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如竟没有烛火,我们便是唯一的光。
一个晚上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今天(7月15日)下班的时候,姗姗姐冷不丁说了句,“明天就是周五了”。是呀,这一周就快要结束了,但是自己的感觉与这周刚开始的时候似乎没有什么区别,或许只是一种数字的变化,但是这种符号的变化所影响的是自己对所处时空的判断,当一直心心念念的数字指向现实的时分,对人心态,或者说对自身评判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
紧张刺激的马院夏令营正在进行中,很难说自己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将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点了份了肯德基的外卖,第一次发现自己原来会对自己的食量的认知如此不准确。面对着暗黑的系统主题和已经沾染上深深的使用痕迹的键盘,自己一时间竟不知从何说起,或许是时间会天然消磨一些表达的欲望,或许是近一个月没有读书的低输入让自己感到头脑空空,但不论如何,我从未感到如此惶恐,感受到一种意义与确定性的同时失去,而时间同样在流逝,在这种连努力都会被怀疑正确性的过程中,我似乎感受到生活本身似乎发生了某种“还原反应”,但这个反应的过程是令人痛苦的,或者说,反应的产物或许并不是我们所乐见的。之前我们或许还可以说,我们在不断向前,只顾赶路,但是现在,方向本身甚至就已经成为了怀疑的对象。这种感受无疑是痛苦的,但是或许也正是选择所应有之义。
让我们来重新看一看最近这一段时间以及被时间推耸着到达的境地。从周五有关马院夏令营入选结果忙乱的那一个下午开始,这种对自己深深的不自信,以及对未来深深的焦虑,突然被表现出来,并且已经不局限在自己能掌控的范围内,而这种表现毫无疑问,会对自己的未来又增添一种不确定性。一天之后,我本应好好准备马院夏令营——这毕竟是我对推研唯一走到程序性阶段的努力。但是昨天我又选择了去团堡的实践基地转转——说是转转,要不是我有今天的夏令营兜底,可能这个周末就真的梦回两年前的学工学农了。当然,不是说有什么不好,我当然可以再写一段文字来歌颂昨天的选择,但是从理想与功利,或者说,从本我与超我的对立(对不起我其实不知道这两个概念的真实意涵)来说,我感受到一种极大的分裂感。
但是我终究是一个人。
还是从日常的实习开始讲起。最近看一位学弟的公众号,突然发现就是将自己每天的生活如实记录下来,就已经构成了一个个人发布平台的意义与作用。而我现在的表达,在自己都读得”难受“的情况下,或许也正是需要做出一些这样的改变。我刚刚写下自己在夏令营的发言稿,惊奇的发现我自己的语速原来可以到每分钟三百五十字——这大概本身就是不正常的,但是对我来说却觉得这稀松平常——可能每秒十个字也就是那样吧。然而自己在读的时候——我大概是很缺少这种将自己写下的文字大声读出来的经历的——连自己都读得磕磕绊绊。这不是因为拼写,而真实口语的逻辑,或者说与人交往的这种需求本身所生查出来的对文字的要求与感受,同单单打字或是书写出的文字相比,竟会有如此大的区别,或者说,就算是同一个人,对于这些文字的感觉竟会如此不同,这是我没想到的。由此再来看我平时的交往,尽管我一直认为自己从观点上来说还算随和,但是从表达方式来看可能本身就给人很大的压力。有关于此,其实也并不是没有思考过,但是我想的可能是,知识本身的理解难度摆在那里,或者说,可能自己一直有一种精英主义的想法吧。
精英主义,嗯,这个词一说出来就注定是极具争议性的。但是毫无疑问这描述着某种现实——先不说这是不是会成为某种导向或是价值。当然你可以批判它,尤其是在清华的语境下,在这个社会对这个符号已经形成某种认知的基础上,作为个体,我们不可避免的在这个语境中首先模糊了自身。这也或是观念的改变具有的重大作用与意义的体现。
不过让我们停止这个似乎在不断学理化的讨论,随着自己发言时间逐渐接近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心跳逐渐加快。这让我想起三年前自己在清华参加冬令营的情境——但是这次是线上,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里,窗外突然狂风大作,倾盆的雨水模糊了视线,水漫过街道赶走了行人,汹涌的水花最终在山谷中汇流进涨了水的,浑浊的清江中。这或许是这个小城在夏日午后的常态,但一声声的惊雷炸醒了睡意昏沉的我,去让我意识到时间流逝的现实性,或者说,总是会经历这样的时点,而这种时点开始与结束,在尚未经历时是一场梦,之后回忆起来同样是一场梦,只是这一次,我能明显发觉自己所感受到的压力远胜以往——但是这仅仅是一个介绍性质的两分钟展示呀,或许对于清华同学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招生政策的宣讲,但对于我来说,则带有“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意味——毕竟在半个月前,刚刚被拒绝过一次。当然我现在还是很感谢,并且对那位老师抱有深深的歉意,因为这位老师已经做了,我想是他能做的一切,只是我自己的问题,我也能感受到他作出决定的审慎与认真。但这对于我来说,从现实上来说,事实上是排除了一种选择,这或许本身就有其意义,或者说,用这一个学期的时间去得知在人文社科,或者说更为具体的,在历史的领域之中知道自己目前能力的边界与努力的方向,并不是一件坏事。这让我不由得想到五年之前自己从竞赛到文科的转换。而在如今,从历史系的招生宣讲到马院的夏令营(或许用“招生宣讲”更能说明其意),我似乎又经历着选择的过程。某种意义上说,这种选择的过程有着相似之处,例如似乎我都有一个模糊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可以说是没有认真思考过退路——而可能我现在的焦虑在于,我仿佛对自己的努力不是那样坚定。其实仔细想想,之前自己在面对这样的选择的时候有没有过焦虑呢?当然大概也是会有的,只是这种焦虑被结局在时光中冲淡,我们只是记下了最为光鲜亮丽的那一部分。
而或许就是时间的健忘之处。正如一位有名的史学理论家曾说过的,人们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没有得到教训(懒得去查原文了)。处在的这个信息与资讯爆炸的年代,由时间与实践所得出的经验似乎是如此渺小,以至于其似乎能够被阅读所轻易的取代,而在这个愈来愈浮躁的世界之中,阅读,或者更为具体的说,文本细读似乎也成为了一件奢侈的事情。我们接受着碎片化的信息与激烈、抓人眼球的表达,不论愿不愿意,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希望拥有自己沉静的时光,去细细地阅读一本书,倾听自己内心发出的声音,感受心跳的脉动与最真实的情感。这些形容词都是无需定义的,也是无法进行理性的论证的,但是从个体来说这些感觉就是真实的代名词,或者说,自己作为个体本身就能够对这些判断给出评判。这或许就是人之为人,个体之为个体的自信与能力——但是在这座园子里,及至走出这座园子再到社会上,我们都会看到太多的闪光迷乱自己的眼睛,让我们在迷幻之中丧失这种最为基本的判断能力,以为一种感情能够与人分享,一个观点能够说服人就是正确的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将自己毫无保留的托付给了外界,任云舒云卷,随波逐流。
你当然可以说,这也是一种生活,但是这种生活或许就已经丧失了人作为人的独特性,消解了个体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以至于我们会感受到自己的生活不再属于自己,生活变得摇晃,结果变得无法确定。但我们终究会有这样一些独处的时光,或者说,内心中最为真挚的情感不会放过一切机会向你表达你作为一个个体的“应当”。我不会说follow one’s heart就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但这或许是一种舒服,并且有着奋斗的选择。
不尝试一下,谁知道呢?
July 18,2021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