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愿你生动真实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人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旧热爱生活。

  树洞走了。

  更加规范的表述或许是,树洞被关停了。对于一个处于“灰色地带”的网站的离开,或许本不应有如此大的情绪,甚至占据生命中宝贵的三四个小时,但是读着那一段段话,看着树洞里最后的留言和堆叠的数字,我这个泪点很高的人竟有那么一丝感动。尽管要知道,这可能也只是一小部分人的自嗨,这座园子明天还会照常运转——明天是个普通的周二——但是,这座园子里的一小部分已经永远离我们而去——尽管用的是“暂时”一词。我们在愤怒什么?在愤怒言论自由的消失么?在愤怒缺少能够共情的场域么?愤怒私人生活被公权力的粗暴干涉么?似乎很难做一个明确定义,但是这件事就如此鲜活地发生在现实中。树洞的最后是一场三体的狂欢,在现实中向我们展示了二向箔对地球攻击之后一切归于二维化的场景的可能。树洞的最后也是一场管理员的盛大谢幕,尽管不知道彼此的身份,但那文字已足以展现出这个匿名空间的包容与温度。很遗憾,因为洞规,我无法将其贴上来——这是违反我自己的道德准则的,但是那种感动是长久的——或许是自己很久没有读到如此切近,又如此温暖的文字了吧。

  好的,让我们还是回到这个“树洞”的本身上,来看看今天我又做了些什么——当然是没有什么,读完了一本书,理清了二十年代波橘云诡的中苏关系的基本途径,本来想接着读下去,但自己去游了个泳,然后回来就在刷树洞了。这样看来,今天一天确实很简单,也没做什么,甚至我今天早上一节研讨课的材料还没看——但是我现在是如此迫切的想将这种情绪留下,尽管那十分复杂,五味杂陈。

  有关树洞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其实已经在管理员最后留下的文字中了,我想那比我上一篇写得更好,更优美。我们终究是活在现实中的人,现在是清华的期末季,大概大家也都挺忙的,我们也不能对这件事改变什么——所以去追问原因大概也是徒劳的,我刚刚发了一条朋友圈,配图是第三份《决议》的一部分,图就不放上来了,但是我想留一句话,“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至于改变本身是什么,我只能说dddd。今天与朋友聊起这件事,还促使我去重新回顾一年前我自己曾参与过的对清华同学政治倾向的一份调查的结果——同样很遗憾,因为这份数据的敏感性,我同样无法将其原文与图片传上来,但可以说的是,这十年来清华有入党意愿同学的比例下降了近20%,同时在经济政治领域的价值观左转,但是在文化领域的价值观右转。在上一篇博文中我们已经讨论过树洞舆论生态令人悲伤的状况,在清华如此大张旗鼓“课程思政”“三位一体”与“又红又专”的传统下,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或者说,为什么同学们在匿名社会中的言论所形成的潮流会是如此,无疑是令人深思的。当然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是现今话语体系的解释力不足,但是比这更加严重的,或许是对网络空间治理的粗暴化、简单化以及管理着自身“风声鹤唳”与“二极管思维”。当然我们也不能对此改变些什么,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唱,“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如果这都不可以,“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有意思的是,今天凌晨正好是今年最后一场流星雨极大的时刻,在树洞存在的最后几个小时也有帖子动议一起去紫操唱歌。我不知道这件事情的后续,但是这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实已经能够说明对于现实的反抗。——“现实”这个词我输了三遍,从“强权”到“管理”再到“现实”,这让我想起我在形成这篇帖子的时候,竟一瞬间忘记了打“hexo n”的开头——或许这就是一种表达的激情与理性的修正吧。

  我不想去比附1984、动物庄园或是全景敞视监狱,我只是感到庆幸,基于我在校团委的短暂经历以及放弃提交辅导员报名表的决定。“我只是不想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但同样感谢这之中的人,给我的温暖。

  在这个社会中,表达是危险的,尤其是历史的表达,大多是经不起“文本细读”的。但是我们心中永远有那样一种理想主义照亮着前行的路,去执行我们在这个黑暗的时代摸黑前行——哪怕永远看不到光。


  另外,来记录一件私事。

  尽管并没有在这里说过,但事实是,我在八十多天前“官宣”了——先不要急着祝福,下面的叙述基于我女朋友的朋友今天发给我的一段消息:“我来暗示/明示一下,(我的女朋友)觉得你们俩现在的状态跟她想象中的恋爱不太一样,懂应该怎么做了叭”。

