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判断,而非断言


说实话,我总是很惊讶,人们为什么可以说那么多话。

  上面一句是今天单向历的话,莫名应景。

  每个热点事件都会创造出无数的爆款文章,东航飞机失事也不例外。知识和一次,在我的朋友圈中似乎有了更多的反思——我们究竟需不需要报导机上的乘客与机组成员,或者说,要不要这么快的报导?

  依我看,这个问题根本不成为问题,因为只需要简单的将自己代入机上乘客与机组成员的亲朋的视角,就会发现在这个时候打扰他们是极为不合时宜的。诚然,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有这样的经历,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是有对死亡的经历与想象的。在这个时刻或许才能真切的了解到什么叫做“有些信息,是大众不需要知道的”。但我想这并不是阻止新闻自由的理由,而是基于人的常情常感——这是一个缺乏常识的时代,因而常识反而显得如此重要。相比起昨晚新闻发布会的尴尬——那些问题所指向的信息是新闻媒体的时效性的源泉——这些信息实在是过于“软”,并且只是满足了公众对他人的“猎奇欲”。这种猎奇欲并不应被鼓励,或者换句话说,这种猎奇欲其实可以说是人性中恶的表露——毕竟我们不可能真的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痛苦之上,那样的快乐最终是虚妄的。

  面对一件事情,我们需要有足够的信息,加上自己的理性思考,再加上那么一点点尝试才能够让我们将将得出自己的判断——这个判断还不一定是正确的,更不是说你有了判断就能够大肆宣扬,观点是需要在讨论之中不断调试、检验、修正的,这并不丢人,而只是一种共同的对真理的追求罢了。因此这不仅仅是在如今的中文互联网上根本没有这样的讨论氛围,并且在如今,从防疫到应急,再到诸多决策,似乎都缺失这样的理性过程——毕竟,不论怎样,一件事情总是能够拆成不同的部分,从而能够在解决每一个部分之后,在完成每一个步骤之后像拼拼图或者点亮进度条一样去让我们对这件事情有一个更完整的理解。但是,在这每一步之中都不应该丢失对这件事整体的关怀与对我们所寻求目标的孜孜以求——当然,这之后更大的背景是,我们是人,我们是在社会中的人,我们需要去遵循我们的内心,去克服我们的偏见,去克服我们身上的“劣根性”。

  诚然其实我们对所有决策都抱着一种“理解”的态度,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这些决策过程加以自己的主观判断,去给出一个“好”或“差”的评价——这是价值评价,或许是可以讨论的,但是在同样的价值标准之下,倘若坚持一贯性,那在对事实的认识下相似的情况下,最后推导出的结果也不应有太大的差别。。但遗憾的是,我们似乎总是在一些事情上因为一些细枝末节而丧失了这种对全局的判断。

  这样的事在最近发生了很多,比如说对学校的疫情防控政策,对东航的坠机事件,对俄乌冲突双方的评价。拿一件很小的事情来说吧,昨天东航坠机事件召开了第一次新闻发布会,最后一个问题是路透社问的:“这架飞机的维修记录如何?飞行员小时数?事发时天气如何?发生时有没有和空管联系?都说了什么?飞机当时的情况如何?会不会邀请NTSB调查员到中国?”回答这个问题的是东航云南分公司的董事长,他的回答与这个问题相比极为“简练”:“飞机在巡航阶段;东航在大排查,包括临时性和预防性措施。”然后,发布会的直播结束了。这之后我在朋友圈发了这样的一条消息:


微博热评:路透社问了123456,东航云南董事长回答了个7

​这些数据都不知道就来开新闻发布会还不如发通稿呢

​感情我要去看发布会的直播还要跑到凤凰卫视…是香港记者跑得更快么

​整个一个大失望给到呢[Doge]


  今天召开了第二、三次新闻发布会,路透社记者的问题其实基本上得到了解答——既然如此,一天前干啥去了呢?或者说,即便当时手头没有信息,这也不是面对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法——换言之,这是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态度问题。今天胡锡进的评论也指出了这一点。当然,也确实可以理解到这个高度,对于这些飞友看起来是常识的事情,不了解其实也不能说是一件咄咄怪事——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其表示坚决的批评。当然,一些人抓住这个记者的外籍身份以及所供职机构的性质大做文章,这就是坏了——我们回到对于新闻的原初期待与设想来看,新闻,哪怕是回到“最近发生的事情”这个定义上,也正是要向大众传播有价值的信息,做这个世纪的观察者与瞭望员。嗯,比喻很美好,但这是未经审视与严格定义的,而最终会到的,哪怕我们先不说哲学观念与伦理规范,在观察这个社会之前,不要忘记自己是个人,自己是个普通人,然后再是敞开心扉去接纳这个世界所发生的所有可能性,并在自己的理性思考凝练成文字之后,为其负责,在一个一贯的逻辑与起点上不断根据新的形势调整与改变自己的判断。

March 23,2022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禁止转载。由于评论区技术问题,请通过邮件或Tape提问箱互动。