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我偏爱不开花的叶子,胜过不长叶子的花。

  感觉最近一切都在慢慢走上正轨,如果今天能够再把之前的阅读收一个尾,那就是再好不过的了。

  在这忙忙碌碌之中,这个世界却似乎在以一种更加魔幻的方式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昨天的tape提问箱有朋友问我为什么没有更博,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段时间快要忙的飞起——当然仔细想想也其实不那么“忙”——当然这取决于你是怎样定义“忙”的,但是有一点或许可以肯定,那就是自己越来越沉醉于现实世界所发生的一切,而越来越少被虚拟的赛博空间所吸引。今天做了一个满满的计划,其中有一部分也就是看这一周新出的“明侦”(我并不想对这样的一些名词多加以解释,因为如果你看不懂的话,大概说明你本就不是这篇文章的读者。说到这或许要多说几句,因为我其实很惊讶于,这一个本意是“树洞”的地方被他人所关注——当然对于看到这里的你,首先还是要感谢你一直看到这里。)。这期的主题刚好是有关赛博空间。当然这是一个挺“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这期的编剧还是给这个老主题一些“新花样”,反正将这个节目当做背景音乐的我还是感受到了其巧思。但巧思背后是对现实生活的关照。但有的时候我们或许会发现,现实比最大胆的想象还要真实。

  最近整一个大背景是疫情的复燃。而且,或许是因为“两会”,对疫情的关注并不太多。然而今天的新闻是东北的某省省会封城——但似乎这也在舆论场,至少在我的视域之中并没有激起多大的水花。但最近“两会”的各种提案又是好好的刷了一遍屏——尽管之中有很多仅仅是断章取义。今天是总理记者会,但我并没有时间仔细看——那些数字与政策于我而言,似乎第一次如此陌生。

  但是又终归是生活在现实之中的,比如说,最近惨淡的股市行情。只是这大概是不足为外人分享的。或者换句话说,在这座人人忙碌的园子里,交流与时间本就是稀罕的物件。而我们彼此又被深深绑定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去做着,如果自己喜欢的事情还好,如果自己不喜欢,那就是时间的煎熬。

  时间意味着无限可能,也意味着无穷的挑战。而归根结底,我们是为自己而活。



  上面絮絮叨叨地说了很多,大概是这个博客创立的时候的目的,也就是,随便写写,姑妄言之。当然啦,最近我的阅读之中有很多关于表达的成分,一颦一笑皆为表达。但是表达必然是建立在更多的输入之上的。但这两者从来不都不是彼此分裂的,而是相互促进的。只输入而不输出,只会伴随输出的生疏。
  我知道最近身边很多人关注的事情,比如丰县,比如俄乌,比如紫荆公寓的那一场火,比如社科留学生的罪。也的确,有很多时刻我是想写点什么的,那是一种“本能”的愤怒,那是一种对“真相”的渴望。但是,如果多看些便会发现,比起评论与发声,弄清事实真相本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然这会牵涉到我们的信息源——这之中的一大部分,应该要归罪于新闻媒体。尽管即便是现在我仍然有翻墙的渠道,但忙碌的生活已让人不再有更多对信息反思的时间。但在这个众生喧哗的年代,在这个新闻与传播,社会与心理学科高度“发达”的时代,真相反而变成了一件稀缺品——因为,所有的表达都有预设,也都会有目的,哪怕是无意识的。但我们并不可能像学术阅读一样去对待我们所接收到的所有信息——那我们是否有机会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讨论?抑或只是,情绪的抒发与自我的投射?