  我之前在tape之中答应过要写一篇博文介绍我与女朋友相遇的过程,可能这是一个契机来反思这段过程,然后对那段话做一个不成熟的回应吧——我大概是不会把这段话发给我女朋友的(当然,她如果看到另说,我会在写作过程中考虑到有这样一位可能的“读者”的),毕竟,这是我自己的博客。

  其实上面那句话已经说明了问题,或者说,从我的角度而言,我不爱整活,理性、有距离感(当然,高情商是,有分寸感)。我不期望这段感情有什么结果——当然,它很有可能没有什么结果,不过那也挺好。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一年前期末季的某自习教室,我在那位朋友在场的情况下对我现在的女朋友说,“我想我们可以尝试探索一种新关系的可能性。”可能这可以被当作是一种比较煽情的表白,但在我的心里,这句话我是有认真考虑的,或者说,我想表达的就真的是其本身的意思。尽管从现在的后见之明来看我会将其作为我们俩亲密关系的起点,但官宣要等到两百多天之后。而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换言之,我其实也会认为这段“感情”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或者换言之,我根本没有想象感情应该还是什么样子的。那位同学让我去知乎找一些回答,然后我发了一张问题是“你想象中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的回答:


亲爱的,

一旦你开始想象,你就会将你的想象有意无意地强加于你的另一半身上。

你希望的爱情,是你希望TA成为的样子,那是非常危险的处理关系的模式。因为最后你会发现,你爱上的是你自己的想象中的TA。

不是让你停止幻想,是让你好好去接受对方,那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TA,而不是带着晕轮的TA。


  说实话,这段话其实表明了我对于这段关系,或者说,目前对于一切关系的基本看法:“我们彼此是独立的个体”。当然这句话改变不了“人是社会化的动物”的事实,但是或许在任何关系之中,都要给彼此留下那么一丝丝空间,去忍耐,去包容,去接受。任何一段关系都不意味着关系建立之后“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相反,只是你进入到了我的生活之中,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会想着你,在适当的时候欢迎你影响甚至改变我的生活,但我们彼此都有各自的生活。在这八十多天之中,或者说在这将近一年之中,我们俩都很忙,当然,从招生到上课到实践,我们创造出了一些“集体生命”,但这或许还不足以成为我们关系牢固的基础。我明白,我们之间的关系与一对不到一百天小情侣通常的模样大相径庭:我们不一起自习,不一起约饭甚至一天连微信都不会互相给对方发一条——对,那样不仅仅是外人会质问我们这段关系的实质,或许我们彼此都会想,这种“关系的新可能”究竟意味着什么?很遗憾,我没有答案。

  这并不是我想“甩锅”,将一切归咎于客观外在条件或是我的性格,我能感受到你在我的心中占据着一种特殊的位置——但是诚实地说,那或许在通常意义上说,用“友人之上,恋人未满”来描述更加适合。当然我们不得不考虑到这段关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外在条件,那就是招生及其中的人。我们俩或许都是在这群人面前表演,或许在之前的很多时候享受,或者说,至少不排斥这种表演,但是那终究只是一场表演。我想我明白这一点——当然有一种可能是“假戏真做”,但是毫无疑问在现在,这对我而言就是“揠苗助长”。我想我并没有想好如何接受一段关系,甚至连要接受怎样的关系都还没有想好,我只是有一堆原则,以及一种感觉。你尽可以批判我,去用诸如“渣男”“空调”的标签加诸于我——或许那对我来说反而是一种解脱,那让我重新回到一个原子化的个体的怅惘与自由——那么如果这样对比,或许我们俩之间,就是建立起了氢键吧。

  当然,我会愿意为了这段关系做更多,甚至“牺牲”更多,但是或许我并不会主动做这样的事情——当然,谁知道呢?正如你说的,做一份社工是为了快乐。我同意这种观点,但我其实会想,如果世间本就痛苦,又何必追求快乐?对于一段关系而言,我以为最基本的是让彼此在这段关系之中感到“舒服”——都还不用说什么“归属感”“情感”或者“获得感”。我相信生活细水长流,相信时光会给我们答案,而如果这一切的答案本就已经写好,又为什么要用努力提前知晓,或是徒劳地尝试改变这一答案的深浅?这或许不是一种“听天由命”,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敬畏——毕竟我们每天所过的,就是生活本身。

  我想我不需要做出更多的假设,比如说“希望我们仍然能够是朋友”,但我的确没有更多的idea。我想对彼此都不需要说抱歉,这或许就是一场实验,一场演出,一场在外界压力之下的“应激反应”,一段用时间去揭开最终可能性的过程。

  在一切背后,或许还是要回到那个最根本的问题,“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去哪?”我不知道,但或许你有答案。

  “愿你我生动真实”。

December 14,2021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