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让我走到天亮和你说晚安
在图书馆,一个人,突然好想哭。
但是不能哭,既是因为在图书馆,也是因为自己还穿着高中的校服。
这其实让人回想起三年前自己所面对的考试。但是我似乎已经失去了三年前对自己的那种自信。
这不仅有关时间与地点的变化,不仅有关周围人物的移易,而更加有关自己。换句话说,是什么塑造,或者说定义,或者说形成了我自己?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能有很多,任何人或许也都有资格做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回答,但终究,我需要一个自己认同的答案。
而回答这个问题,或许首先需要从周边开始说起。
开学第一周,或许确实有一些乱——但一种更好的说法或许是,我并没有做好进入到这种生活状态的准备。而这种“无准备”,或者说,不知道自己是否做好了准备,或许才是现在自己这种焦虑,但是又不想做事情心境的最好注脚。从去年开始其实我一直有一个,或许可以说是信念的东西吧,那就是想让自己“向内收”:大概是觉得自己已经“足够明白”人际交往,并且对此感到一些厌倦;同时也是觉得自己应该花更多时间去看一些书,去回到某种“学术”的道路上。但是在这一年之中,我越来愈感受到的,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或者说,我似乎愈发离不开它。如果我们定义一个词叫“生命能量”的话,我一方面在交往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能量无谓的消耗,但是一旦脱离这种环境,能量似乎也陷入了某种沉寂。于是乎我发现我其实是愈来愈“看他人的眼色行事”,不能哭,不能笑,不能回头,也不能前进——因为现在的状态,就是最让人舒服的呀,一旦有哪怕最细微的改变,都不会知道效用是会增加或是减少——而这又是回到了最开头所说的那个问题。而也正是这样,我似乎也不能指望外界自然而然地理解我,去让一切事件按我所预想的方式发展,但这又恰恰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
这看上去就是一个无解的循环,在这之中只有我的生命能量与时间在不断的流逝——而这两样尽管并不显性,但是却是具体可感,并且会让人感到遗憾、愤怒与痛苦的。我开始发现我自己其实是在被“推着走”,而这之后的重要基础,就是每学期我所选的那么多课程。这么多课程同时保证了我去与他人,不论愿意不愿意,不论最后结果怎样,进行了交流。与此同时这么多课程让我能够有去与他人交流的内容和自信,在每个学期末,尽管都会经历一段痛苦的时间,但是这些痛苦似乎也总是能形成文字,用一种感性的方式,其实是在“炫耀”“求认同”——在这个意义上,我其实又是在“为他人而活”。我承认我对这之中的一些知识或许是有一种本能的好奇与求知欲的,但是这似乎是如此飘渺,以至于这或许是感性的,但是一旦要落实到笔头同样令人痛苦——但是这至少比连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都不认同,随意拼凑起来的文字让人稍感宽慰。也或许正是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是震惊与我导进会对我发在朋友圈的小作文感到感动的——当然,或许是导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本身是有特定语境的,但是这其实仍然是对于自身文字认识的一种反思的开始。作为一名文科生,当然每天我的生活就是与文字打交道,但是我却在与这些文字的浸淫中,感到落到自己笔头的文字与自己所想要表达的渐行渐远——当然,或许我并不能肯定自己到底要表达什么,但是也就只是这么写,一直写,并且“向内写”。
陆续接到一些“来自未来的消息”,或许他们值得比我更先知道未来,毕竟我之后的生活,比起未来,或许更多的是在不断“向后看”的过程中去寻找对现实的关怀。又或者说,我现在的生活根本就不是某种“常态”,而是在一种巨大的“不能失败”的阴影之下的一种应激反应。当然,我的手头其实一直不“缺少”事情,只是在这种压力之下,完成这些事情的动作本身多少会变形,会扭曲。我希望我在两天之后再来看这段话时是可笑的,但是这种希望的背后,是我根本就没有为失败做好准备——需不需要做这样的准备呢?又或者说,我是否又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呢?这或许本身并不是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或者说,任何答案都是无力的,因为“生活自有万钧之力”——这句话本身,还是我六年前从《看见》里面看来的呢。
或许自己选择的路,也要自己一个人走完。
September 19,2021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