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初见都兰 Part 2


历变城乡:青都之兰 实践系列推送Day 1 Part 2:茶卡-都兰

编者按:

  没想到今年第一轮博客的大规模更新是因为这个,当然这是意料之外的,或者说,整个实践本身就是自己一天晚上的临时起意。但是到现在,尽管昨天晚上零点睡,今天早上五点起,然后现在已经到第二天凌晨一点,我却仍然有“充足”的精力,或者说,可能我只是在“自己剥削自己”。现在室友也睡觉了,我当然要“收敛”一些。但是这种感动却是长存的,至少我可以确定的是,三年半我参加过这么多实践,这一次第一天的感受可以说是最好的。这让我或许可以说是做了一次“自来水”写下了这么多文字,当然,欠下的开题和阅读还要慢慢补上——时间也不多了,明天就是最后期限。


(书接上文)

  嗷,我终于知道了在这一片荒漠之中的彩旗搭成的三棱锥是什么了——那是具有当地特色的墓地。在这“荒郊野岭”,排泄被几块上写着“WC”的铁皮钢板所解决——这未免有一些荒诞;而放养的牛羊就在这周围吃草,仿佛是一种和谐?我不知道。

  终于,我走进了一块没有信号的地方,而这里还有几户人家。这让我想到之前新雅想象中的耕读,同时,这漫长的班车经历,又与在疫情影响下本应经历了川西之旅得到了那么一丝呼应。尽管自己现在处于一种个体状态,或者说,生活在另一个共同体之中,但是这种根本的问题意识与感受是极容易被激活的。当然,这种环境本身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但是当我们作为现代人被抛入这种环境之中时,我们所经历的反应便变得有意义。

  而大概在这里,我们要翻山走一个发卡弯了——这还是很新奇的体验——尤其是考虑到没有信号的情况下。路边吧标语的落款很耳熟——茶卡,嗯,另一个盐湖,很美的地方。我没想到的是司机在这种状况下还能超车——大概是一种“赶路”。沿青海湖那条路所耽误一个小时,现在看来也只有半小时了。

  不知道为什么导航总是固执的把我导到高速上,明明国道路途更近,同时路况上也没有什么差距——如果是在北京,情况大概就完全不一样了,对,说的就是早上的滴滴打车竟然把我们导到了京密线上,要不是我们和司机都头脑正常(指不缺那十块钱高速费),那就出大事了(此处应有狗头)。经过茶卡盐湖,我是真的没有想到自己会有机会在同一条路上满足两个我之前心心念念,但又一直没有找到机会做计划去的地方,而且可以想象,这种地方一个人去当然是不现实的,现在竟然一次满足,可以说是“双厨狂喜”了(尽管我不知道这个词用的对不对)。辽阔的,可能也不能说是大漠,但是这应该可以算得上是荒原,与前面的两个小时相比,更有了一种,可以说是质朴的感受吧。植物从茂盛的低草,逐渐转变成一簇簇的草丛,伴随的,是海拔从两千多上升到三千多,这也能让我们最直观地感受到自然变得严酷。时间一点一滴过去,逐渐来到日暮时分,什么叫做“大漠孤烟直”,什么叫做“长河落日圆”?山峦为这种景色增添了层次,草丛和冰雪为这种景观增添了现实感,但最重要的,还是这种无与伦比的空间感与时间感的交叠。这路在这里,我们脚下的这条至少有了几十年历史,旁边的高速也是这个世纪前十年的产物,而这周边的山峦,无疑经历的是更长时间的风霜。流水也是如此,尽管现在是冬天,河水枯槁,一片冰雪,但已能想像夏天的磅礴与汹涌。这时候,国道的劣势就体现出来了——我们要与河水来一个“亲密接触”,但这就意味着路面上附着这积雪。好在路段不长,而且这让这一路平顺的旅途有了更多的“真实感”——毕竟,要论经济,这里可真是不够看的。但是所有都能用一个冷冰冰的数字衡量么?那理想的家园,不就是《莫比·迪克》之中所描绘的坟墓?或者用中国的话说,鸽子笼?月亮很快就取代了太阳的光辉,我们穿行在一片浩淼的河川之上——大概这是很季节性的,就算是后修的高速,也没为止留出多少高度。但是身边的山峦在提醒着我们海拔的升高——他们更多地戴上了冰雪的面具,在那一片质朴的白色上,仿佛是一种最好的装饰。就如在西宁就已经能够明显的感受到这种异域风情,只是这并不与“现代”格格不入,它只是一痕,展现出自己民族的特质与信仰,但又不太过,能够让人感受到那种真诚——就算是戴上了厚重的防护服:在西宁汽车站客运中心,进去要先查行程码,如果是外省来得还要看核酸。很能理解这种重复、麻木而又不被人理解的工作能够让人滋生多少怨言,于是那句听上去冰冷,但又似乎有那么一丝温度的“核酸!”(我实在不知道要用感叹号还是句号,感叹号似乎又特别像一种命令,而句号似乎有没有那种威严),而我麻溜地拿出核酸报告的时候,那句欣喜地甚至有点可爱的“好的!”,让我第一次在这种程序性的工作之中感受到了一种感情与热爱——可能也说不上热爱,但是至少是话中含情的,要知道,她们也是大不了我们几岁的人呀——人,这一个字就能够说明一切了。

