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固无方,篇章亦不匮,遗风余采,莫与彼盛
昨天晚上干到两点,又什么都没有干。
我只是对“日升不殆”有朦胧的印象,放到百度里面一查,跳出来的,竟然是上面那句话。我没有心情,也没有更多精力去查证那一句话的出处,但是我想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就是我当时的心境。我在昨天晚上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这条朋友圈已设置为私密):
在百度上搜“日新不殆”,出来一句话“应对固无方,篇章亦不匮,遗风余采,莫与彼盛”。我无意再去查证这句话的出处,但撕下单向历,今天的主题是“忌愁眉苦脸”,嗯,很应景。
昨天一天从一个碌碌无为的上午开始,下午上课,吃饭,讨论西哲2的pre,上讨论课,面试,开会,我仿佛一个螺旋被缠绕在日常之中,我想割开这些羁绊去完成作业,看见未来,却总是在切断之后,失去动力而缓缓停下。
对,这种状态还有一种名字,叫“逃避”。
逃避是对过往的迷失。甘老师说新雅的同学太“规矩”,但如果反过来想想,如果不在高考体系下“规矩”,能来新雅吗?
逃避是对现实的幻灭。凌晨零点,格致计划今年暑期领读人招募结束,我们看到了在DDL之前涌进来的三十多份申请——而我,看到了提交作业窗口结束前的我自己。对,你可以轻松地调侃,“原来拖DDL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是,只有rush过DDL的人,才知道这种痛苦,而我,现在坐在电脑的另一端。我会对这些草草写就的课纲哑然失笑,但是,这如何不是老师看到我作业时的状态?当你自己坐到面试场的另一端,心态的变化是悄无声息的,但是这并不会让人更“感同身受”。——而我,又有什么权力去judge他人?又如何去说服自己,这只是一场“过家家”的游戏?——如果从功利的角度,确实它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快乐,归属与满足又是确实的。
逃避是对未来的迷惘。昨天我知道了暑期实践的大体时间,接下来的几个月似乎增添了几分确定性,但是手头的结业论文与学年论文,却因为自己的慵懒,给未来增添了几分摇晃。对,我是想做好它们,但是越想,就越不敢动笔,而我又知道,rush DDL的后果。
这仿佛是个死结,而我只能逃避。
但是逃避不解决任何问题,我只是将时间赋予了虚无的意义。
新浪潮终将褪去,时光长河不因任何阻滞前行的步伐,而我,在沙滩上,还是在深海里?
对,我可以选择在今夜彻夜狂欢,但是也只有我,要面对明天的惨淡。
要不要做这个选择呢?
这一段长文——嗯,在朋友圈来看确实算长文了,也是直接在手机上编辑的,大概花了十多分钟吧——这样的事情,其实自己也没少做,或许输入的方式的确会对留下的文字产生某种影响吧,而与此同时,可能输入时的状态也会对文字产生影响——我现在发现,这个博客更新最多的时候,恰恰是我被DDL追着跑的时候——或许这个时候才会想要去徒劳的寻找一些意义,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任何作用吧。
我不知道这一段话想要表达什么,我只知道,这是在忙完一段时间之后对意义的虚无与对时间的放弃。
以至于现在,我仍然在浪费时间。
不过,什么是“浪费”呢?
