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三载雅礼,百十芳华


三十四社团全部都不一样

  三年的时光打马而过,红墙翠古樟见证着我们的成长,操场蓝天下汗水挥洒着我们的青春。分别或许正是这样一个时刻,让我们回望,让我们感受心底情愫的跃动。也或许唯有亲身经历之后,才能明白雅礼两字承载的不仅仅是一所学校的名称,更是正芳华的一种精神、一种气度。

  雅礼,沉淀着历史、孕育着气度。三年中,我亲身经历了雅礼的一百一十周年校庆。在那浩大的排场、汹涌的情感面前,我不由得想,一百一十年对于一所学校究竟意味着什么?

  从语文课上开宗明义的“子所雅言,诗书执礼”之中,我最初地体味到了一种对于国学的追求。而沉淀于其中的,是一种对家国的担当。正如校歌中所唱的,及时奋发精神,好担当宇宙。而这在最近到访学校的陈能宽院士的身上也有着生动的体现。

  以此为起点,翻阅那卷帙浩繁的校史之后,我更加感受到,雅礼的发展一直与整个国家与社会息息相关。不论是在纷乱的晚清,美国耶鲁协会用庚子赔款等创办雅礼中学的前身——雅礼大学堂,或是在动荡的近代在长沙教育界声名卓著,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更换校名,“用一把斧子把学校送进幽深的甬道”,再到新时代的发展;从西牌楼到麻园岭,从沅江畔到枫树山,当我亲身重返那一个个地址,在校史与所学知识的连接之中感受到,这沉淀的历史是雅礼生发的基因,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信与气度,正如国乒的“江山代有人才出”,是历史赋予这座学校以内涵。

  雅礼,提供着平台、培养着心智。莎士比亚曾说:“凡是过去,皆为序章。”,雅礼生来就具有国际化的基因,也为学生提供着多样化的选择与成长路径。这也是我在雅礼感受与收获到的最多的一点——眼界的开阔。

  从初入雅礼在竞赛的“碾压”中洗尽铅华,让我更加准确的认识自己,明白什么是自己究竟想要的,自己应该做什么;到做出学习文科的选择,或许是为人生开启一段“之前从未想过的道路”,也正是对青春的芳华许下的一段诺言;再到在社团中选我所爱,做我自己,培养着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面对着从未有过的自主,经受过无能为力的挫折,也品尝过努力换来的甘甜,或许也正是对未来的预演。

  难忘曾经在空无一人的一班教室(大部分人都去竞赛教室学习了)写下那不知从何而起的愁绪,又拿过一本历史的“高刷”,在错误中愤然而前行。曾经无数次在长沙到衡阳的火车上写下一些似是而非的语句,如今看来或许是青春的踯躅。而在选择文科之后的“如鱼得水”,也是在无数挫折、欢笑、老师指导语同学交流之中,所体味到的冷暖自知。而一切的一切,在雅礼的天空下,都无限的包容。既可以看到国际部同学用英语舌战群儒, 也可以看到竞赛组的“大神”们奋笔疾书,还可以看到社团与学生会、团委会的五光十色,青春的并行不悖,在雅礼体现的淋漓尽致。

  雅礼所提供的平台,不仅仅是道路,更是遇见了许多不同,但同样优秀的老师与同学。不论是龚政军老师在每一篇随笔上的谆谆教诲,或是刘颖老师每一次考试后的耐心指导与分析,都沉淀在青春里,成为前行的明灯。当然,还有许多老师的指导与教诲,宛如曲折的道路上无数的路标,指引我成为如今的自己;又如长河中的一朵朵浪花,美丽而推动着流水向前。而在与同学的交往之中,也更加提高了我的交际能力。不论是在一起讨论问题,或是插科打诨,抑或为社团等事务商讨,都是雅礼的会议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历史的沉淀与平台的多元之上,闪烁的是青春芳华的光芒。雅礼最本质的属性是一所学校,是让我们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地方。而知识,从不限于高考;能力,从来多元复杂。在雅礼的三年,是精彩而不凡的三年。感谢雅礼,感谢所有的老师与同学。


  清华园里的银杏树黄了,那片金黄让我最先想到的却是教学楼前的银杏环抱。对零点钟声的敲响习以为常,突然发现高三等到教学楼熄灯的自己原来还是如此地“放荡不羁”。跑道延伸,却难忘350米跑道上看着教学楼的灯渐次熄灭挥汗如雨的自己。追逐光,百十年路上,社团活动可以吸引到我逃课参加,可如今却是一片残羹冷炙。我忽的发现,自己被一群人用谎言逼迫着来到了这个看似更完美的地方,却是给我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冷宫。


  或许是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发现高三原来是自己最后对生活拥有着确定性,可以毫无顾忌地阅读自己想看的书,寻找自己爱好的时光。那种对于一个目标集体狂飙突进的感觉或许再也不会有了吧,晚自习楼道里借着壁灯背书或聊天答疑的身影怕是很难再遇见了吧。那让自己逃课也要去参加的社团活动原来真的能办地比大学好,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心或许除了父母也再难给予。红墙翠古樟,只有通过思念的距离,才会发现原来所有一切不是理所当然,而是幸福环绕;也只有通过思念的距离,才会发现雅礼在我们身上打下了最浓厚的烙印,让人有自信面对前方的无限征途。——为读书和读书报告癫狂的人




  今天晚上本来应该认真做完翻译任务,然后继续写二学位论文的开题,结果去上了经济学原理,然后一边上课一边摸鱼,学弟来问我情系雅礼蓝的事情,一时半会还没找到(事后证明是放在了硬盘里),于是乎回忆就像开了闸,如潮水般涌来。
  四年,仿佛是一个抽象的数字,对于研究历史的人来说的确不算什么,但是当它真实的出现在一个人的生命中时,却是会令人感到敬畏的。今天是双十一,明天是男生节,仪式感在此刻爆棚,但终究会归于平寂。我不愿意面对烟花上散去的夜空,也会为晚霞消散而伤神。时间,是最伤人的。
  这篇文章是高考之后写的,似乎是一个没有发出去的宣传稿。四年之后,没有人再关心那个数字,那场考试也如生活中的一个小浪花而逝去,但是作为三年记忆的结束,我却无法不怀念与纪念。这篇文章在这里大概也是特别的,我选择不改一字,尽管这之中很多文字或许稚嫩,思路也与现在不同,又或者,出现了许多真实姓名。但是那就是我的过去,是我不能更改,永远感激的一段时光。今晚大概同样无眠,但有这段感动,我无法让自己停步。
November 11,2021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