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快乐只是暂时的,它对我们毫无好处。
今天单向历的话同样应景,只是这篇博文,由一个“任务”引发。
那就是去年当过助教的一门课,今年又要招助教了。这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接力——而对我而言,那当然首先是要把这条消息转到朋友圈。既然没有强调第一条转发,那按我的性子当然是要在文案上下一番功夫——只是没想到,这一下,就是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而我还有两篇小论文和两个Pre等着写——但不论如何,先把我这一个小时里面的实现那个记录下来再说吧。
想了很久不知道怎么发朋友圈,太长不看版:李蕉老师“纲要”课助教招募。
一门思政课有必要花这么大的力气么?如果以树洞评测作为评价体系,给分好+任务少无疑是一门课程要成为好课的“秘籍”,尤其是对思政课而言。毕竟,之后不会有什么人真的要学历史,而在这座园子里的人,又有谁没有学过历史呢?表达永远是危险的,因为总会有人不喜欢,总是可以有太多的解读;连带着在这个“内卷”的时代,评价也变成了一件危险的事情,毕竟一个一两百人的课堂,不可能所有人都是A-及以上——毕竟大一的3学分意味着在计算成绩的时候至少占有5%的比重,而只要不是4.0,就意味着要用可能是四五倍的4.0来弥补这个“失败”
想了很久不知道怎么发这条朋友圈,太长不看版:李蕉老师“纲要”课助教招募。
说起来与蕉爷的纲要课相逢是场意外,但或许也是一种得偿所愿——两年前我同样填过这个申请,只是最后没有通过。三年前纲要课的记忆在脑海中仍然鲜活,那是我第一次为了一次展示,一篇文章而反反复复地修改并且与老师交流。汉口的码头工人成为某种原点,让我顺流而下看到更广阔的海洋。如今,当初的那些行为或许用“内卷”这个词就能轻易概括,但每个人或许都对一门课有着不同的期待——如果以树洞评测作为评价体系,给分好+任务少无疑是一门课程要成为好课的“秘籍”。但那个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收获到了什么,又为什么能收获到这些,故事远在一个学期的十五节课之外。
助教的经历或许可以被看成是一种认可,甚或是一种荣誉,但它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成长
这是我本来准备的两种朋友圈文案,但总是觉得差了那么点意思,或者说,容易带来误解,因此可能这里才是一个更好的发布平台——毕竟不需要去解释更多“这是不是凡尔赛”,或者去面对更多我可能都没有意料到的回应——毕竟,INFJ还是社恐的(不过你也可以认为这是一种自我标榜)。
但是这或许潜藏着一些更令我感到害怕的事情,那就是对我不感兴趣的事情,我竟一个字也写不出(特指写不出让我满意的文案)。我知道这也是一种能力,甚至是对文科生而言一种必需的能力,但是我现在似乎失去了它,或者说,我对我说可能面对的受众尤为恐惧,哪怕是在朋友圈这个已经是具有一定私密属性的表达域中。正如赵老师批评的,“有的同学就是缺爱,想让你抱起他,举高高”——当然你或许可以说这是上完政治哲学的一种后遗症,但是我想这种批评尽管辛辣,但的确戳破了一些幻想与美梦——欢迎来到现实,我的朋友。
上面两条朋友圈的编辑思路都很明显:一条有关外部环境,诉诸内卷,一条有关自身,诉诸历史。但是这些反而又落入到了某种特殊性质中——当然或许让我说起这段经历,最重要的恰恰是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特殊性。这或许就是某种吊诡的回环吧。昨天刚弄完推研分享会,最后一个的我没有做什么控制时间的准备,但是我感到了一种特别难受的感觉——那就是我似乎有一些想表达的,但是不知如何表达,也不知在这个场合表达是否合适。正是因为明白自己的特殊性,我不敢对外在于我的这个环境去做出某种描绘——因为这一定是从我的有色眼镜之中所看到的景象,而这对多样的个体所潜藏的无限可能来说,是极不负责任的。而更为令我恐惧的是,我甚至不知道如何去表达我已经知道的——当然这或许是因为有两位学长在场,但是这或许不是最关键的,而是我感受到了一种生活的戏谑与场面的严肃之间的张力,我不得不用一种复杂的语言去尽力描述一个直白的概念作为伪装,但是这对于彼此都是一种时间上的浪费。我发现,哪怕仅仅隔了一年,我也很难理解这件我刚刚经历的事情对于一年前的我的感受,更不用说一进来就是新绩点和“后疫情时代”之下的大二大一所感受到的这座园子氛围——我们所在的,真的是同一个园子吗?或者说,这座园子本来就有这样的一种技能,对不同的人展现它的不同侧面?我不知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诚然这座园子给了我们太多选择,也给我们带来一些虚幻的荣光,但当这座园子变成生活的空间与场域,在更为现实的语境下,我们是否又能让彼此理解自己的关切?又是否仍能让更多人理解这种关切?诚然,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功利主义意义下的“最优”解,但是人生似乎并没有一种“局部最优可以推导出全局最优”的性质,而在这个快节奏的消费社会之中,一步错步步错可能又真的是现实——这或许是一种悖论吧。
讲了半天还是回到有关助教的讨论上来——当然,其实我也不知道要讨论什么,或许是对记忆的一种怀念——而这背后是一种对现实的不满;或许是一种模糊的感觉——而这背后是尚未形成的思想。哪一种,或许都是更应该被自己潜藏的。
表达是危险的,数字更是。
November 29,2021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