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寻找我们的初心


渊博雅正 器识为先

追求卓越 传承创新



人文素养 科学精神

圣贤气度 家国情怀


编者按:
  最近整理寝室的东西,放到自己进入大学之后的周记本——大概是高中时代习惯的延续。上面的四行字,就是当时周记本的扉页上自己写下的。前两行属于新雅,后两行则属于雅礼。在这新旧交叠之中,我度过了大一的第一个学期。现在回想起来,那大概是我最充实,也是最快乐 一段大学时光。尽管之中也有很多负担,甚至从成绩来看并不那么亮眼,但是现在依然怀念当时的生活,以及当时那个单纯而努力的自己。如今又是一个选择的关口,我又会开启一段新的生活,但愿我仍然有当时的初心。
- - -

  从高考结束之后,将近三个月的时间里,仿佛一场染上了光年的梦境,如此的虚幻,让人迷了来时的路。以至于,如今走在如此真切的清华的校园中,竟同样如此真切地感受到这座园子的陌生——一切都是不属于我的。那些,那一切看似璀璨的未来与选择,是如此的不确定。曾经一直信奉着的,一直坚守着的,不论是价值观或是其他,又是否是这个世界真实的模样?

  我们有选择地遗忘,看到的很难说是完全的现实。无数的反转,不论是大或小,仿佛是为哦我们向未知的社会投入的一颗颗石子,溅起五光十色的涟漪。一切或许是阴差阳错,但历史又从来没有假设。在自己所选择的路上茫然地前进,只是,这一次没有人来告诉你绝对的对错——他们都爱着你,用着自己的经验打量着这个社会,而说得的结果,竟是如此的反差。

  “当作品出版,作者也就死了”,或许,可以相似地说,当人被放在聚光灯下,一个完全的人也就不存在了。仿佛世界是一块三棱镜,个人都站在其不同角度。就如力的合成与分解,有时外界的影响如此统一,以致将你拉扯到变形;而另一些时候这些力又是如此分散,仿佛自然界亘古不变的熵增法则。

  当我们看到很多,听到很多,甚至学到很多之后,我们是否还会记得,自己是为什么而出发?

  那勤奋与刻苦,不是为了让外人赞叹,不是为了被成绩单上的数字所左右;那摆放的书籍,是一种对人类文明的赞美与追求。

  我们注定有太多未知,因此更觉无力的可贵。

  有一种成长,叫做在一次次落败中知道自己在进步。

  在另一个参照系中,自己已然熠熠生辉。

  出世而不避世,悲观却不消沉,无用即最是大用。

  相信,且执着向前,自己的青春才不会迷航。

2018.8.24


后记:
  我大概希望,最近的自己能够每天有这样一段时间去将自己之前的随笔陆续搬运到这里。不到八百字的篇幅——或许是因为动笔让人对自己的表达更加“惜墨如金”——却已经凝固了自己最近要用两三千字才能表达的意思。但是最近自己的表达,或许这个是需要让自己在这种不想做事情的中去找到一些意义,而字数,作为工作量的最简单的衡量方法,是会给人一种安全与意义感的。这样说起来我似乎十分感性,但在迷惘之后,我或许正是需要怎样的感觉——至少是首先去支撑起自己的生活,然后再去考虑如何前进。而与此同时,我还要去不断的与他人交往,去为自己“赢得”一个未来。
  站在这个时间节点再次看自己在大学刚刚开始的时候写下的文字,会觉得自己其实很多方面没有变——尤其是在自己的表达,特别是这种“独属于自己的表达”中。那么这三年的岁月给我带来了些什么?我想,一个明显的感受是,我在敲上面那段文字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些句子,让现在的我有一种下意识去修改的冲动。但是这或许只是一个更小的方面,我不得不承认,其实我自己是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好的,只是经过了这三年,这些地方并没有得到重视与提高,反而变成了更为显性的,或者说,在选择时更具限制性的部分。刚好这里还有与夏老师的一次ooh没有整理,那就顺便做了吧。
  但是或许这次不同的是,我只能够采取一种“自我叙述”的方式。
  总的来看,在ooh的最后夏老师其实自己都已经理出来了一个思路——尽管我其实不承认之中的一些事情是对我的描述,但是这对我来说无疑都是需要注意的点,例如沟通,“自我”与跳出“自我”——或者说“定见”,对象性,文字能力。其实这之中的每一个词都能够有不同的表述,比如定见与对象性,这大概是那次聊天中被提到最多,但是对我来说,也最令我,可以说“不适”的部分吧。导学关系、协作能力或许都能够成为这两个词内涵的某种表达。而马院作为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研究机构——对,“中国特色”与“研究机构”,这两个词同等重要——夏老师十分坦诚地跟我说了在这之后所要面临的一些生活,而且我没想到的是,这种生活会这么快地成为我的生活。而可能但是我最大的问题,就是对这一切缺乏准备——不论是对未来的规划,还是是否能接受这种生活。现在看来,那大概就真的能用“懵逼”这个词来形容了吧。但是还好我还能够有我的感性,比如对行政工作并不排斥,对“迭代”的学术有兴趣,有较高的对于“试错”的容纳度等等。经过这之后的几天,我其实会感受到这是一个过程,只是那一天,对于之后的生活,夏老师向我诉说了许多“实情”,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是“劝退”——但对我来说,这或许是一个“能接受的非最优解”。当然,正如人文学院的老师所言,“你这个年纪还有太多的可能,我十分希望你证明我是错的”。但不论如何,在眼下这个时点这或许就会是我的选择,我的生活与叙述在悄然发生转向,我所能依凭的,不是那一堆光鲜亮丽的数字,而是那种保持求知能静下心来写作的心态。
  “初心”这个词,归根结底提醒我们的,是那个我们终究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让你成为了你自己”。
August 15,2021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