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做出的最小姿势是深深的厌倦。
下午摸鱼摸到了历史,中国东方航空一架波音737-800型客机于广西梧州失联,后被确认坠毁。
尽管最近下方下饭视频就是空中浩劫,但是我仍难以想象,我可能是中文互联网上最早一批得知这个消息的人——那个时候微博对这件事的讨论才刚刚开始,以秒计算,整件事情连真伪都无法确认,直到二十多分钟后,北京日报微博发布了消息源为央视新闻的报导,这才彻底点燃了互联网对航空安全的讨论热情。这之后,陆陆续续有现场视频流出(尽管目前仍然难以证实),而之前通过ADS-B数据重建的飞机失事轨迹,其实基本能够让我形成这样一个判断,那就是飞机上可能无人生还。因此,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浓重的“历史感”——刚刚维持了一亿多小时飞安记录的中国民航,飞安数据再次清零,而上一次,还是在十二年前,那次之前飞行安全记录维持了两千多天。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应祈祷,不应祝福,毕竟一切都仍在进行之中,世间可能总会有一些事实超出我们理性的想象。但不论如何,生命总是最为宝贵而崇高的,在理性的逻辑思辨与感性的价值判断之外,有一种东西,叫本能。它会先验地在自己心中产生一个判断。当然这或许是有偏误的,但这判断本身确实很可宝贵的,因为这提醒我们作为一个人的朴素情感与判断。在这个偏激的舆论场外,在“冷血”与“圣母”的标签之外,这种理性的思考究竟是不是必要的,或者说重要的,有说服力的?或许我不能一下子找到答案,但是我知道这一定是考虑问题时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在另一方面,即便发生了这样引人关注的事件,也不能就因此全盘否定航空运输的安全性——毕竟,这背后是四千多个无事发生的夜晚,是无数人的辛勤工作与专业操作。简单的对比一下便知道,即便是铁路,从温州动车事故,到京广线的郴州,刚刚过去的甘肃。这种比较并不是冰冷的数字比大小,而只是要明白,任何事情都是有风险的,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自己被融进这个数字之中。当然,疫情下的社会显露出了其奇幻的一面,比如昨天发生在邯郸的车祸。当然,再往前追溯,比如说德翼空难,再或者更久远的,被众多阴谋论所掩盖的MH370,无法否定的是,有的人个人的逝去,会搭上与之无关的性命。这并不是在为这种行为作美化而作的修辞,我也无意表露对那个人的同情——即便那或许真的有个人原因,但这似乎又让我们陷入了不同生命之间“比大小”的漩涡之中。
最近读史料,突然觉得现实主义的利益分析框架真的很好用,也很有说服力——奇怪,自己之前还觉得这太庸俗,太绝对来着。毕竟,谈再多的理想,也最终敌不过柴米油盐,生老病死。但是我并不想在这个时候发一句“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灾难哪一个更先到来”,这不是一句鸡汤,也不是被保险的广告词而就是赤裸裸的现实。当然,理性会告诉人们生命是有一个标价的,不然这样的事故怎么定赔偿标准呢?但是在价值层面,生命永远是无价的,这一点无需质疑。尽管如此,我们永远都无法做到“绝对”的安全,那只是一种奢望。因而我对习近平今天对这场空难的批示的最后一句颇不以为然——如果这仅仅是一种政治上的宣示,那当然无可指责,但是依据我国的行政体系,这句话背后恐怕是这个行业新一轮的大洗牌。今天的事故,最戳中我的点其实有两个,一个是描述广州区调如何清空空域和白云机场跑道内所有飞机并在频率里焦急呼唤5735的,一个是对客舱乘务员在最后时刻教授乘客防冲击姿势的想象。原因无他,相比于满天飞的纷纷扰扰虚虚实实的信息,这两个信息至少是“有人”的。而既然关心人,就要理解人所犯的错误和人所具有的感情。当然这一定是有某个限度与价值评判的,但这或许可以在时间的漫长尺度中被逐渐稀释。在这个时候,信息和惩罚可能是最不重要的,这件事有关的每一个人——包括你我,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正如NTSB一位调查员所说,“做任何调查,将矛头指向一个人并不难,但我们必须查出意外为何发生,以及如何避免意外再度发生。”
March 21,2022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禁止转载。由于评论区技术问题,请通过邮件或Tape提问箱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