你或许可以说,这是一种“理想主义”,但是这个词明显太大,只是扣了一个帽子,甚至还有某种“美化”的嫌疑。但是哪怕用这个词也可以说,“理想主义不能当饭吃”,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在手状态”与“上手状态”的区分——嗯,打下这句话就表明最近被海德格尔折磨的不浅。某种程度上,这或许还是能够归结为我一进入大学,甚至在更早之前就发现的一个“问题”:对相互交往而产生的“锅”有一种天然的趋向,换句话说,似乎“格外重视”。其实可以这样“安慰”自己,毕竟“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但是尽管“很忙”,但是并不能感到一种充实,或者换句话说,当一切结束,只有自己还要面对仍然惨淡的现实,和摇晃的未来。而自己在这个过程之中,其实真正体会到了快乐吗?没有,我只是有一种在“演出”的刻意,在层层叠叠的规则之中去将自己塑造成一个“人见人爱”的模样——面具戴久了就会揭不下来的——而只有我自己,讨厌我自己。
是呀,我是想要去认真做一些事情,但是自己似乎又不够专心,或者说,在时间慢慢流逝之后,怀疑自己能力不够,然后陷入一种更深的虚无。我仿佛明白自己要去的方向,似乎也能看到未来的光,但是,这之中的黑暗呀,是如此的悠长,而没有光亮。
我仿佛还想多说几句。但是我也知道,再多写,实际上就在挤压我本已不多的,完成研讨课4、西哲2、夏清老师与李欣然老师论文的时间。但是既然已经走到了这里,似乎不写,又对不起我自己。
这大概就是个人与社会一种莫大的冲撞。
有关格致,这大概是我最近,如果真要算起来,每周还是投入了三四个小时的项目——对,这个项目的最大特点就是,“用爱发电”,它本身并不能带来任何好处,甚至从经济与时间成本来说还要搭上很多沉默成本——不可能对这个没有反思的,但是我仿佛能够看到心中的某种“calling”,同时也愿意将其赋予“检视这一年学到的东西”的意义。——只是,这种意义只能去说服自己,我必须,在必要的情况下,用更精妙的话术将其包装成一个人人都可以理解的动机。——这并不容易,同时也是对我自己的一种撕裂。看到那一位位提交报名表的领读人,我总是在想自己一年前的模样,也总是在提醒自己,对面坐着的,可能同样是一位具有理想,同时有着丰富学术积累的人——对,人,这本身就很重要。当然会知道,这背后有太多的模样,但是这种态度,是我,能够代表格致,对每一位申请者的基本尊重,同时也是对我自己的尊重,对一年前我自己的尊重。说实话,我没有任何底气去面对每一位申请者,仅仅是我自己承担了这个责任,被放到了这个位置,因此需要这样表现——世俗的想一想,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这样,这不是实习,也不是找工作或是推研,它完全是一项“用爱发电”的项目——我会经常出现这个词,因为我想不断地去询问自己的初心,同时也对这之后的风险与未来想得更加清楚。某种意义上,我其实与格致是某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格致不能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好处,但是能够带来某种激情,某种感动,能让我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渺小与不足,这本身就是意义,只是这是专属于我的意义——而这种意义,可能也只是被自己建构出来的。我们当然会去感慨心灵与心灵之间相遇的奇妙,我会去想,为什么让我能够遇见这么多优秀的灵魂——当然,这之中也会有很多波折,但是记忆的作用,就是去筛选掉那些灰暗,去将原本平淡的时光加上光晕——谁不爱自己的旧时光呢?只是那些最美好的旧时光,就是那样短暂,而且难以回望。我们终究会分离,失散,在同一个世界的不同地方继续自己多彩的生活,在有需要的时候再次相遇,只是或许早已丧失了那时的心境与单纯。
我会在这之中不断审视自己,从校庆的打马走过,到五一的碌碌,再到如今,实际上离五一过去了没几天,但是各种DDL纷至沓来,似乎在本已清楚的这两个月的生活之中,平添了更多的波折——我终于需要承认,或者说,被现实打败,有一些东西,是自己不能控制的,或者说,可能停下笔,再去学生节里面笑笑,再写一写西哲,认真的打磨一下研讨课的论文,可能这样的焦虑会少几分——但是我们永远会看到那个似乎遥远,但是终究会到来的“(阶段性的)终点”,并且在这个终点到来时,毫无准备。
我愿意相信,这一次次的rush,看起来成功但只是运气,而一旦一次失手,我不敢想象面对的是怎样的深渊。
对,身边的人对我都特别好,只是我自己不够努力。
或许努力能解决一切问题吧。
那如果连最努力,也解决不了呢?
那大概是还不够努力吧。
什么是一个好的讨论?或者说,一个学术性的,又带有生活性的讨论?
什么叫做“距离产生美”?
当我们能够对同样的事物能有“共同但有差别”的认识,并且都能为自己的认识寻找到某种具有逻辑的、合理的基础的时候,这本身就是一件特别令人幸福的事情。
时间,就随它去吧。
意义的实现来自于交流之中,这句话在有时也可以是真理,但是这句话的前提是,需要有坚实的前期认识作为讨论的基础。
愿语言可以直抵心灵,愿偏见能够被交流消弭。
历史书写的语言,就是在用一种难用的工具,达成本来清晰的目标。
因此如何运用这种语言,如何传递这种思想,就是一件复杂而微妙的事情。
继续努力!
May 8,2021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