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下前天的单向历,恍然时间感叹时间流逝之快。
那页赫然写着:“和我同归于尽吧!”
昨天是一个丰富的一天,但本应有另一种“丰富”的方式,或者说,更加丰富。这两天北京空气质量很差,甚至连肉眼都看得出——大概我已经很久没有这种“下霾”的体验了。我看了看三篇文章还是上周写的,其实我在学期中有这样的一种感觉,那就是更新博客越频繁,其实是说明自己没有做什么“正事”。这两周我也逐渐感受到这个学期自己的特殊之处,那就是其实并非没有时间——当然要说真的要将每件事情都做好,肯定是时间不够的,但是也不至于在每个DDL之前,自己处在一个如此紧张,而又后悔的状态之中。
这两天的单向历都带有如此这般灰暗的色彩,我渐渐尝试去忘掉DDL本身——如果实在做不完,我宁愿晚交-当然还是保有对DDL时间的最后一丝敬意,一般是当天晚上,24:00的DDL被我硬生生地改到早上八点。当然啦,你可以说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其实自己在之前内心已经有了丰富的想法只是因为种种而不想动笔。这或许可以被归结为这个学期的状态,但是我不相信这种状态的名字叫做“看着时间流逝”。我或许会愿意相信这是一种“应激反应”,这是因为自己之前冲得太快,现在有时间让自己想一想,于是乎看到了生活更多,更有趣的面向。我发现生活其实还有太多形状,尽管我不能经历每一种,但是却必须接受所有种类。我发现生活也有更多选择,我并不需要去让所有人满意,但一定要有自己的坚持。或许,很长一段时间其实自己生活在一种幻梦之中,它让我有了一种莫名的自信与前行的动力,但是是时候从这个梦中醒来,去面对更加真实的生活——尽管或许,它也会被证明是一个幻境。
我知道这一切或许最终都只是选择,我或许会遭遇到不同的评价,但是我并不会平等地去看待它们——有的我知道我自己十分缺乏,但却不属于现在的自己,有的是我现在所亟需,甚至为此愿意去改变现实的。时间的流逝以一种常人难以发觉的速度改变生活,这个学期竟然马上就要过完一半。还记起一个月前自己说自己要改变,也有很多时间节点,但是我似乎都是在“追逐”这些时间节点,去被DDL,以及仍然残存的某种对于社工——或者更准确地说,对周围人的热爱——去维持自己的生活。生活从不确定性的摇晃之中逐渐恢复正常,但是这不确定所引发的震荡不断回响。我知道自己需要去做出改变,但是我现在又深处于“过去”之中。而这过去对于自己来说是有意义的,哪怕我可以说,我不认同它的评价体系与价值依归,但是我在这上花费了时间与精力,也获得了我想要的“东西”。这构成了如今的我一部分基础,也是自己现在,如果还能说有那么一点自信的来源,那就是新雅其所承载的声望——而我深深地感到我自己“不配”。这或许构成了一种更大范围内的“摇晃”。这不仅仅与我有关,而可能影响的是这个集体,以及之后的人。这是我所关心的,但是我似乎也只能共我自己身上开始改变。
所以我想今天晚上认真的写这篇blog,哪怕这是我这两天唯一“正经”写下的文字。我相信生活是需要一种“状态”的,而你的身体是能够接收到这种信号,当你的行为与这种状态本身匹配的时候,你会感受到一种高效率的满足,否则便是不断在与张力对抗。
最近其实发生了很多事情,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但是或许当我们这么表述的时候其实生活本身就已经开始摇晃,因为课内,其实更多有关于自身,而课外的家国,不知是怎样的风云变幻。恒大、孟晚舟、长津湖、班农,哪怕是当时再怎么刷屏,而终究是在谈论之中化作一句谈资。当然这之中有更多讨论可能更加切近,比如说双减、某明星嫖娼,甚至是推研与奖学金之中种种“耐人寻味”的点。我知道如今的中文互联网早已容不下严肃的表达,乃至国家的强力已经深入到个人生活的私密空间。于是我更加希望去寻找一种我认为具有理性分析的叙述——这当然也是某种偏见,你也可以说,这与那些“带路党”“小粉红”(我现在都还没有完全明白这两个词的含义,正如我觉得“键政”圈本身就是一个对我而言很神奇的存在)没有什么区别,而这或许就是人一直生活在一种偏见之中的结果——但是是否认识到自己的看法是一种偏见,以及如何去包容、倾听、甚至是改变自己原有的观点,这既是文科学术所不断训练的阅读、理解与表达,也是生活中十分重要的能力。或许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完整的表述这段时间、这件事情有什么“意义”,但是或许有一个更为清晰明了的判据,就是“感觉这个很重要”。——当然,知易行难又是另外一件事情。
令我感到惊喜的是,我把这个blog的地址放到了我的提问箱的首页上,我没想到真的有人会给我留言“很喜欢这个blog”。尽管我知道,这只是一种偏见对另一种偏见的认可——当然这么表述出来似乎就有一些奇怪,但是仍然要说声感谢。我不准备用这里的所有文字“干些什么”,这或许就是一堆bullshit,或许就是一个人在无聊的时候发的牢骚,说的絮语,但是这种“无意义”恰恰就是它的意义所在:它给我创造了一个完全由我自己搭建起来的意义空间,让我在这种实际上的虚无之中感受到一种意义的托载——尽管在这之后仍然是要面对现实,但是至少感觉自己更加“贴近”现实,对现实的思考也更加理性化了吧。
文字或许正是给人提供了这样的一种方式与工具,将本身碎片化的思想用逻辑去串联——当然串联的方式,选用的珠玉可能各有差别,但是对它最终过要达到的效果是有一种期待的。当然,在更多情况下,或许是因为自己能力所限,或许是因为面对观众的不同,词不达意的现象经常出现,甚至于作者都会觉得这段文字与自己的内心有一种疏离感,但这可能恰恰就是文字书写的意义之一。这或许可以被描述成,通过人为制造一种疏离感与一段距离,从而让人更加清晰地观察到这个世界。
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改变很多,甚至于传统在现实面前也可能不堪一击——正如刚刚被宣布取消的本年度12·9一样,你或许可以说这让人少了很多“形成共同体”的机会,但是这背后或许一个更大的问题是,我们是否需要这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大概理性会告诉我们,的确没有。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自我欺骗与自我感动。我没有能反驳这一观点的论据,或者说,其实我在两年前,直到现在,仍然是这么认为的。这当然很“政治不正确”,但是我觉得这的确是一个问题,不然我们也不会说“真学、真懂、真信”了。作为也算是搞过了一点社工,同时在这个评价体系之中至少到目前为止过得还不错的一个人——当然也可能是自我感觉良好——我会慢慢的发现有一些事情,就真的只是自己在它身上附加了太多意义-而这种意义很难被理性地描述与测度。而做一件事情,在自己内心是需要找到一种依归的——而在现在这个世界,可能我们多少都带有些“理性人”的影子。
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或许是每一个“社会人”都要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而在现代社会,哪怕我们说它已经是如此“原子化”,但是彼此之间还是有那么多的纠葛。而我们所经历的不同,以及知识结构与兴趣的不同会深深的影响我们对于一件事物的看法。而我们每个人在这之中,都是特殊的。
只是我们为了显得合群,常常冷笑。
October 25,2021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