了批评


  这一篇与上一篇“若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连起来看,颇有些互文的感觉。如果说,上一篇主要是从赞美的角度来写的,那么这一篇就主要是从批评的角度来写的。

  事情的缘起是一篇名为“被清华艳舞隔空打脸 老校友失声痛哭”的“文章”——我不想用书名号,甚至连“文章”二字我都要打上引号——因为我甚至觉得侮辱了这个符号。这篇文章现在已经被删,而即便不删,我也不想将其文字本地化,因为这的确是“不堪卒读”的。用华春莹女士的一句话来说,就是“里面的话语充满着不知从何而来的傲慢与偏见”,我朋友圈转发了这篇文章,配文是“中文男足有辱系格 清华艳舞校友痛哭 横批:清北cp[/Doge]”,是真的,第一眼看到这件事的时候首先想起的,的确是中文男足。我忽然发现,原来自己在这件事中竟然是第一批“吃到瓜的人”,而这个文案,尽管十分粗浅,但是在时效性面前,竟也有其特定的存在价值。当然,这个文案其实根本的逻辑是“拉踩”,这也同样不是一种正确的看待与处理问题的方式。只是到了下午,在事件渐渐发酵之后,我们还是可以欣喜的看见,从校内的讨论到官媒的下场,都是将这件事的讨论掰回一个正确的路径。而且从我所能够看到的信息上看,也还没有公权力的介入——这大概是与中文男足事件最大的一点不同。

  但是这件事还是凸显了当今舆论场最为卑鄙下流黑暗的一面,尤其是在“清华”这样一个招牌下,所有小事都能无休止地放大——而这也恰恰体现了澎湃的那篇评论的正确性:可以批评舞蹈,但是不能批评人,也不能将其与清华,或者是教育教学的引导挂上钩——这是学生,或者放的开一些,校友“自娱自乐”的场所,与商业性演出和具有仪式性的庆祝活动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大可以从“技”的角度去做出评价,但是绝对不应该上纲上线。

  当然,在这之中也有身份,地位,以及话语权力的争斗,能够欣喜地看见,至少在我所能看到的圈子中,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还是具有最基本的底线和范围意识的。但是这仍然不是话题的重点,倘若我们将这个讨论放到一个更有争议性的话题之中,例如课咨委所经办的种种提案,有关自身利益的规则修订,或是诸如女权这样敏感而又热点的社会议题,我其实对这样的讨论氛围并不抱期望——换言之,这讨论的氛围,是在某种共同利益建构起来的情感应激性之中完成的,但是这种“共同”是极为脆弱的,当我们要面临更广泛的不确定时,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出选择,发声,乃至于,去做出行动?

  这大概从来没有什么“一定之规”,我也有同学在课咨委,最近为着学院内公共空间使用规则的修订,自己也花费了几个晚上。首先要承认的是,对于这样的公共议题,每个人都应该是有天然的发声欲望与参与感的——这或许是这里讨论的某种前提,而在这之上,应该如何发声就成为了问题。我在校团委做着一份社工,我也知道校团委有一个神奇的部门叫“舆情组”——大概这之中最神奇的一件事,就是有关“内卷”的调研吧。这也或许与这次讨论有关。

  这次一个上纲上线的批评叫做“清华还是之前的那个清华吗?”——这当然给讨论预先设置了门槛,但是同时传播使得这种内部讨论突然具有了某种代表性。诚然,因为学年论文的因素,我并没有过多的参与这次校庆的活动,但是不论如何我体会到了一个问题的意义——“清华是谁的清华”。这里不讨论苏联笑话,但是的确,“为了谁”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事实判断,还是一个价值选择,是一个具有政治性意义的话题——这可不是某种上纲上线,而是有这个问题本身的意义所决定的。但是我同时相信,这种政治意涵是附加在其对事实描绘本身上的,而对于事实的认知,是可以根据自己看到的与感受到的进行讨论与争辩的——正如哲学中的辩证法,首要意涵就是要“明确范围”一样,任何公共讨论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基础,讨论内容只能是鸡同鸭讲。

  当越过内容去追问一些更为本源的问题时,就能够发现这次事件的一个更为险恶之处:倘若将这次事件与周一习近平的来访相联系,不由得能够令人能够“过度解读”出一些在政治层面上不和谐的声音。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这个讨论“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有很多人对这个讨论的批评就是“倘若有心关心这个,还不如关心Rita,不如关心更多如GPA改革一样更加切近学生的事务”。这不对吗?似乎也对,但问题在于,除开某些学术问题在教学过程之中,讨论本身就具有拓宽人的视域这样的意义外,这种论调实际上是在堕入另外一种对讨论意义的消解之中——其实我们应该问的是,讨论应该有“意义”吗?

  诚然,有的讨论兴起之初,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尤其是那种牵涉到切身利益的问题,讨论所形成的舆论压力往往能够使事件在非制度化的框架下得到解决,俗称“知乎治校”。大概追根溯源,这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荒政”传统。但是问题在于,只有切近的事情才应该被讨论吗?或者说,讨论的解决,是不是为着一个显然争取的结论在构建逻辑论证呢?——这样的讨论,或者说批评,只是一种自娱自乐,“先射箭,再画靶子”的行为。

  “实事求是”是中共夺取政权并长期执政的三大法宝之一,而公共空间的讨论,也应该在心平气和,理性客观之上,惟真、惟实。

April 26,2021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