  太阳一点点落下去,现在已经是到了暮曙光的时分,仅仅就字面上“断章取义”一下,“敕勒川,阴山下”也不过如此——当然,“阴”在这里,就是实指天气了。当然从气象学意义上来看当然不能叫阴,我还忘不了之前在拍摄茶卡盐湖的时候,明晃晃的太阳让我睁不开眼睛,但是这时候那一点点云没有了光芒的照射,给天空披上的那一层面袍,却是仍然感受到了这一阵阴森与恐怖。离开青海湖后我们过了一个隘口,然后又在一个休息区休整了一下,然后便是穿过了一大片河漫滩,其间几乎总是与G6京藏高速并行。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很少在路边看到成片的牦牛群了,连牧民的那种一幢幢的房屋也少了,更显出自然的严酷——而自然的本性之中,也包含这条。我想,这是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承认人类的无知与有限性——而这已经是充分开发过的路段了,我相信在这路本身的建造过程中也有着一曲悲歌,只是我们用礼赞,用对景色壮美的歌颂轻而易举地就将其一笔带过,而这恰恰是不尊重“人”的表现——毕竟,我们行经此地只需要一个多小时,但这和背后可能是数以年计的辛劳。孤零零的电线杆与对向来车明晃晃的灯光顽强地守着人类最后的痕迹,但是这回,更广大的天地毫无疑问是属于自然的。

  让自然回归她本来的模样,认识到人的崇高与规定性,同时对自然心存敬畏与感激,这是这壮美的风景之下,要与当地“人”实在的打交道之前,我用一天的碌碌,得到的最深的感受。


