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一个新的起点


外面正在下着雨,今天是星期几?


August 9.

  刚刚参加完格致的结营仪式,尽管明早还有最后一节课。

  北京大雨,至少在我敲下这行文字的时候是这样。印象中北京不是一个富含雨水的城市,今年或许在以这种方式彰显它的特殊性。

  两年,刚好形成了有趣的对比。从某种意义来说,随着格致的结束,我也确实可以让自己与以往做一个,或许不是那么彻底的告别——毕竟马上就是保研,随着成绩复议时间的逐渐临近,一些不由我确定的事情也会逐渐确定。而对话语的理解,注定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不断学习的过程。


  想做一些事情,但是却觉得没有做事情的感觉与状态。这个时候或许是最适合去看一些书的,但是内心的焦虑又阻挡着自己,或许时间的流逝,便是发生在这样的犹豫之中的吧。

  犹豫本身并不意味着任何事情,它只是说明时间性的流逝的这个事实,某种意义上这或许可以被称为”躺平”,但是内心中,我又能感受到这团熊熊燃烧的火苗,

  ”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从刚回学校的迷惘,或许转折点是与夏老师的谈话——或许话是那样说,我还是面临着深重的不确定性,但是从之后的发展上来看,或许更应该说明的是这似乎让我看到了明天的曙光。但还是之前所说的,如果自己不做出一些努力来回报这种善意,自己也会觉得机会的失去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了-但是我无法拿自己的未来作为赌注去换取这片刻的欢愉。

  “从想到到做到,之间的距离,或许就是与成功的距离”。


August 11.

  上面或许都还是一些片段吧,还是认真开始写自己这几天的日记。之前其实写到过,自己希望对生活或有一个更好的把控。这几天发生的事情也让我似乎对未来清晰了一些。某种程度上说,因为明天才结束健康监测,其实这一段时间都可以说是某种“非正常状态”,这或许就是疫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显性影响之一。但是这种“非常态”,不意味着不能做一些“常态”之中的事情。事实上,或许回顾这几天,昨天与今天或许是特殊的——本来我希望从昨天开始过一种“新常态”,但是昨天早上又一次的ooh将这种愿望抛到了后一天。而今天早上第一天开始“正儿八经”地学俄语——这其实让我更多的认识到的,是做成一件事情,其实手边就已经有很多资源,只是需要自己不断的继续努力。——对,这句话的重点或许应该是“自己继续努力”。而对于自己来说,未来的事情似乎看起来格外明晰:做课题、学俄语、上课、推研。就算是近在咫尺,我也似乎应该更为感谢夏老师这每一天早上的催促——只有这样才让我每一天都有着充值的紧迫性,去面对或许看起来十分长远,但实际上需要日积月累的努力的事情——我当然知道这也不会是常态,这或许某种意义上说更像是一种“测试”。我不敢说自己在这之中是否会表现出好成绩——毕竟在此前的一个月之中,我的自信心,或者说我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或许正经历着一个艰难的调试期。——我究竟应该向何处去?或者说,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自我?我应该如何去与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中的人相处?这些问题或许从未如此清晰与紧要。而生活在用他自己的方式不断提醒着我自己的特殊性,以及教会我如何去与这个世界更为广阔的对象相处。

  都说“一切都是最好的选择”,但是这种选择,是建立在一个个更为“微小”的选择与奋斗之上的,只是这一次,或许更多的是以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形式让我去到达未来。尽管我现在还是不能确定具体的未来,或者说,有那么一些朦胧的感觉但是不可名状。但至少,如今我的生活被一件又一件充实的事情填满。尽管我不知道这最后的结果,但是我至少能够在目前感受到一种奋斗的快乐——至少是,似乎是在向着自己未来的方向(尽管也不确定这个方向正不正确)前进。或许之前的迷惘也是一种转向的阵痛。这或许是两种思维,两种模式,不同的追求——而在这一过程之中,尽管痛苦,但是其让我进一步的认清自己——尽管在很大层面上,正是因为对未来的恐惧才造成了我这两个月的焦虑——但更重要的是,我或许并没有看到自己现在手头上的事(对未来)的意义。加了一句“对未来”,或许是一种内心之中对“事实”的尊重,但同时是一种并不愿意承认自己已经变得如此“功利”——这或许是一种学人文的某种“孤傲”吧,这也不一定就是对的。

  去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或许是一件十分奇妙的事情。正是在这一次次地批评之中我对自己(可能)的未来愈发清晰。可笑的是,在给老师发了一条长长的微信之后,我竟对收到回复有了那么一丝恐惧——这大概也是因为,对会得到怎样的回复不确定吧。

  不确定,都是这该死的不确定呀。


August 12.

  未曾设想的道路是,昨天晚上从九点到凌晨一点半与同学一起在看星星——传说中的英仙座流星雨。但对于我来说,或许流星雨并不是最主要的,反而是能够找到人一起聊天本身让我感到一种舒适——但是这不是另一种想要输出的表现吗?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发现自己似乎活在一种“被塑造的充实”之中,自己却依然什么事情都没干。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似乎进一步知道了些,自己不想做些什么。这或许也是一种“祛魅”的过程,在不断的排除中逐渐逼近自己想要的选项。这或许也是一种方式,但究竟能否接受这样的生活,一方面需要时间,另一方面也是一个不断学习成长的过程。时间或许是宝贵的。但是或许调整也是必要的。这座园子里有“听话,出活”的传统,而或许也只有“出活”,才能比言语更能证明自己,否则,言语只是另一种拖延的遮掩。

  或许折干活就是这样,总是需要输出。输出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是“出活”的基础,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棱狗有自己的思考与收获或许才是更重要的。在博客上的书写往往是没有对象感的, 又或者,其实有太多的对象想要阐发——这某种意义上与现在的朋友圈相似。但是我们终究不能永远隐藏自己,又或者说,真正的自我,可能同样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究的话题。

August 12,2021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