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有两种力量,在我们一生中激荡。一种推着我们向外走,一种拉着我们向内收。一种力量去远方,一种力量回原乡。
《南方周末》今天发布了2022年的新年献词。不出意外又迎来了一波朋友圈刷屏。但粗看便已不太令人满意。稿子还是一样的华丽,甚至今年还少见地出现了几段诗歌的形制,但却总觉得少点什么,最直观的感受是,没有一个点能够直接击中我心,换言之,或许我已不是这篇稿子的“目标受众”了吧。傍晚便有朋友找出了十年前《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而我一直心心念念我高考那年的新年献词,读来依旧温热。或许是时间在这一刻停滞,或许是我对文字的感觉并没有得到什么提升,但或许问题并不是文字本身,而是文字的意涵。机械地堆叠,片面追求字数自然是容易的,但这只是“失去灵魂的卓越”。再读读今年的新年献词,一个显著的感觉便是这之中的“人”似乎消失,或者至少是“噤声”了。华丽的辞藻,工整的形式背后是空洞而“正确”的灵魂——或者说,根本就没有灵魂。
不能躺平,歌功颂德,将自己的奋斗融入国家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做出正确的抉择。这些有错么?当然每一句都没有错,但是当整篇文章,作为对一年的总结和对新一年的展望,只有这些,作为一名读者,作为一名敏感的,读过之前这份报纸新年献词的读者,我只能说声失望。过去的一年中,中国大陆的舆论风向的转变在十八大以来可算是猛烈的,哪怕是在这座园子中,一个匿名社区的关闭引发了一次壮烈的仪式。当然,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也是社会的产物,或许我们在这舆论场中本身就经历着一场教化,或者说,“说新话”的过程。而语言是承载思想的,但我们再也难以名状理性,再也难以保持独立的判断与思考,无疑是令人恐惧而悲哀的。
当然,我也是在这个社会之中,不能改变什么,甚至还面临着各种各样作业的压力——毕竟,成年人的世界哪有容易二字。当然,这听起来特别像鸡汤,但如果是事实,又为何要否认?如实的叙述事实,并且寻求让事实在未来变得更加美好,才是我们现在应该努力的。但是倘若我们都不敢面对现实,所谓的自信不过是自欺欺人,更不用说要对外传播。也认识一些搞理论的朋友,我很深刻地知道那大概是我很难达到的境界,但是我们是否可以去进行理性的讨论,是否可以在一个范围内展开讨论以尝试达到相互理解。当然,要达到这样,对自己的语言与表达的注意和打磨是很重要的方面,而另一方面是修炼自己的性格,锻炼自己的思维。后者或许是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完成,或者说,这所有都是值得用一生去追寻的。
这当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常描述自己最近的状态,或者说,上了大四的状态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笑。这当然不是一种好的状态。每天通过一种外部的强制来让自己勉强保持一个规律的作息,然后去在茫茫的外部信息逐步定位到自身所关心的内容。但是自己现在或许还需要更多的输入来让自己保持输出。输出当然是重要的,并且是一件需要不断保持的事情,而一天的时间就这么多,仿佛还远在未来的事情靠近也就是如此悄无声息的事情。在这个纷乱的年代仍然保有自己的追求,不被他人所扰,是一件需要定力与坚持的事情。
这大概会是今年的倒数第二篇,或者是最后一篇Blog。去尝试改换表达,去尝试精准表达,让我们站在年尾回望2021,然后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尽管,这本身并不能改变任何事情。
December 29,2021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