  我想这并不是能够截然二分的,但是这问题本身却是至关重要的。在某种意义上,这其实给愚民提供了某种合理性,因为信息的收集与传播,本身也是需要有目的的支撑的——而在这时,比起控制人们各自的思想,限制你所能看到的这个世界便显得更简单而合理。

  但这恰恰是网络时代最难办到的事情,这也为所谓“思想教育”提出了更深的挑战。要看到,“坚持用真理说服人”,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真理”之“真”,还有真理传播过程中的“实”。而如今中国的问题之一或许正是,我们连所谓“真理”都在市场经济和现实主义的逻辑分析中丧失了魂。而正如上一句所显示的,如今的表达之中充斥着这种无效的比喻与僵化的短语,这提高了新闻传播本身的门槛,也削弱了真相本身的吸引力。——更不用说,我们所面对的西方,还可以给你提供裁剪过的真相。

  但在谴责对方之前,或许更应该“反思”(如今这个词也被赋予了独特的负面意涵)我们对信息的收集、判断与整理。诚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对信息有自己的思考,然后再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我们至少可以选择自己信息的来源,去忽视一些声音与判断——哪怕那占据了舆论场的主流,哪怕那是所谓的“政治正确”。这不是为了“一盘大棋”,也不是彰显“理中客”,而是一个人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选择与判断的权力。的确,所有人现今都拿着麦克风,但没有人规定你所发出的声音就一定要被听到,就一定要“入脑入心入魂”。毕竟,思想是一种生活方式,思想是一件个人的事情。

  也或许只有能够形成自我的判断、思考与反馈,才有了进入某种严肃讨论的资格。在讨论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厘清彼此的关切与彼此的共识,而不是在某种意义上“鸡同鸭讲”的情况下去进行一场看似酣畅淋漓,实则空洞乏味的言说——要知道,其实这世间能够讨论的,更多的是价值问题,而价值问题在讨论的意义上,其实又并不占据显赫的位置。正如《看见》之中所说,“过过水,晾一晾”。

  但是互联网是没有记忆的,每天这个世界上又会发生太多的事情,制造出太多的信息。这种信息的洪流在某种意义上加深了彼此所处的信息茧房的厚度。换言之,在算法与推送塑造之下的我们,看似有着对信息大餐的饕餮,实则只是每天变着法子吃着同样的菜品罢了。



  在这样的语境之下我们再来看最近发生的事情。其实校内的两件事,紫荆的火灾与社科的那位同学,引起大家愤怒的原因之中有一点是对舆论的压制。但这或许仅仅是火上浇油,更为根本的问题是,硬件基础设施(或许还包括熄灯制度等)的反思,以及对外国留学生的宠溺。当然我知道以上两个概括的用词都是不准确的,里面也充斥着对留学生群体若有若无的偏见。但是你会发现表达的微妙正在于此,如果真的要进行一场严肃的讨论的话,语言必然变得繁复而琐碎,而倘若不这样,又会不经意间露出自己被某种话语“规训”,或是暴露一些潜意识之中的偏见。当然偏见与判断是很正常的,但是那只属于个人的领域。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对一件事情的关注多少是有某种对自己所处环境的关怀在其中的,比如说对安全的重视,对隐私的关注。这些当然都是正当而合理的要求。但是在这个计划的舆论场上不断放大,超脱出这座园子的语境,所需要经历的审视与拷问便是更为复杂而未知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限缩讨论的空间——在当今的环境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也并不意味着能封杀掉整个讨论。这个时候,讨论本身是对事情解决的一种推进,而容纳讨论本身,其实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诚意以及对自身体制机制的自信。——然而,中国人,又是什么让你失去了自信力了呢?

  同时需要看到的是,我们所处的体制与环境可以说是极为特殊的,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也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但这并不因成为某种开脱与失败的借口,而是应该成为实干的动力——毕竟,与其等舆情发酵之后亡羊补牢,不如思考这些舆情为什么会发生。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舆情本身的思考不重要。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没有新闻难道不是最好的新闻”么?——前提是,所有黑暗都能得到自由的言说与表达,但这只不过是另一种理想主义罢了。

  而我们总是在现实与理想之中摇摆,这也彰显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的可贵。

  毕竟我们都是真实地生活在世界之中。

March 11,2022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