  后记:在这样一片荒原之中,有两位乘客下了车,向夜幕更深处走去。目力所及,我看不到什么建筑,甚至连那一条岔路似乎都只有短短地一截铺装了沥青。而他们走向的方向,正好是另一个河谷——能看得出来。高原的太阳不想这么早的离去,在山的对面,大概已经沉入地平线十度左右了吧,仍然给人以一种残阳的黄白——那不是残阳如血,也不是仍然可以掌握局面的红白,而是一种沉重的,但是努力在这之中透出光亮的黄,而被云层遮挡显得更加阴郁——大概它也没想到自己最后的努力却会收到反效果。而我们,就似乎如武侠小说中的侠客一般,“向那黑云妖气处前进”。而我作为这个支队之中年级最大的人同学,又能够做出一点什么不一样呢?或者这其实回到了实践对我来说没有解决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要去到当地?”“实践对自己又有什么作用?”——除了那些无所谓的文字材料(比如说新闻稿、推送或是调研报告)以及那些漂亮的,值得在朋友圈炫耀的照片之外,还有什么呢?当然这些可以让我们在评价层面拿到奖项,得到更多的物质支持,也似乎交到了更多的朋友,有了一段更丰富的经历,但是这些之外,然后呢?——你或许可以说我想要的太多,但是不得不指出的一点是,这些似乎都是某种意义上的“短期收益”,而当我们选择将这段时间,这些金钱投入进去之后,哪怕有着友情,哪怕有着报销,我要给我自己一个理由——对,最为重点的事,给自己一个理由。太阳终究完全落下去了,一片黑暗之间那些赶路的大货车更加耀眼,对他们而言,他们的旅程绝大多数不会止步于这个小县城,而是更为邈远的格尔木、拉萨、甚至是日喀则。而每一个地名之间,都可以说是半天,甚至更多的时光。而伴随他们的风景,在上面这么大篇幅的礼赞之后,或许就变得平平无奇,甚至千篇一律了。而这种“熟视无睹”可能正是问题所在。当然,还是要理解这些司机们的,青藏线是进藏线路之中相对而言已经是最容易的一条了,而进藏毫无疑问会给他们与所付出的心血与时间相对应(但不是成比例)的报偿。这时候我想起了两件事,一件是去年进藏的,新雅书院第一位从军的同学,此刻他肯定是在雪域高原上的某个哨位深情地凝望着这片他饱含深情的大地吧。尽管我可能不会选择这条路,担任,你也可以对这个决定颇多微词,但或许,我们仍然能够相信理想主义的力量,正如这次的实践,一切也都是缘自一个夜晚的临时起意,甚至为此翘掉了之后的教师资格证考试。而另一件,则是我从延安到北京的火车上看到的景象——一辆辆货车,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奔驰。那车灯连成了一条,我觉得真正可以称之为“中国的动脉”的一条风景线(没有其他意思的一个比喻)。在这之上我第一次如此真切的体会到了中国人的勤劳、勇毅与质朴——要知道,这山高谷深的国道,可是远远不如与之相邻的高速好开的,但是为了节省那一点点的路费,如此多的司机师傅们,踏上了这一条注定不会平顺的旅途,他们所连接的,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地名,是千万个家庭,他们所奏响的,就是中国经济腾飞的最强音。

  今天仍是月初,一轮残月高悬于空中,尽管已经快到县城,但四周仍是一片寂寥,只能感受到道路旁边的树木变多了,疏影绰绰,没有那“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的雅兴,我只知道,地点的变化本身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甚至他本身要求我担起更多的责任——而我自己本身还有开题,以及这周末就要与导师汇报的文献研究进展等等一系列工作,更不用说之后的两个实践的调研我也要负责。但是这或许就是“一种生活状态”,他并不因时局流转,地点变化而转移,所支撑我的,或者说幸好,这一切都是我愿意做的。


  当然,到达都兰,入住酒店之后还需要补记一些:首先当然是感谢支队长梁睿东同学的辛苦工作和精心安排,让我们能有这个精彩的一天,也特别谢谢梁睿东的家人及所有为我们的实践提供帮助的人,你们一起为这个时间的成功添砖加瓦。其次便是都兰初印象,我感觉是一个挺小而美的县城,晚餐之中有很多有创意的甜品,牛羊肉也特别“瓷实”——而即便是班车停靠地,可想而知有利益输送的地方,一个玉米棒也才五块,属实是良心价了。这个县城能有这么豪华的酒店是我没想到的,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条件这么好,就好好写些东西吧。——原谅我的室友睡了,今天就写到这吧,毕竟,文字永远是太过无力。



在这最后还要回答一些问题。

1.为什么要分成两篇呢?这可不是因为字数问题——毕竟这个博客上有比这个还长的单篇推送,只是因为写作时间、地点与想要表达的内容都发生了些许偏移——当然也还是有些联系的——于是就分成了两个部分希望读者能有更好的阅读体验。

2.似乎这与实践无关呀?首先,上一篇就说过,大四的我来实践更多的是抱着来旅游的心态——当然我也不会“拖累”整个支队;其次,我也明白这之中的大部分内容可能已经远远超出了实践本身——但这是一个个人博客,我当然知道实践的宣传有另一套话语。

3.这个系列是游记么?我想不是,首先这不会有任何图片出现(单纯因为插入太麻烦,或许有机会我可以整理成word);其次,只是一些我的个人感受——甚至是联想,而我自己又是一个特别跳脱的人。

January 7,2022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