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唯有被粉碎时,才释放出我们的精华。
编者按:
这是“回顾”系列的第六篇文章。今天的文字与单向历依然应景。今天刚好是白露,一个具有浓厚秋天气息的节气,而不论是故乡传来的消息,但是事实上的天气,都让人感到有些寒意——可能除了今天的股市吧。其实这两天心情都颇不宁静,只是因为史料阅读的压力,已经还没开始的新学期就已经出现的两个DDL,让人不得不沉静下来去做一些,或许还算有意义的事情吧。或许对于新生而言,清华的课程以及思乡的情绪现在就开始潜滋暗长,但是他们还远远没有看到清华生活的全貌——但是他们又是懂得如此之多,以至于在大一的入口就想提前知道自己三年之后的未来。——这其实令我思考什么是青春,什么又是可能性。这大概是需要用时间才能给出更为明确答案的问题。而还好有文字让我记住时光之中的求索——毕竟我们想要的,远远不只是一个答案。
- - -
人总是要在路上,才能知道远方与故乡的意义。
而我在深秋的园子里奔跑,看着满树的黄叶漫天飞舞,从新绿走向金黄——这象征着成熟,但也是凋零的前兆。我不由得想到依旧温暖的南国,淅沥的雨水中又有着怎样的景象?我从未想到自己会亲历《故都的秋》中所描写的“香山的红叶,潭柘寺的钟声”,但是它们如今就在我眼前,在我耳中——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温馨与寂寥啊。
我看着阳光从窗外斜射入室,角度随时间缓缓流逝,仿佛能让人听到时间流逝的嘀嗒声响。在时间长河里走过的,如今已有太多人,但真正翻涌起浪花,留下过印痕的又有多少水珠?在我们慨叹“逝者如斯夫”之时,又是否伴生地感受到自己对时间流逝,甚至是生命的不可掌握与难以确定?我不知道这是人生的常态,或是人生的悲哀。
而当时间成为一种标尺,金黄成为一种色彩,故乡成为一个符号,我们所寄寓在其中的复杂情感,仿佛被一种距离所限,如汹涌在围堰中的洪水一般被刻意压抑。不断地向前,我难以想象当许多事物成为单纯的意象,而那种真切体验过的情感逐渐模糊,难以想象一切“无用之用”的意义——那愤怒而发狂地向绩点冲刺,究竟是人生旅程中又一个标尺,亦或是下一个束缚?总会怀念回不去的时光,这比金黄的故乡更难以重逢。我们害怕提起,怕过往的光荣成为现实生活伤口上的那一滴盐巴;但我们又害怕遗忘,当回忆被打上暖色调,我们又是否记得自己有批判与悲伤的权力?
当梦想的光照进现实,我们又何尝不是进入了一个比以前更亮、更宽广的甬道,去寻找生命中的另一束梦想之光?
当故乡与回忆渐渐凋零,我们又何尝不是与无根的浮萍相若,去做一些空泛的思考与批评?
现世依然流淌,生活如此现实,我们被时代的洪流与周遭的现实裹挟至此,停不下的是向前的脚步。
后记:
从文字上看,这篇与上一篇一样,都是挺典型的“旧时光”的印记。但是这一篇更为典型的地方在于长度与最后那似乎“不得不这样”,但是总是有一些“突兀”的正能量表达。——当然,可能文字就其本身性质而言,承载的更多的是一些不吐不快,但是不又不能在现实世界中表露的情感。这或许正是一种悲哀吧——因为这种悲哀的发泄形式,并不能带来事实层面的改变,而是一种聊以自慰的情感出口罢了。而或许在这篇文字中,更令我悲哀的是,我发现其实对于过去,自己一直是打上着“暖色调”的,换言之,对于过去的我,其实我自己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或者换句话说,一年后的我,乃至三年后的我,真的是同一个我,真的能够对自己的成长“感同身受”吗?或者说,我其实自己都无法使之前的自己感到认同?而正是在这种“不断成为自己讨厌的人”的过程中,自己又是否如黑洞一般吸走了周围环境中的各种本应存在的生命活力?或许这种状态并不正常,但是这个世界在每个人看来,本就是如此特殊吧。对我而言,似乎也更加适合将这个世界的碎片装进自己的心中,任它在心中兀自闪耀。
September 7,2021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