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No Difference


等风过老树叶尖

把故事连缀成篇

字里行间怀念

来得缱绻。

  应今年“情系雅礼蓝”的邀请写了篇稿子,话不多说先po上来。

No Difference
  本来想把标题起作“并无不同”,想了想似乎不够有吸引力,倒是英文给人一种奇妙的感觉。大概这也是符合雅礼的调性的——在刻板印象中,雅礼的英语教学水平一直是独领风骚的。
  经历了又一个三年,高中和大一的经历在我的脑海中只剩下了一些碎片,但这两年参加高考招生与考教师资格证又以某种意义上“强制”的方式将我不断带回三年前。三年改变了很多,比如文理分科,自主招生,但不变的是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
  这其实同样可以是面对考试的态度。如果说,高考是“一间黑暗的房子里洗完衣服之后开灯检验”的时刻,那么高考之前就是不断洗刷的过程,是知识不断内化与熟练的过程。高考的好处在于,你至少知道自己“要洗几件衣服”,甚至连用什么工具来洗衣服都告诉你了——当然你可以选择一些“奇技淫巧”,比如说洛必达、泰勒或是拉格朗日。而当开了灯,你发现自己身处于一个“洗衣房”之中,不仅身旁还有太多的衣服等待“洗涤”,并且也有太多的新工具——洗衣机、烘干机、洗鞋机(orz只是因为清华宿舍楼里真的有这些机器,bushi)能大大加快你洗衣服的速度,只是现在告诉你的是,你必须在一个学期之中就学会这些机器怎么用,并且总结出“衣服形成污渍的四种原因”(孔乙己的烂梗了,哈哈哈)
  诚然你可以说这是某种“fly b**ch”(这里应该有张图,只是我懒得去找了),但是雅礼对我来说仍然鲜活的一段记忆,是自己从竞赛班转到文科班的那个雨夜,与一位老师交流很久之后独自走进幽深而无光的楼道,在教室外听完了我高一班主任讲的最后一堂晚课,几句的简短的交流之后,他跟我说,就算你之后去读文科,不要忘记你是从这个班走出去的。那个学期随后的日子里,我在空荡荡的教室里上晚自习,望着他们所独享的那栋楼,仿佛就是选择了两条不同的路。我发现有些知识即便是我非常努力,也不能像一些同学一样迅速地理解、掌握、运用,然后举一反三——在大学里这样的例子简直太多太多。但仍然要说的是,你能看到这篇文章,说明你完全有能力在高考中取得一个好成绩,但在更漫长的路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六边形战士”。
  在竞赛班形成的友谊,让我看到有作文只能写出一句话的同学最后拿到了某学科国际竞赛的金牌;同样,有人能够完美的答完理综试卷,但最后却选择了复读。诚然,自主招生与强基计划有太多不同,但倘若硬要说相同,我想是其所提供的那“多出来的一次机会”,而竞赛,就是给人更多展示机会的一条路——而到了大学,除开成绩的评价体系之外,同样也有一些不同的道路,比如社工(社团)、科创能让你的能力得到展现。我现在还记得高三自己准备自主招生的时候,拿着一道我想了整个晚自习的数学题给他们做时,他们可以在读完题后毫不停顿的向我滔滔不绝的教授,并且相互讨论这道题曾经是哪次考试怎样改编。他们都是我的同学,哪怕我们之后仍然在一个学校(或是隔着一条路的那所学校),但我发现我与他们之间已经有了一道无形的铁幕。那不是一种“囚徒困境”也不是一种“装逼”,他们有自己的一种高中生活,以自己的方式努力着,那种汗水与辛劳同样是一种对知识的渴求。
  高三的一天,我曾听他们中的一位向我抱怨,自己的“化学里的有机推断题做不好”,过了两天他满面春风地跟我说,他用了周末的时间梳理完了所有高中范围内的有机方程式,之后做这种题游刃有余。我自然是不懂什么是有机方程式的,但我的直觉告诉我这不是一个小工程。这种学习能力与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在高中与大学不变的。
  考试,是选拔也是一种检验,他一定是有偶然性的,但在这种偶然之中是一种必然。倘若考试要求的是“一杯水”,当你准备了“一桶水”的时候,自然不必担心短缺。同样,在大学之中,或许“特奖”的造神运动轰轰烈烈,当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外界的喧嚣也就自动与你无关。
  在高考之前的每次考试,都只是模拟考。而在三年之后来回看,高考似乎也显得不再特殊。我们身处在这样一个变化的时代,却在努力地寻找着确定性;身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却在不断地思考最原初的定理、公式与问题。变,亦不变,愿你成功,愿你归来仍是少年。
  之前也很多次回忆过高中,这篇文章的主题其实是我大一时候主题团日的稿子(在这个Blog上也曾发表过),观点和比喻也都不新鲜,但却可能是第一次被我用书面的形式整合到一起。昨天晚上和同学约饭,从五点一直吃到了九点——当然重点肯定就不是约饭了,而是聊天。聊天当然就逃不出吃瓜和高中两个话题。我其实仍然感到十分恐惧,因为我仍然对此只有一个故事。我尝试显得真诚,但真诚又是在这个时代最危险的事情。那位朋友告诉我——但其实昨天我与他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什么是“朋友”,或者说,身边的关系应该如何被定义——他觉得我这个Blog是对过去的回忆泛滥(大意如此)。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我也是在今年逐渐感受到自己所具有的特殊性。过去并不必然构成历史——或许过去构成了历史的原料,但是历史还有一部分是对过去的书写。那位朋友跟我讲了他的一些感情经历——而我知道这是对我“听”的训练。很难说我为什么觉得这种交流是必要的,或许只是一种摆烂的空虚吧。很难说这种状态是否是正常的,在一个长期的DDL之下,一些事情的意义似乎在短期被自然地消解了。如此随行的写写东西自然是令人愉悦的,但是这并不能被赋予更多的意义。回忆是彩色的,但是我们终究离回忆渐行渐远。生活当然是有某种理想型的,对待生活的状态也是不断变化的,但在这种“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的世界,这个动荡、摇晃、变化的世界如何找到某种确定性,如何找到某些值得坚守的,并且让自己长期努力的东西,这不仅仅是有关外界环境与评价体系,更根本的是有关我们自己。
  这种想说一些话,但是说不出来的感觉好难受呀。

December 02,2021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