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怎么这么安静/感觉被所有人抛弃/生活这么拼命努力/是不是也算一种远离”
我很想知道,特工魏斯曼在这次行动之后的四年九个月的地窖工作期间,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我一直不喜欢《窃听风暴》这个标题,这个标题给我一种天然的刀光剑影与冷酷感,直到我看完这部电影的影评,与得知这部电影的原标题叫做《他人的生活》,我才稍稍感受到一点安慰:任何一个鲜活的个体,不论所处的是一个怎样极端的年代,那种从人性深处所绽放出来的光芒,都是具有最天然的吸引力的,而在这种光芒面前,任何黑暗、话语与理性分析,都是无足轻重的。
这也是我不十分不愿意“讨论”这部电影的原因,大概能猜想到,对这部电影的讨论会有关情节,有关两位男主人公(或许还会为哪一位是“真正的”主人公,或者是主人公的选择做出一番探讨),或者是有关克丽丝塔的选择。但是这部影片令我最为感到压抑的,是整个社会如同1984之中的场景。学长提供的一篇影评之中写,“多纳士马克说,他想通过电影告诉当年的人们:你,是有选择的。然而事实是,没有人选择良心。电影越温情,现实越残酷。”但是如果仔细思考一下,在整个社会所共同营造出的虚假、压抑与恐惧之下,所有人都能“逢场作戏”,更重要的是,“坦然地”逢场作戏,不知道这场戏剧要演多久吗?
都说人生如戏,如果沿着这条线索走下去,那么影片安排的主人公之一(这里就不想讨论何者是“主人公”的问题了)德瑞曼作为剧作家,克丽丝塔作为演员的身份,便似乎具有了更深的双关义。而我们能够看到的是魏斯曼恰恰是一个不善于“撒谎”的人,在面对自己的上司,或者说,作为自己之前的老师的那个场景,我想起了《无问西东》里的那句话:“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所以,魏斯曼究竟做出了“理性”的选择吗?或者说,编剧为什么会设定他做出这样的选择,而真实的历史并没有发生过?对此,我并没有答案,或者说,我并不认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重要的,因为这本身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而个体的决策,并不需要理由——尽管可以有价值判断与理性分析,但是人之所以为人,一个很大的原因便在于其行动具有非理性的一面,换句话说,人性的光辉与意义,也正在于这种不可预测的选择,或者再换句话说,是一种“可能性”与“实然”之间的差别(突然就海德格尔了起来)。很多影评说,这部影片的前半部分有些拖沓,我却不这么认为,可能在我心中,正是这种“如流水般”的生活,才为之后发生的种种行为所掀起的波浪提供了深厚的池水。在影片的最初,有一段已经很令人痛苦的审讯的画面,而当镜头拉远才能够发现,原来这是一次课堂教学,而台下的听众中就有魏斯曼。而在这之后,魏斯曼上司,也是其老师对其有一句台词,“这里不是学校,看重的不是分数,是结果”,弹幕里面说这句话原本还有一种理解,叫做“我们不像过去了,不是看对错,而是看成败”,但是在这里,“对错”“成败”究竟代表什么?如果做一个不太恰当的类比,在清华本科生的入学教育上,应该有一个传统节目是要告诉大家(或者说,更大意义上是继承了“红色工程师”的传统)“听话出活”。这句话本身没有错,在五六十年代那个热火朝天、大搞建设的年代也确实是一个工程师所需要的品质,但是这句话如果放在今天来看,却唯独没有说“听谁的话”“出什么活”。
话,可以是虚伪的;活,可以逢场作戏。但是如果一件事情真正在心中占据不可代替的位置,例如魏特曼对人性与正直的坚守;例如克丽丝塔与德瑞曼的感情,甚至可以是魏特曼的上司对“党”的忠诚——对,这是彼此之间,我认为不矛盾的,那么一切都是一种“自然流露”,换言之,在行动的那一刹那无所谓“选择”问题,而是一种直觉与判断——而这种判断往往直抵人性。这种判断是无法被遮掩的,无关这个社会的残酷,无关对于权力与纵欲的渴求,我愿意相信这种某种能够被十分直截地理解的人类共有情感,而对此的一切扭曲,只能说明施动者的异质性。
网络上有一个段子,“我很怀念我们初见时的天真与单纯”。当山能成为山,水能成为水,感情有感情的模样,那不是“从前的锁也好看”,而是一种最自然、天真而单纯的状态。而人世间如此多的悲喜剧,都是将这种“自然状态”打碎而又拼合之中生发的情感。
“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世间的悲欢终究相同,你觉得他们吵闹,只是因为还没有经历。
