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陪你度过漫长岁月


陪你把沿路感想活出了答案

陪你把独自孤单变成了勇敢


  今天七夕,昨晚上本来想早点睡觉,但读了几本书,然后转念一想守了个零点,然后发了个tape,于是事情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于是躺在床上,或者说,可能也是半梦半醒之间吧,直到一点多钟才睡,再醒来就已经是早上八点。回完昨晚上遗留的消息,认真看完事关推研的成绩表(这个或许在文中还想多讲一句),取了人生中第一份七夕礼物,订了个肯德基,把这篇日记开了个头(literally,意思是新建了一个文件),于是就开始睡午觉——当然,躺床上还玩了会手机。下午照例不想干什么事情,于是乎开B站看了一档综艺——嗯,奇怪的事情增加了。之后再搜了搜观察者网、知乎和树洞,一边刷着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另一边看完了动物餐厅每天的广告。在之后,在没有别人的寝室里,练习了一下俄语——这让我感受到似乎生活总是要到晚上才回到了学习的轨道上来。再然后,就是在敲这篇文字。

  我发现这样去梳理一天会给我一种陌生与疏离感,这或许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我现在的生活可以用“浑浑噩噩”来形容。每次看综艺我总是能感受到一种浪掷事关,以及一种,可能我会愿意用“纯粹而简单”的快乐来形容的情感吧。而就在最近,从《Yes, Prime Minister》到《明星大侦探》,有的算是旧活新整,有的算是慕名观影,但总之,如果回望起来,总是感到自己似乎没有读什么书。

  而对于我来说,其实很难想象脱离读书之后生活的常态会是怎样。而生活以自己的方式向我展示了其所带来的空虚与麻木。

  这或许是一种拖延,又或许是一种逃避吧。当然,自己或许还是做了一些事情,比如说将寝室里的东西收拾了一遍,去“设想”了一种“正常”的生活-只是似乎我总是在等明天再过这种生活。随着推研的临近,以及与夏老师前些天密集的沟通,其实自己对于未来的想象更明确了一些,也其实没有那么大的不确定性——当然,这对于我来说,仍然是一条“未曾设想”——说“未曾设想”可能有些过,但至少是一条其实不是那么熟悉,并且其实不是我个人,大多数人其实会有某种偏见的道路。这并不意味着我或许做不好这个,但是这的确不是我熟悉的。而在“听话出活”的氛围下,自己又其实默默的接受了这一套逻辑,更习惯于先去“做”而不是先就“信口开河”——当然这样的描述或许与现实之间也是有那么一些偏差的,但是叙述就是只能揭示部分的真实。似乎解决这困境的方式很简单,也很直接,那就是去做事情——不论这件事情当下的收获会是怎样,例如俄语,但是至少我确信,这件事是“正确的”。

  说到底,这两个月的彷徨与焦虑,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对这种评价当然性的消解。我或许可以相信自己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至少是在我看来能够接受的未来,但是在不断的问题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之中,我被逼着去做出选择,去将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具体化——直到一个论文题目。选择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放弃的过程,从另外一种意义上说,也是自己与这个世界相处的一种方式。只是这一次的不同或许在于,这不仅仅的冰冷的制度与分数,而有关人与人——或许是在这座园子里,更长的两年,甚至五年、六年。我相信,正是因为这种对于未来与时光的敬畏,让彼此都能感受到一种更为谨慎的决策,而也正是因此,让我从未如此深刻地认识到在这个世界的特殊性。

  而或许不仅仅是有关未来吧,就算是近在咫尺的推研,从某种程度上说,倘若单算数字的那一部分,那自然我能显示出一个或许不算完美,但也算优秀的成绩。但是在这之后,推研就与数字无关,而是要去思考数字背后,或者说这些数字说本身应该反映的事情——你学到了什么。这不仅仅是对知识而言,而且是有关选择。而在这个问题上,其实我并不能给出一个良好的回答,或者说,我在这之中看到了自己所关心的问题,与自己说具有能力之间的差距。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曲线与期待曲线似乎出现了某个交点。

  当然,就算是再具体的数字计算之中或许也是有着某种技巧的——但是我想对于这个数字,一方面是诚实,另一方面则是让它尽可能高一些。这或许是人之常情,但是这背后,这些数字构成了我这三年的生活,或者说,是努力的某种印证吧。尽管这种衡量是十分片面的,但是毫无疑问这是某种“输出”或者说“展示”。我需要它给我的过去提供某种认可,而在另一方面,或许只有我对我的生活最为了解。

  这种衡量是抛去了生活中很多鲜活的因素的。今天是七夕,例如这个节日本身所意味的感情一样,人与人的交往在这个过程中就是难以衡量的,但是这同样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之后的生活之中——倘若说有“生活”这一说的话。某种程度上老师其实说的没错呀,我其实是喜欢“输出”的,但是或许这种“输出”,更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我对我自己那不知从何而来的自信,以及为了获得别人认可的虚荣之上的。当然,可能后者是更主要的考虑,但是前者同样是重要的基础。而或许学习的过程,或者说,生活所教会人的重要一课,就是认识到自己的有限性。而在这“吾生也有涯,吾知也无涯”的境遇之中,如何让自己重新拾起向前的动力,让自己对自己的选择与道路有充分的自信,或许就变成了更为紧迫的问题。

  这当然是一种成长。在这两个月中,从期末论文到学年论文的结束,到招生、实习、格致,然后疫情将之后的一切安排摧毁,让我回到学校,在这个瘟疫横行的夏天,独自思考自己的未来。看起来这似乎丰富而多彩,甚至有那么一点奇幻,但是生活的现实是沉重的,它构成了未来可能性的基础。我发现我是在不断地与他人进行交往,这或许是没有办法选择的,但是我或许可以改变的,或者说,更多的是改变自己,让自己更加“舒适”,或者说,去感受到生活,真的是自己的生活,并且我要用力地“过好”这段生活。从赣江到湘江再到清江,地域的转变本身并无意味任何不同,但这片土地上不同的人,不同的地位与知识基础以及文化环境所形塑的不同思考方式与对生活的追求,毫无疑问,对我来说是有影响的。但是我终究是要选择自己的生活,这终究是独立于其他任何人,但同时会深深影响一些人的。

  而在今天,我的朋友,毫无疑问这篇是有一个特定的对象的。而在这样的语境之中,我总会感受到文字的孱弱。北京发布了暴雨预警,今晚又是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夜。我不敢奢望我们的未来,甚至其实我们的感情本身,都很难去述说,或者说,找到一种确定性,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但我知道你会在我身边,哪怕不是物理意义上的,我知道我们一起走过了一些路,也或许能够一起陪着走另一些路。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还记得我所认为我们的开始,是“探索另一种关系、以及生活的可能”,这一定是建立在彼此相悦,尊重彼此作为独立人格与自由生活的权利之上的。那么,就感谢你一直的陪伴吧。没有官宣,或许那也只是个形式,但是彼此知道对方来过,并且还在,就好。

August 14,2021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