这是我第一次将一篇本来十分博客风的文章要作为一篇类似于作业的东西去弥补我不能去参加讨论课的过失——大概其实工作量是相似的:都是两个多小时,但是大概心态上是完全不一样的:讨论课我只需要“瞎逼逼”(其实确实是事实,这样的讨论课其实真正的知识含量,远不及一堂有效的lecture——当然,如果大家都共同的关心或者是知识基础可能会好一些),而真正将这样的想法落到笔头,就需要许多加工与润色。这不仅仅是书面化的问题,还有将一些凌乱的逻辑、将混乱的线条理清楚,然后用一些可能已经不太平实的文字去尽量表达自己的内心——这注定是一个“编码-解码”的过程,但是很遗憾这之中的信息损失是极多的,也因此,其实从这种文风上看,我其实没有非常“严肃”地对待这个——毕竟这只是一门任选课(这还不是重点),我并没有期望在这门课上“真正学到些什么”,而更多的其实是一种体验,一种被培养方案要求的痛苦——当然,这门课如果放在大一,作为经管的同学,或许确实有其意义,但是放在PPE专业大三的语境下,这门课就立马变得尴尬了起来。而终究的原因,还是我对于绩点的“不在乎”——不然也就不会这么做,或者说,这样选择了。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反叛,反抗培养方案的“规定动作”,反叛既有的评价体系。但是在另一个方面来看,我完成这个,其实也正是在说“我还是看重这个”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尊重助教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对一门课程,有对其基本的尊重——更何况这门课程的老师其实非常努力,也非常关注学生。
上面讲了这篇文章的形成原因,而这篇文章实际上是对《窃听风暴》这部电影的影评。可能这次电影小班将我的“阅片量”提高了一倍不止,更重要的是,她让我有一个借口去在繁忙的学习之中看完一场电影,有一个平台与他人交流看完这部电影之后的感受——而且是学理化的。我其实并不是故意要在讨论课上去“出风头”或者说去控制这个讨论的节奏,其实我往往在提醒自己,因为自己这一个学期还有另一个身份是另一门课程的助教,我会要控制自己的表达与控场的表现。但是某种意义上,这些由其实是我自己心中认为是“对”的事情。——但是正如这部影片所述,对错与善恶,其实就是一念之间,只是这种念头应该尤其普适性,要追寻这种念头的“最为本真”的源头。而自己在清华的这样一个体系之中呆久了,在调侃“内卷”的同时,其实潜移默化的自己也接受了这样一套体系,被“规训”,动作也被扭曲。
而我不希望这样,而是希望能够在彼此之间的关系之中,找到一些更能够让自己感到舒服的空间。今天早上看到一位辅导员的朋友圈,叙述的是他的爷爷去世的消息。下面放了一张应该是有些年岁的照片。我看到这条朋友圈的时候躺在床上,眼角一湿,下意识的想继续通过睡觉来遗忘——只是这种遗忘只是刻意地增加了记忆。我会想到几个月前还在住院的我的外婆,我会想到我的童年同样也有过这样一段时光。当然,这里不是去叙述回忆的好地方。只是我看到下面的作者的一条留言,突然有些愤怒,然后再想想又有一些悲哀。那条留言说,“对不起大家 这几天鸽了好多事 下周开始补锅”。嘿醒醒,这是一位亲人的生离死别,或者换句话说,我愿意将其称为“童年回忆的部分丧失”。这比起现在的什么“锅”,都远远来得更有价值。这在我感到愤怒的原因。但是转念一想其辅导员的身份,想到如果我也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可能更多的是告诉大家有这样的事情,更主要的是为之前因为这件事而没有做完的锅感到抱歉,我甚至可能也会这样去在下面留言——但是这种留言实际上就十分“冷血”或者说“无情”,是在评价体系之下所作出的因为情感而做出的无力辩解,甚至夸张地说,都带有了一丝“996”的血腥。这是我为什么会感到悲哀。坦率的来说,我不知道如何“安慰”人,或许这也是共情能力低的某种表现吧,但是我愿意相信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都需要独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空间,或许有的时候Ta会需要外人的参与,会希望外人去分享喜怒哀乐,但是这种分享的对象,与对生活的参与,都是每一个主体自己有着清楚而明白的把握的。这不能强求,也无法单纯由外界改变。
因此我只能尽量诚实的面对我自己的内心。
May 19,2021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